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利維亞·懷特 阿努·馬加夫卡爾
從澳大利亞和巴西到尼日利亞和美國,各國正在制定新的指導方針和法規(guī),來管理金融數據的數字共享。
通過應用程序編程接口(API),開放數據系統(tǒng)讓客戶數據在金融機構之間無摩擦地流動,從而減少或消除對人工處理數據的需要。強大的消費者信任,是這種系統(tǒng)的必要前提。而只有通過建立用戶同意、數據保護和網絡安全的防護墊,才能確保這一點。
在保護措施到位的前提下,收益是巨大的。個人和小企業(yè)可以獲得更多的金融服務;例如,對于信用檔案較少的客戶,顯示他們可靠支付水電費、租金和其他賬單的數據,可以提高他們獲得貸款的機會,有時是首次貸款。
消費者的其他優(yōu)勢,包括更方便—無需繼續(xù)一式三份填寫所有這些表格—以及更廣泛的產品選擇。
在英國,所謂的開放銀行業(yè)務自2018年開始運行,客戶可以輕松地將賬戶從一家機構切換到另一家機構,獲得更高的存款利率,還可以比較不同提供商的抵押貸款利率而無需通過收費的經紀人。
在美國,拜登總統(tǒng)于2021年7月9日發(fā)布的促進經濟競爭的行政令,特別提到要增加金融數據的共享,以便“消費者可以更輕松地改換金融機構,用上新的創(chuàng)新金融產品”。
金融服務提供商也從中受益,如免除了手動輸入或在數據孤島中搜索信息的繁重任務。這大大降低了與修復不良客戶關系管理數據相關的成本(目前這類成本估計占典型金融機構收入的20%),并使服務提供商能夠做更多的工作來自動化其數據操作。
更深入的數據共享,還意味著銀行可以減少對數據中介的需求。例如在美國,近一半的按揭貸款提供商依賴第三方數據發(fā)放貸款,但開放金融數據正在讓大量此類信息可公開獲取。數據共享還是打擊欺詐的有效工具,因為它提供了更多的證據和線索來標記可疑活動。
然后是宏觀經濟收益。在對銀行和支付領域的24項金融數據共享計劃的最新分析中,我們發(fā)現(xiàn)廣泛采用開放數據系統(tǒng)可以帶來可觀的經濟提振。到2030年,歐盟、英國和美國的提振幅度可達GDP的1%~1.5%,印度的提振幅度可達4%~5%。
此外,所有市場參與者—金融機構、個人客戶、中小微企業(yè)—也將受益,只是程度不同,取決于每個國家的金融深度和結構及其開放數據系統(tǒng)的特點。
目前,即使是處于開放數據采用前沿的國家,也只獲得了其潛在價值的一小部分。我們估計,英國目前只獲得了30%~40%的可能收益,美國和歐洲獲得了10%。
實現(xiàn)全部價值,需要一定程度的數據標準化和廣泛的數據共享,而目前很少有經濟體可以達到這一水平。在某些情況下,數據共享相對來說是臨時性的。但規(guī)模運營需要通過標準API,以最低成本輕松獲取廣泛的金融數據。
另外兩個方面至關重要:建立數據共享系統(tǒng)所需要的強大的數字金融基礎設施,以及確保其不斷蓬勃發(fā)展的創(chuàng)新。
在新冠疫情期間,擁有發(fā)達數字金融基礎設施的國家,能夠快速有效地向企業(yè)和個人支付款項。這些措施在很大程度上依賴于數字支付渠道,以及具有廣泛人口覆蓋和內置消費者保護的高可靠性數字身份系統(tǒng)。對于許多新興經濟體來說,基本的互聯(lián)網接入、廣泛的智能手機普及和可靠的電力供應,也是獲取數據共享生態(tài)系統(tǒng)全部經濟價值的先決條件。
建立和擴大開放的金融數據生態(tài)系統(tǒng),帶來了復雜的技術和監(jiān)管挑戰(zhàn)。但安全和可信的機制也為消費者、金融機構和經濟提供了巨大的潛在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