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泓妍
(寧波口腔醫(yī)院,浙江 寧波 315000)
牙髓病變與根尖炎是由于細菌侵入血管及牙髓組織,導致口腔出現(xiàn)以持續(xù)性、劇烈的疼痛為主要表現(xiàn)的疾病。該病患兒若未能得到及時的治療,細菌可深入其牙根,導致炎癥蔓延,進而可引發(fā)根尖周炎。該病不僅可影響患兒頜骨的正常發(fā)育,還可直接影響其咀嚼功能[1]。臨床上通常采用傳統(tǒng)的去髓術對牙髓病變與根尖周炎患兒進行治療,但治療時其疼痛感較強,治療的難度較大[2]。變異干髓術是指先使用失活劑將發(fā)生炎癥的牙髓破壞,并將其切除,再使用干髓劑使髓腔內保持無菌干化的狀態(tài)。近年來,該手術在小兒乳磨牙牙髓病變及根尖周病的治療中得到廣泛的應用。本文以寧波口腔醫(yī)院在2018 年6 月至2020 年12 月期間收治的92 例乳磨牙牙髓病變及根尖周病患兒為研究對象,探討用變異干髓術治療該病對患兒牙周狀況及炎性因子水平的影響。
選取寧波口腔醫(yī)院在2018 年6 月至2020 年12 月期間收治的92 例乳磨牙牙髓病變及根尖周病患兒為研究對象。本次研究對象的納入標準為:1)其病情符合《牙體牙髓病學》中關于乳磨牙牙髓病變及根尖周病的診斷標準[3]。2)對治療的依從性良好。3)其患牙疼痛的時間較短。4)其患牙伴有自發(fā)性的鈍痛。5)其家長自愿參與本次研究,并簽署了知情同意書。其排除標準為:1)合并有其他的口腔疾病。2)存在進行牙髓手術的禁忌證。3)其患牙的牙髓全部壞死。4)合并有心、肝、腎功能異常。5)合并有凝血功能障礙。6)合并有精神行為異常。按照隨機數(shù)表法將92 例患兒等分為對照組和試驗組。對照組46 例患兒中有男患兒23 例,女患兒23 例;其年齡為2~10 歲,平均年齡(6.12±2.18)歲。試驗組46 例患兒中有男患兒24 例,女患兒22 例;其年齡為2~9 歲,平均年齡(6.01±2.29)歲。兩組患兒的一般資料相比,P>0.05,存在可比性。
采用傳統(tǒng)的去髓術對對照組患兒進行治療。具體的治療方法為:對患兒患牙的牙床進行局部麻醉。待麻醉生效后,清除發(fā)生齲損的組織,暴露髓腔,清除牙髓組織。在髓腔內封入常規(guī)的消毒藥物。3~7 d 后,患兒的患牙若未出現(xiàn)疼痛的現(xiàn)象,采用常規(guī)的根管填充手術對其進行治療。采用變異干髓術對試驗組患兒進行治療。具體的治療方法為:對于發(fā)生牙髓病變的患兒,對其患牙進行局部麻醉后,先對其進行開髓術,然后在其髓腔內填充失活劑,密封保持7 d。患兒的患牙若未出現(xiàn)明顯的疼痛,則打開密封層,用生理鹽水對髓腔內進行沖洗,并在無菌的狀態(tài)下對髓腔進行干燥處理。待髓腔干燥后,在髓室底部填充干髓劑,并進行永久性的密封填充。對于發(fā)生根尖周炎的患兒,對其進行局部麻醉后,清除腐質牙髓,徹底清理髓腔后,對髓腔進行修復沖洗,然后對髓腔進行無菌干燥處理。在髓腔內封入樟腦酚棉球,7 d 后,患兒若未出現(xiàn)明顯的疼痛,則進行永久的密封填充。治療后,對兩組患兒均進行7 d的觀察。
治療結束后,觀察治療前后兩組患兒牙周狀況的改善情況。采用探針檢測兩組患兒牙周的臨床附著水平(clinical attachment level,CAL)、牙齦出血指數(shù)(bleeding index,BI)、牙面菌斑指數(shù)(plaque index,PLI)及牙周的探診深度(probing depth,PD)。同時對比兩組患兒血清炎性因子水平的變化情況。治療前后,分別采集兩組患兒3 mL的靜脈血(在晨起空腹的狀態(tài)下采集),對血液標本進行15 min的離心處理(轉速為2500 r/min),獲取上清液。采用酶聯(lián)免疫吸附法檢測血清白介素-8(interleukin-8,IL-8)、白介素-6(interleukin-6,IL-6)、C 反應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的水平。
采用SPSS 22.0 統(tǒng)計軟件對本次研究中的數(shù)據(jù)進行分析,計量資料用均數(shù)± 標準差()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用百分比(%)表示,采用χ2 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治療前,兩組患兒牙周的CAL、牙齦BI、牙面PLI及牙周的PD 相比,P>0.05。治療后,兩組患兒牙周的CAL、牙齦BI、牙面PLI 及牙周的PD 均低于治療前,其中試驗組患兒牙周的CAL、牙齦BI、牙面PLI 及牙周的PD均低于對照組患兒,P<0.05。詳見表1。
表1 治療前后兩組患兒牙周指數(shù)的對比()
表1 治療前后兩組患兒牙周指數(shù)的對比()
注:* 與治療前相比,P <0.05。
治療前,兩組患兒血清IL-6、IL-8、CRP的水平相比,P>0.05。治療后,兩組患兒血清IL-6、IL-8、CRP的水平均低于治療前,其中試驗組患兒血清IL-6、IL-8、CRP的水平均低于對照組患兒,P<0.05。詳見表2。
表2 治療前后兩組患兒血清炎性因子水平的對比(pg/mL, )
表2 治療前后兩組患兒血清炎性因子水平的對比(pg/mL, )
注:* 與治療前相比,P <0.05。
目前,臨床上對牙髓病變及根尖周病患兒進行治療的主要目的在于維持其乳牙的功能,保證其乳牙列的完整性,避免其患牙影響恒牙牙胚的發(fā)育。以往臨床上主要采用傳統(tǒng)去髓術治療牙髓病變及根尖周病。該手術可有效地緩解患兒的疼痛,但相關的研究表明,進行該手術可導致患兒出現(xiàn)牙胚上方硬骨板斷裂與牙根縱裂等嚴重的并發(fā)癥,且其遠期療效較差[4]。
變異干髓術是一種改良的干髓術。該手術主要針對乳磨牙根髓發(fā)生的化膿、壞死等癥狀進行治療,其適用范圍較廣,造成的痛苦較小,易被患兒所接受[5]。在進行該手術的過程中,用藥物破壞牙髓可減輕手術操作對牙髓周圍組織造成的損傷,減少患兒的出血量。進行該手術中所使用的藥物具有消炎的作用,可降低患兒牙面的PLI。余擎[6]的研究發(fā)現(xiàn),采用變異干髓術對牙髓病變及根尖周病患兒進行治療可顯著改善其牙周狀況,提升其治療的效果。術中向髓腔內填充的干髓劑中含有多聚甲醛。該成分可對髓腔進行全面有效的消毒,從而可減輕患兒機體的炎癥反應,降低其根尖部及牙髓感染的發(fā)生率[7-8]。
本次研究的結果證實,采用變異干髓術對乳磨牙牙髓病變及根尖周病患兒進行治療可改善其牙周的狀況,降低其血清炎性因子的水平,減輕其機體的炎癥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