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加陽 洪 全
( 揭陽市人民醫(yī)院骨科 , 廣東 揭陽 522000 )
骨質疏松性椎體壓縮骨折在老年群體發(fā)病率較高,當前臨床治療骨質疏松性椎體壓縮骨折可采用椎體成形術,具有微創(chuàng)、快速止痛及強化椎體作用,主要通過向椎體壓縮骨折注入聚甲基丙烯酸甲酯進行治療,具有良好的臨床療效,但也存在術后鄰近椎體再發(fā)骨折的問題,影響預后[1]。為保證手術良好遠期療效,需加強對影響椎體成形術后鄰近椎體再發(fā)骨折的相關因素的研究,做好針對性防范措施,改善預后[2]。為此,本次研究對骨質疏松性椎體壓縮骨折患者行椎體成形術后鄰近椎體再骨折的相關因素進行了探討。報告如下。
1 一般資料:選擇骨質疏松性椎體壓縮骨折患者80例作為資料,納入時間為2018年1月-2019年12月期間,均為本院收治確診,具有明確外傷史,經(jīng)X線骨密度儀檢查顯示骨密度<-2.5,經(jīng)X線、CT和MRI證實新鮮或亞急性期椎體壓縮性骨折[3]。其中男29例,女性51例,年齡在59-80歲之間,平均年齡為(68.59±3.88)歲,受傷至手術時間1-18天,平均為(5.43±1.15)天;排除具有相關手術、病理性骨折、神經(jīng)損害癥狀、嚴重凝血功能障礙及感染疾病及多節(jié)段椎體壓縮性骨折患者等[4]。
2 治療方法:取俯臥位,C型臂X線機下定位椎弓根穿刺點,10%利多卡因局部浸潤麻醉,經(jīng)雙側椎弓根入路穿刺,穿刺理想位置為正位透視時針尖達到或接近椎體中線,側位針尖到達椎體后1/3處。當骨水泥呈現(xiàn)粘稠狀態(tài),利用推進注射器逐漸推入聚甲基丙烯酸甲酯,推注時注意觀察骨水泥擴散情況,術中密切監(jiān)測生命體征及血氣指標,給予1-2 L/min低流量吸氧。骨水泥凝固時,拔出穿刺針,無菌敷料覆蓋。術后24小時可起床活動。術后常規(guī)給予系統(tǒng)抗骨質疏松治療。隨訪12個月觀察鄰近椎體發(fā)生再骨折情況。
3 觀察指標:統(tǒng)計鄰近椎體再骨折發(fā)生率;比較鄰近椎體再骨折與未骨折2組患者的年齡、身體質量指數(shù)(BMI)、骨密度、骨折類型、術前參數(shù)(VAS評分、椎體前緣高度、Cobb角)、骨水泥注入量,術后1天參數(shù)及術后12個月參數(shù)。比較不同性別、損傷節(jié)段、椎間盤滲漏、骨水泥同時接觸上下終板等再發(fā)骨折率。
5 結果
5.1 鄰近椎體再骨折與未骨折患者臨床資料比較:鄰近椎體再骨折與未骨折患者年齡、BMI、骨密度、術前參數(shù)(VAS評分、椎體前緣高度、Cobb角)、骨水泥注入量,術后1天參數(shù)(椎體前緣高度、Cobb角)比較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鄰近椎體再骨折與未骨折患者術后1天 VAS評分及術后12個月參數(shù)(VAS評分、椎體前緣高度、Cobb角)差異顯著,P<0.05。見表1。
表1 鄰近椎體再骨折與未骨折患者臨床資料比較
5.2 鄰近椎體再骨折與未骨折患者性別及手術參數(shù)比較:鄰近椎體再骨折與未骨折患者的性別、骨折類型、再骨折率比較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鄰近椎體再骨折與未骨折患者椎間盤滲漏、骨水泥同時接觸上下終板比較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再次骨折與未骨折患者性別及手術參數(shù)比較
5.3 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椎間盤滲漏為鄰近椎體再次骨折危險因素,P<0.05。見表3。
表3 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
骨質疏松性椎體壓縮骨折主要是由于患者椎體部位鈣質異常丟失、骨量流失,引發(fā)骨質疏松,繼而減弱椎體的牢固性,在受到較高承重力時,導致椎體部位破壞,引發(fā)椎體壓縮骨折,對患者活動、生活及健康狀況造成極大影響[5-9]。雖然如今椎體成形術在該骨折疾病治療中應用普遍,可有效緩解疼痛,改善椎體功能,恢復軀體健康及生活,但患者可能受到的多種因素影響,導致鄰近椎體術后再次骨折[10]。臨床上認為椎體成形術后鄰近椎體再發(fā)骨折的發(fā)生機制與患者身體因素、手術填充材料等相關,如今填充材料多選擇聚甲基丙烯酸甲酯,效果好,可以維持椎體剛度[11]。部分學者認為Cobb角大小作為反應脊柱側彎程度的可靠依據(jù),若過大則導致鄰近椎體再骨折的可能性越大,因此需重視矯正治療。骨質疏松患者易發(fā)生骨折,骨密度降低可增加鄰近椎體再骨折風險,需加強對患者的監(jiān)測及安全指導。本次研究結果顯示,鄰近椎體再骨折與未骨折患者術后1天 VAS評分及術后12個月參數(shù)(VAS評分、椎體前緣高度、Cobb角)差異顯著,P<0.05,提示術后疼痛緩解不顯著具有再骨折風險,而再次骨折患者伴隨明顯疼痛及活動障礙。鄰近椎體再骨折與未骨折患者椎間盤滲漏、骨水泥同時接觸上下終板比較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椎間盤滲漏為鄰近椎體再骨折危險因素,P<0.05,臨床上椎間盤滲漏與手術操作有關,與骨折后椎體上下終板是否完整關系更大。臨床認為骨水泥滲漏可能導致椎間盤生化性能改變,骨水泥滲漏至椎間盤,造成結構及負荷傳導破壞,降低對不良反應的緩沖能力,繼而增加鄰近椎間盤骨折的風險[12]。為保證治療有效性及安全性,需盡量恢復椎體高度,而恢復椎體高度與骨水泥注入量密切相關,若注入量少,則難以恢復椎體高度。
綜上所述,骨質疏松性椎體壓縮骨折患者行椎體成形術后鄰近椎體再發(fā)骨折的危險因素以椎間盤滲漏為主,以及骨水泥同時接觸上下終板,臨床上應盡早評估風險,做好預防,改善預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