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永賢
摘 要:新形勢下,“多讀書,好讀書,讀好書”就成了大家養(yǎng)成良好閱讀習慣,提升語文基礎素養(yǎng)的基礎。中學語文教學中閱讀教學屬于重要的組成部分,只有選擇合適的教學方式,才可以有效地促進學生的可持續(xù)發(fā)展。現(xiàn)代教育以尊重學生個性和學習主體性的原則,試圖轉變“一言堂”的教學方式,試圖獲得更多的話語權,最大限度挖掘學生的潛能,促進學生的個性化發(fā)展,完成個性化閱讀,建立“有效提問”的發(fā)展目標,激發(fā)學生的思維,建立良好的教學關系,激發(fā)學生的閱讀興趣,達到舉一反三的學習效果。因此,本文首先提出了需要探究的主要內容,之后,結合現(xiàn)狀,合理地選擇閱讀教學方式。這里選擇兩個中學語文閱讀教學方式,進行細致的分析,提升教學質量,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
關鍵詞:中學語文;閱讀教學;兩種方式
一、問題的提出
隨著新型課程改革的推動,傳統(tǒng)理念下“填鴨式”的中學語文閱讀教學方式,已經不能滿足當前的發(fā)展需要。面對語文這塊“難啃的骨頭”,似乎并沒有變得多么好“啃”。不少一線的教育工作者也開始使出渾身解數,力求尋找更加精確和有效的學習方法,有的教師得到的結果卻微乎其微[1]。在語文教學的過程中,閱讀教學和寫作教學一樣,都屬于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也是學習的重點內容。需要學生在最短的時間內理解文本,延伸思維空間,加大文本與生活之間的關系,達到人文和工具的和諧統(tǒng)一,為中學生的思維插上自由的翅膀。但是,在閱讀實踐的過程中,依然還有部分教師使用“填鴨式”的閱讀教學方式。并且還有部分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內容目標不明確,中學生名著閱讀態(tài)度消極,閱讀時間安排不合理,時間分散,缺少計劃。閱讀方式隨意,概念認識不清,閱讀缺乏方法[2]。鑒于此,中學語文閱讀教學將如何開展?如何對具體的閱讀教學方式進行細化分析?成了目前形勢下,眾多教育工作者需要探究的主要內容。
二、中學語文閱讀教學的兩種方式
(一)個性化閱讀教學方式
1.從本質上看,個性化的閱讀教學方式,是在閱讀教學的過程中,以中學生為基礎,關注學生和文本之間的關系,營造良好的學習氣氛,釋放個性化建設,提高閱讀的效率,找到適合的學習方法,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熱情,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提升學生的投入力度。個性化的閱讀教學方式,并不是理想中的隨意化和自由化,需要以中學生為中心,感知不同的閱讀感受,保持個性化的發(fā)展氛圍,為以后的學習發(fā)展奠定良好的基礎。個性化閱讀教學可以全面提升語文素養(yǎng),提升教學質量,滿足個性化的閱讀需要,降低“標準化”的弊端。在使用的時候,很容易出現(xiàn)操作形式化,過度“個性化”等問題[3]。
2.在具體的個性化閱讀教學方式的建設上
(1)需要教師結合中學生的學習情況,有效地激發(fā)閱讀欲望,學會完成批注閱讀。語文課程作為一門基礎性學科,個性化閱讀教學需要結合語文的特征,加大合作性的建設,提高師生之間的互動性。首先,需要以教學課程為基礎,突出“個性化閱讀”理念。以課標的“大語文觀念”為理論指導,細化教學目標,逐步形成良好的個性和健全的人格。以教材編排為依據,收獲文章的“共同視域”。在學生個性化經驗的基礎上,從學生中來,回到學生中去。以個性化生活經驗為起點,探究語文閱讀經驗,達到統(tǒng)籌兼顧的境界。例如:對魯迅的《故鄉(xiāng)》實施個性化閱讀教學的過程中,就需要語文教師引導學生對自己的童年進行解讀,根據自己現(xiàn)有的經驗,分析魯迅的作品風格,感知文本中蘊含的深層含義[4]。但是,有的學生可能并不存在類似的經驗,可能無法感受到作者的內心感受。在這些社會經驗不足的中學生身上,如果還是使用回憶自己童年的方式,那么就無法達到滿意的教學效果。此時,教師就需要結合現(xiàn)實的需要,在個性化的閱讀教學方式的基礎上,利用信息化的閱讀教學方法,使用電影或者是動畫的方式,激發(fā)學生閱讀學習的興趣,讓學生整合農村的生活,展現(xiàn)自身看到的風土人情。之后,教師就可以在個性化的發(fā)展中,整合經驗,建立學習目標,讓每一位學生在閱讀的過程中,都可以存在一個有效地思想共鳴。最終引導學生從精彩片段的描寫開始,加大批注的力度,感知《故鄉(xiāng)》中語言的魅力,分析作品的結構與整體的布局,提升參與度,活躍課堂氣氛。學生需要在思考中,學會閱讀,將自己的獨到見解以語言的方式表達出來,增強中學生語言表達能力的同時,也提高了學生從不一樣的角度去思考問題的能力,在整體性的基礎上,滿足了學生個性化的發(fā)展需要[5]。
(2)重視延時評價,培養(yǎng)創(chuàng)造閱讀
從本質上看,延時評價的方式可以存在較多的答案,但是這些答案并不是唯一的。中學生需要在理解文本的時候,強化探究式的閱讀方式,學會多維度的思考,提高創(chuàng)新閱讀的能力。對于處于青春期的中學生來說,身心都發(fā)生了巨大的變化,渴望被其他人理解。中學生雖然具備了一定的認知能力,但是還處于不足的局面。個性化閱讀教學就可以解決“滿堂灌”“一言堂”的問題,讓學生和文本產生互動,營造良好的教學方式,鼓勵學生發(fā)表自己的見解,保持內容的延伸性。例如:學習朱自清的《荷塘月色》的時候,教師就可以在完成優(yōu)美句子的賞析之后,讓學生分析對“這幾天心神不寧”的理解。并且根據這個作品,再一次理解作者心理的不平靜。在細致的描述中,感知由語言營造的世界的色彩感受[6]。所謂的這幾天心里頗不寧靜,主要是看到荷塘之后,看到不一樣的鏡像,感知“知人論世”的手段,在深度的延時評價中,理解《荷塘月色》中不一樣的情感。對于散文來說,需要在多元化的解讀中感悟其中的主體思想,在個性化閱讀教學中,對知識進行重構。
(二)探究式閱讀教學方式
依托文本特質,確立多元化的教學重點,鑒賞性文本的教學重點,以學生“閱讀初體驗”為基礎,確定教學難點。設置預習學案,建立初步感悟,整理初讀感悟,確定教學起點,收集有效疑問,確定教學難點,兼顧學生能力差異,確定主問題層次。給予學生充分的閱讀空間、時間,在預設的基礎上注重課堂生成。解放學生的閱讀個性,創(chuàng)設“對話情境”課堂,觸摸語言,創(chuàng)設語言鑒賞的“生文對話”情境,正確回應評價,創(chuàng)設自由評說的“師生對話”情境[7]。從當前的狀態(tài)看,所謂的探究式閱讀教學方式,就是以學生自主閱讀或者是合作閱讀的方式,自由地發(fā)表自己的觀點,并且加大探究問題的力度。此外,學生也可以在個體的發(fā)展或者是集體的發(fā)展中,提出自己的質疑,并且使用所學的知識去解決這個問題,提高實踐性,增強自主學習能力,提高閱讀創(chuàng)新的能力。在以學生為本的基礎上創(chuàng)設學習情境,大膽地質疑分析,在推理中不斷地優(yōu)化和解決問題。
1.細心傾聽,鼓勵質疑。在素質教育的引導下,每一位學生都是一個獨立的個體,在學習的過程中,都存在自身獨有的理解能力,感悟的能力也是千差萬別。此時,中學語文教師就可以傾聽學生的建議,發(fā)現(xiàn)學生比較感興趣的地方,引導學生以問題為基礎,從學會問開始,增強自身的主觀能動性,發(fā)現(xiàn)問題,加大探究精神,增強閱讀能力。例如:學習《蘇州園林》作品的時候,教師就可以引導學生關注文章的實用性價值,在情感上產生思想的共鳴。引導學生提出自己的問題,提升學生思考、探究、解讀文本的能力,讓學生進行自由辯論和探討,營造寬松、和諧、民主的閱讀學習氛圍,保持個性化的發(fā)展和指導。
2.組織討論,解疑釋惑。小組之間的交流主要是為了幫助學生擴大知識面,強化探究的精神,學會合作學習。在同樣的閱讀文本中,不同的學生對其存在不一樣的理解能力。此時,教師就需要引導學生加大合作,降低問題的難度,在各抒己見之后,實施有效地歸納和總結。探究式的教學方式,主要以中學生為中心,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加大合作的力度,并不是死記硬背這些知識,在理解本質的基礎上,形成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例如:實施《香菱學詩》作品閱讀的過程中,教師就可以將學生分為不同的小組,每組的人數控制在3-6個人之間,提升學習的效率,加大合作的體驗感[8]。引導中學生走入詩歌,切實感受香菱內心的悲苦。探究這首詩是香菱自己的影子嗎?并且在閱讀的過程中可以感受到香菱怎樣的希望。讓學生結合文本,找到答案,建立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之后由苦到笑,融入詩句之中,體會香菱的心境,為“以樂寫哀”的教學內容做鋪墊。生生評價,提升能力,也就是說,在其合作性與批判性的基礎上,增強中學生思辨的思想,向著創(chuàng)新的方向進行發(fā)展。提出的問題,需要結合實際,不可以偏離文本。需要在主動的基礎上,激發(fā)學生自主的閱讀和學習興趣,先提出常見的問題,之后加深難度,讓學生自己對文本的內容進行合作、總結與歸納,并養(yǎng)成精練表述的習慣。
結束語
隨著社會的進步,中學生的閱讀教學也需要順應時代的發(fā)展方向,轉變原有的教學理念,打破傳統(tǒng)的枷鎖,向著個性化和探究式的閱讀方向進行發(fā)展。學會提出問題,學會質疑和解決問題,加大合作的力度,增強中學生的整體素養(yǎng),完成閱讀知識的遷移,加大更深層次的理解和把握,為學生以后的閱讀和學習奠定良好的基礎。
參考文獻
[1]周穎,曹俊駿,韋金介.初中語文教材中的性別角色結構分析:以統(tǒng)編本七年級語文教材為例[J].惠州學院學報.2019(05).
[2]謝澹.群文閱讀視野下應關注的三組關系:以韋莊《菩薩蠻》(其二)的教學為例[J].福建基礎教育研究.2018(05).
[3]任明新.以文言奠基,以文章辨義,以文化啟智:以《誡子書》《三峽》為例談文言文閱讀教學[J].學語文.2020(04).
[4]張婭.整合語文課程資源拓展學生有效閱讀:初中語文新課程與拓展學生的有效閱讀之關系淺探[J].語文學刊.2018(04).
[5]李鑫.整本書閱讀理念下思維導圖在初中語文名著導讀教學中的引介[J].曲靖師范學院學報.2019(05).
[6]張欣亮.多元視角下中日母語教材比較研究探微:從兩國中學母語教材課程標準看課程形態(tài)的籌劃[J].現(xiàn)代基礎教育研究.2018(01).
[7]朱于國.淺談統(tǒng)編本初中語文教材作業(yè)系統(tǒng)的創(chuàng)新設計:以七年級上冊第二單元為例[J].教師教育論壇.2020(02).
[8]孫琪.解構“經典”重構《背影》:以《背影》為例談語文教學的“遮蔽”與“去蔽”[J].現(xiàn)代中小學教育.201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