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曉玲,鄧穎云,邢舒旺
(三亞市人民醫(yī)院 新生兒科,海南 三亞572099)
我國是新生兒窒息(neonatal asphyxia,NA)高發(fā)國家之一,而NA 是導致圍生兒死亡的首要原因,窒息缺氧會對多臟器功能造成損傷,尤其是對腦部的損傷尤為明顯,極易引發(fā)多種腦病[1]。迄今為止,NA 后腦損傷的發(fā)病機制仍未徹底明確,可能與能量代謝衰竭、氧自由基和再灌注損傷、興奮性氨基酸的毒性作用等存在密切相關,但也可能與機體內的腦組織炎癥反應有關[2]。在病理狀態(tài)下,高遷移率族蛋白B1(high mobility group protein B1,HMGB1)被釋放至胞外,以炎癥介質的角色介導窒息后腦損傷[3]。星形膠質原性蛋白(S100B protein,S100B)高濃度特異性分布在中樞神經(jīng)系統(tǒng)的膠質細胞內,顱腦損傷后因血腦屏障通透性遭受破壞,其可通過血腦屏障進入血液中[4]。白細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已被證實與缺氧缺血性腦病的病理生理相關[5]。神經(jīng)元特異性烯醇化酶(neuron-specific enolase,NSE)在糖酵解過程中起著調節(jié)作用,主要分布在中樞神經(jīng)系統(tǒng)的神經(jīng)元及神經(jīng)內分泌細胞的胞漿中,存在高度神經(jīng)組織特異性,是一種可靠的成活體體內外成熟神經(jīng)元標志物[6]。鑒于此,本文通過研究IL-6、HMGB1、S100B 及NSE 與NA 后腦損傷的關系,旨在為臨床NA 患兒腦損傷的病情、預后評估提供參考依據(jù),現(xiàn)報道如下。
回顧性分析2017年2月—2019年2月三亞市人民醫(yī)院收治的符合入選標準的120 例NA 患兒(窒息組)的病歷資料。另隨機篩選同期于該院分娩的足月新生兒100 例作為對照組。納入標準:①所有患兒均符合《實用新生兒學》[7]所制定的NA 相關診斷標準;②窒息新生兒出生時1 min、5 min 時的Apgar評分≤7 分,且臍動脈血氣分析pH <7.15;③排除感染、外傷及凝血障礙者;④均為足月新生兒。排除標準:①合并遺傳性疾病及先天性畸形等患者;②正參與其他研究者。研究經(jīng)本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且研究對象父母均在知情同意書上簽字。
1.2.1 酶聯(lián)免疫吸附試驗檢測血清IL-6、HMGB1、S100B 及NSE 水平所有受試者均于出生后第3 天采集靜脈血3 ml,以6 cm 為離心半徑,3 000 r/min,離心10 min,取血清保存在-80℃冰箱中備用。酶聯(lián)免疫吸附試驗檢測IL-6、HMGB1、S100B 及NSE水平,操作步驟遵循試劑盒說明書。試劑盒購自廈門慧嘉生物工程有限公司。
1.2.2 頭顱CT檢查所有受試者均于出生后第3 ~7 天實施頭顱CT 檢查,其中頭顱CT 提示腦內低密度灶或/和顱內出血或蛛網(wǎng)膜下腔出血,即為窒息后腦損傷。
1.2.3 分組方式按照窒息程度[8]將120 例NA 患兒分成輕度窒息組(92 例,Apgar 評分為4~7 分,無缺氧缺血性臟器損傷)與重度窒息組(28 例,Apgar評分為0~3 分,存在缺氧缺血性臟器損傷)。按照頭顱CT 檢查結果分成頭顱CT 正常組(57 例)與頭顱CT 異常組(63 例)。對所有NA 患兒進行為期1年的隨訪,按照神經(jīng)心理發(fā)育檢查結果進行評估:總分130分,80~130分記為發(fā)育正常,70~79 分記為發(fā)育偏低,<70 分記為發(fā)育低下[9]。將發(fā)育正常以及發(fā)育偏低記作預后良好組(88 例),將發(fā)育低下記作預后不良組(32 例)。
1.2.4 治療方式采用YICO.5/1 型嬰兒氧艙進行高壓氧治療,治療1~15 d 時的壓力為0.02 MPa;16~30 d 時的壓力為0.03 MPa。每次加壓15~20 min,給氧20 min,減壓15~20 min。1 次/d,連續(xù)治療10 d。
數(shù)據(jù)分析采用SPSS 22.0 統(tǒng)計軟件。計量資料以均數(shù)±標準差(±s)表示,比較用t檢驗或方差分析,進一步兩兩比較用LSD-t檢驗;相關性分析用Spearman 法。P<0.05 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窒息組與對照組新生兒性別、孕周、體重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窒息組與對照組新生兒一般資料比較
對照組、輕度窒息組、重度窒息組新生兒血清IL-6、HMGB1、S100B 及NSE 水平整體比較,經(jīng)方差分析,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輕度窒息組和重度窒息組血清IL-6、HMGB1、S100B 及NSE 水平高于對照組(P<0.05),重度窒息組IL-6、HMGB1、S100B 及NSE 水平高于輕度窒息組(P<0.05)。見表2。
表2 各組新生兒血清IL-6、HMGB1、S100B及NSE水平比較 (±s)
表2 各組新生兒血清IL-6、HMGB1、S100B及NSE水平比較 (±s)
注:①與對照組比較,P <0.05;②與輕度窒息組比較,P <0.05。
組別對照組輕度窒息組重度窒息組F 值P 值n 100 92 28 IL-6/(ng/L)0.71±0.10 0.80±0.14①0.93±0.17①②34.180 0.000 HMGB1/(g/L)98.04±35.82 444.38±139.74①974.72±233.76①②568.762 0.000 S100B/(ng/L)125.03±13.45 138.74±15.69①148.73±20.48①②33.629 0.000 NSE/(g/L)10.84±7.11 38.74±11.05①70.09±16.83①②401.164 0.000
不同頭顱CT 檢查結果NA 患兒血清IL-6、HMGB1、S100B 及NSE 水平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頭顱CT 異常組高于頭顱CT 正常組。見表3。
表3 不同頭顱CT檢查結果NA患兒血清IL-6、HMGB1、S100B及NSE水平比較 (±s)
表3 不同頭顱CT檢查結果NA患兒血清IL-6、HMGB1、S100B及NSE水平比較 (±s)
組別頭顱CT正常組頭顱CT異常組t 值P 值n 57 63 IL-6/(ng/L)0.70±0.13 0.95±0.20 8.192 0.000 HMGB1/(g/L)407.89±144.39 713.11±231.58 8.749 0.000 S100B/(ng/L)136.29±15.73 145.40±21.44 2.670 0.009 NSE/(g/L)36.01±12.48 55.15±17.02 7.069 0.000
Spearman 相關性分析結果顯示,NA 后腦損傷與血清IL-6、HMGB1、S100B、NSE 水平呈正相關(rs=0.428、0.442、0.385 和0.430,P=0.000、0.000、0.002 和0.000)。
NA 后腦損傷預后不良組血清IL-6、HMGB1、S100B 及NSE 水平與預后良好組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預后不良組高于預后良好組。見表4。
表4 不同預后NA患兒血清IL-6、HMGB1、S100B及NSE水平比較 (±s)
表4 不同預后NA患兒血清IL-6、HMGB1、S100B及NSE水平比較 (±s)
組別預后良好組預后不良組t 值P 值n 88 32 IL-6/(ng/L)0.76±0.14 1.01±0.25 5.360 0.000 HMGB1/(g/L)510.05±113.42 727.84±167.29 6.817 0.000 S100B/(ng/L)135.92±15.66 155.25±23.19 4.367 0.000 NSE/(g/L)39.53±12.48 64.03±16.02 8.791 0.000
NA 后腦損傷與胎兒宮內缺氧及神經(jīng)內分泌過程中的缺氧狀況密切相關,主要表現(xiàn)為呼吸循環(huán)障礙,從而導致低氧血癥與代謝性酸中毒等疾病的發(fā)生[10]。隨著病情的不斷進展,NA 患兒可能出現(xiàn)中樞神經(jīng)、心血管及胃腸道等多系統(tǒng)功能損害,嚴重威脅患兒的生命健康安全[11]。國內相關研究報道顯示:NA 發(fā)生率約為1.79%,是導致新生兒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12]。目前,NA 對多器官功能造成的損害已受到國內外學者的廣泛關注,尤其是在腦損傷方面的研究日益受到重視。尋找與NA后腦損傷嚴重程度相關的指標,對改善患兒預后具有極其重要的作用,由此可見,尋找一種輔助診斷指標顯得尤為重要。
IL-6 是窒息導致缺血缺氧腦病發(fā)病時較為明確的細胞因子之一,腦組織一旦出現(xiàn)缺血缺氧情況,會通過MEK/ERK 途徑促進腦動脈壁上的單核巨噬細胞大量分泌核因子-κB、腫瘤壞死因子-α 等,而核因子-κB 及腫瘤壞死因子-α 可直接在多種細胞上發(fā)揮作用,進一步促進IL-6 的釋放[13]。本文結果表明:NA 患兒血清IL-6 表達異常升高,且隨著窒息程度的加重以及腦損傷的發(fā)生,其表達水平隨之升高,究其原因,IL-6 是窒息引起缺血缺氧腦疾病發(fā)病較為明確的細胞因子,參與了缺血缺氧腦疾病的發(fā)生、發(fā)展過程[14],這提示在臨床工作中可能通過檢測血清IL-6 水平,繼而為NA 后腦損傷的診斷提供依據(jù)。
HMGB 屬于一種DNA 結合蛋白,其表達伴隨著內毒素與炎癥細胞因子的大量分泌不斷增加,進而介導炎癥反應。同時,在細胞出現(xiàn)損害或壞死時,HMGB1 可自細胞核內釋放至細胞外,從而起到致炎作用,刺激誘導多種細胞因子分泌,而大量的促炎因子又會正反饋HMGB1[15]。本文結果顯示:NA 患兒血清HMGB1 表達異常升高,且與窒息程度密切相關。這在吳秀萍等[16]研究中得以證實:NA 后的血清HMGB1 水平高于正常新生兒,且窒息新生兒頭顱CT 異常者出生后3~7 d 的血清HMGB1 水平高于CT 正常者,分析原因,作者認為HMGB1 被釋放至胞外后會刺激單核巨噬細胞,提高其黏附性,繼而分泌大量的細胞因子及促炎因子,在維持炎癥反應過程中起至關重要的作用。
正常生理狀況下,NSE 于體液內的水平極少,而當神經(jīng)組織受到損傷時,會促使受損腦神經(jīng)細胞釋放大量的NSE,并進入腦脊液及血液中,因此NSE 水平可作為神經(jīng)損傷的可靠分子標志物[17]。另外,NA 患兒血清NSE 水平增加,且窒息程度與腦損傷有關。劉剛等[18]研究報道指出:中樞神經(jīng)系統(tǒng)在缺氧缺血、創(chuàng)傷及應激狀態(tài)下,血清及腦脊液中的NSE 水平增加,且隨著腦損傷程度的不斷加重而逐漸升高。其中S100B 的生物功能較為復雜,介導了細胞增殖、分化、凋亡過程,當腦細胞遭受外界損傷時,S100B 會被釋放進入腦脊液,并通過血腦屏障進入血液中,進一步導致血清S100B 水平升高,因此血清S100B 水平可有效反映中樞神經(jīng)細胞損傷情況。本文結果顯示,NA 后血清S100B 水平增加,且隨著窒息程度或腦損傷的癥狀加重,S100B水平隨之增加。劉巍等[19]報道發(fā)現(xiàn),窒息組新生兒的血清S100B在不同時期的表達具有整體上升的趨勢。
經(jīng)Spearman 相關性分析發(fā)現(xiàn),NA 后腦損傷與血清IL-6、HMGB1、S100B 及NSE 水平呈正相關,這可能是因為釋放到胞外的HMGB1 會促進大量的促炎因子合成、分泌,其中包括IL-6,而IL-6 又會正反饋HMGB1,同時隨著IL-6 水平的不斷升高,機體損傷程度隨之增加,繼而對中樞神經(jīng)細胞造成嚴重損傷,促進了S100B、NSE水平的升高,并形成惡性循環(huán),進一步促進NA 后腦損傷的發(fā)生[20-21]。該結果提示,IL-6、HMGB1、S100B 及NSE 可能在NA后腦損傷發(fā)生、發(fā)展過程中起著協(xié)同作用。本文結果還顯示,NA 后腦損傷預后不良組血清IL-6、HMGB1、S100B 及NSE 水平均高于預后良好組,提示在臨床工作中可能通過對上述4 項血清學指標水平的檢測,從而達到輔助評估NA后腦損傷預后的目的。
綜上所述,血清IL-6、HMGB1、S100B 及NSE水平與NA 程度及NA 后腦損傷密切相關,可能作為NA 患兒的病情評估和預后預測的輔助指標。然而,本研究尚且存在一定的不足之處,如單純依靠頭顱CT早期評估窒息后腦損傷,可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在今后的研究中可通過聯(lián)合振幅整合腦功能等檢查更為精準地評估腦損傷,避免研究結果的偏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