常玉
語言能力、思維能力、審美情趣和文化修養(yǎng)是語文核心素養(yǎng)的四個維度。一個人思維敏捷,出口成章,下筆成文,旁征博引,文從字順,我們就說此人具有很強的語文素養(yǎng)。
我們?nèi)A夏是詩的國度,華夏文化是詩性文化。那么,我們?nèi)绾卧谠姼杞虒W中落實對學生語文核心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呢?下面,筆者結(jié)合《水調(diào)歌頭·明月幾時有》的教學實踐,進行淺顯的探究。
《水調(diào)歌頭·明月幾時有》是宋代大文學家蘇軾的名篇。不但編入語文教材,更是被許多歌手翻唱,流傳廣泛。有很多老師在講這篇課文時很喜歡用鄧麗君版本的歌曲引入,學生被優(yōu)美動聽的歌聲所吸引,學習也是漸入佳境。
歌曲引入,創(chuàng)設(shè)情境 上課,我先播放了鄧麗君演唱的《水調(diào)歌頭·明月幾時有》,接著我又播放了于淑珍老師演唱的《水調(diào)歌頭·明月幾時有》,雖是同一首歌,但是兩位歌手卻唱出了不同的味道和情感。此時我提出了一個問題:你更喜歡哪一位歌手的演唱?第二個問題:假若你是蘇軾,你會認同她們的演唱嗎?請結(jié)合詩句的內(nèi)容進行闡述。
浸文嚼字,解文本之意 學生收到任務(wù),便開始對材料進行閱讀分析,很快得出初步結(jié)論:1.寫作時間是“丙辰中秋”:2.內(nèi)容是問月抒懷:3.目的是“兼懷子由”:4.抒發(fā)的情感是“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此時老師提出了疑問:“兼懷子由”中的“兼”字,你從中讀到了什么?學生展開第二輪閱讀。提出了疑問:1.作者在中秋團圓日,真的在寫思親之情么?2.天上宮闕,瓊樓玉宇,作者真的“恐”,真的“高處不勝寒”?3.“人間”究竟指的是哪里呢?4.“不應(yīng)有恨”的究竟是月亮還是人?
這些疑問,激發(fā)起學生的興趣。他們查找資料探求詩歌創(chuàng)作背后的故事。
追根溯源,悟情之深切 此時,教師適時插入本詞的相關(guān)知識。開篇兩句,借助道家極其浪漫的情懷,點明時間和內(nèi)容,又釋放出自己的不羈。而“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表面好像是在對月發(fā)問,其實有自己“處江湖之遠”對“廟堂之高”不知怎樣評述的無奈?!拔矣孙L歸去”三句,將我本來自仙界,如今卻因“高處不勝寒”而起舞人間的釋然刻畫得淋淋盡致。這時的蘇軾想通了,明月下翩然起舞,文思如煙花綻放,絢爛耀眼,揮筆成詞,一次便成為永恒。
“轉(zhuǎn)朱閣,低綺戶,照無眠”三句,指皎潔的月光照在裝飾華麗的樓閣上,樓閣內(nèi),有離愁別恨的人難以入眠。上有月光,月下有人,對影成三,難掩內(nèi)心孤獨寂寞!“不應(yīng)有恨”是用反詰的語氣。有恨么,回答是一定的,我們可以明顯地感覺到恨在其中,卻又難以道明的愁苦?!叭擞斜瘹g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這人世間的種種難以十全,大多八九不如意,所以不必糾結(jié)于那些失與得、那些分與和?!暗溉碎L久,千里共嬋娟?!蔽ㄔ赣H人彼此珍重,即使遠隔千里,也能共享這美輪美奐的月色。一切困頓在這里釋然,此時的他如沐春風,如在清域之中。詩人的境界——淡然名利,豁達樂觀,浩蕩超然在這里更加得以體現(xiàn)出來。
蘇軾的情感在此文中有迷茫自失,有擔憂焦慮,有安慰釋懷。至此,學生自然選出了自己更喜歡的演唱版本。鄧麗君的歌聲雖甜美,但舒緩輕柔的曲調(diào)唱不出起伏跌宕、百轉(zhuǎn)千回的情感,道不出豁達與狂放的情懷,也不會被蘇軾認可的。
此時,我鼓勵學生去讀,去品,去悟,讀出情感的波動,品出情思的跳躍,悟出生活的哲理。
情境交融,感心之共鳴 詩詞的意味是要靠細細地品才能出來的。讀熟課文、了解作者的情感之后,品這一環(huán)節(jié),能夠讓學生跨越時空與作者進行心靈的溝通。品,是詩詞學習的一個難點,只能意會不能言傳,那是每個人自己的心得。讓他們在品在悟當中真正理解,品出感覺和想法,沉浸到詩詞的意蘊中,嘗到了思考的甜頭,他們對古典詩詞的理解也就不會再望洋興嘆?!稗D(zhuǎn)朱閣,低綺戶,照無眠”這九個字,學生讀出了低沉哀轉(zhuǎn),讀出了哀傷悠長?!暗溉碎L久,千里共嬋娟”這一句,有的同學讀的一字一頓,抑揚之聲叩擊心肺;有的讀完后仰望長空,舉臂向月;有的則是拭干淚珠的暢飲長嘯。在這里,消除了時空隔閡,文與情產(chǎn)生和諧共鳴,情與情碰撞出璀璨的火花。
此時,我趁熱打鐵,把蘇軾的《定風波》提供給學生,指導學生結(jié)合材料把握情感變化,進行品讀吟誦。
沒有音樂,學生們輕扣桌椅,“莫聽”中呈現(xiàn)的淡然;“且徐行”中的一點俏皮與肆意;“任平生”“誰怕”中的瀟灑、悠閑……學生與作者產(chǎn)生了情感上的共鳴,誦得盡興盡情,酣暢淋漓。
當學生成為學習真正的主人,學生活動就會成為課堂上一道亮麗的風景。當教師精心創(chuàng)設(shè)良好的學習氛圍,學生沉浸在詩與詞的海洋中,跟著詩人共同舞蹈、舉杯、哀傷、激憤時,課堂帶給學生的就不僅僅是詩詞知識,而是盡情享受詩詞之魅帶來的滋養(yǎng)和熏陶。
浸潤在詩與詞的海洋中,享受教學相長的快樂。徜徉在詩與詞的海洋中,久而久之自會“腹有詩書氣自華”。徜徉在詩與詞的海洋中,培養(yǎng)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目標自然水到渠成。
【作者單位:首都師范大學附屬中學(通州校區(q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