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劃/新作文 執(zhí)行/寒云
《論語》里說,君子不器。意思是君子不要做一個器物,而應該做一個完整的人。大學應培養(yǎng)真正的人,有著清楚的腦子和熱烈的心,有對國家與公共事務的熱情。在一所大學的歷史上,一定有一位校長,對這所大學有著深遠影響甚至決定了這所大學的精神的。他們做了什么?他們又如何塑造了這所大學呢?
北大前身是京師大學堂,是中國的第一所大學,1898年設立。1912年清朝滅亡,中華民國成立,京師大學堂改名為國立北京大學,從1912年到1916年,北大換過好幾任校長,仍保留著許多舊時代的陳規(guī)陋習,整個學校官僚習氣嚴重,毫無大學之風。
蔡元培,前清進士,點過翰林,有著深厚的舊學功底。清廷的腐敗讓他深感失望,一方面回鄉(xiāng)致力于教育救國,另一方面創(chuàng)立光復會,矢志推翻清廷。1906年,他前往歐洲考察教育,學習當時最先進的教育理念。民國建立后,蔡元培任民國首任教育部長。后因袁世凱稱帝而辭職前往法國游學。
1916年,北洋政府邀蔡元培任北京大學校長。就職當天,他一到北大門口,就給門口迎接的校工鞠躬,令大家大為驚訝。他在當時就宣布,歡迎所有的校工以及平民進入北大聽課學習。蔡元培延攬各路人才,聘《新青年》雜志主編陳獨秀為北京大學文科學長,聘第一次介紹愛因斯坦相對論進入國內(nèi)的夏元瑮為理科學長,還有胡適、魯迅、劉半農(nóng)等一大批當時最優(yōu)秀的人才,正是他們掀起了轟轟烈烈的新文化運動,中國的新文學奠定于此。同時蔡元培秉持“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理念,既倡導新文化,同時也能容納辜鴻銘、劉師培、黃侃等舊學大師,無論是新學、舊學,共產(chǎn)主義、無政府主義,都能在北大并存,北大成為思想爭鳴、開放包容的學術(shù)圣地,一躍而為當時最具活力的高等學府。五四運動從這里開始,北大不僅是學術(shù)重鎮(zhèn),也成為思想的最潮頭。百年來,北大始終站在學術(shù)最前沿,可以說,正是蔡元培塑造了北大的精神,這種精神綿延百年,至今不絕。
美國著名哲學家、教育家約翰·杜威曾高度評價:“把世界各國的大學校長比較一下,牛津、劍橋、巴黎、柏林、哈佛、哥倫比亞大學的校長之中,在某些學科上,有卓越貢獻的不乏其人,但是,以一個校長身份,而能領導那所大學對一個民族、一個時代,起到轉(zhuǎn)折作用的,除蔡元培而外,恐怕找不出第二個?!?/p>
★蔡元培
★梅貽琦
★張伯苓
★竺可楨
清華大學的前身清華學堂,是當時美國用庚子賠款設立的一個留美預備學堂。民國成立之后正式成為國立清華大學。梅貽琦就任后,為清華付出了極大的心血。清華一步步成為國內(nèi)頂尖的大學。
1931年梅貽琦在就職演說上說:“所謂大學者,非謂有大樓之謂也,有大師之謂也?!?/p>
梅貽琦首先提出了“通才教育”這一核心觀念。梅貽琦認為,大學階段的直接培養(yǎng)目標應該是“通才”,不應該也不可能負擔起直接為社會各行各業(yè)培養(yǎng)“專才”的任務。這種任務應該由其他教育機構(gòu)來承擔。而大學應著眼于為學生們通向高深而做基本訓練。其次,梅貽琦指出,大學應該著眼于對學生“人格”的全面培養(yǎng)。
梅貽琦是清華大學歷史上任期最長的校長(1931-1948)。他的教育思想體現(xiàn)在他所提倡的“五育”中,即德、智、體、美、群。
抗戰(zhàn)期間,北大清華南開三所學校南遷,成立西南聯(lián)合大學,清華因為有庚款,資金最充裕,梅先生毫無私利,將庚款用于聯(lián)大的建設,北大南開兩位校長都放心地把一切事務交給梅貽琦。作為西南聯(lián)大掌舵人的梅貽琦本著學術(shù)自由的精神,融合嚴謹、自由、活潑的學風,尊重每位教授,從不強求一律、厚此薄彼。
梅貽琦出任清華校長期間,奠定了清華的校格,為清華大學做出了不可泯滅的貢獻。
南開是私立大學,校長張伯苓游歷西方考察教育,回國后立志創(chuàng)辦大學。募集資金過程中,有南開的學生抗議不要軍閥和資本家的錢。張伯苓先生說,美麗的鮮花,不妨是由糞水澆灌出來的。辦學過程雖然困難重重,張伯苓還是堅持了下來。
1934年,張伯苓正式將“允公允能,日新月異”定為校訓,希望大家為國盡力,不斷創(chuàng)新,這就是“南開精神”。
南開大學規(guī)模并不大,但人才輩出。如周恩來、鄧穎超、氣象學家竺可楨、數(shù)學家陳省身、歷史學家蔣廷黻、范文瀾、劇作家曹禺等等。
張伯苓為中國現(xiàn)代教育探索了實業(yè)化道路。作為私立大學,南開系列學校的市場化運營和培育人才的成功,堪稱中國教育史上的拓荒牛。張伯苓利用天津是商埠的優(yōu)勢,著力培養(yǎng)工商界人才,奠定南開經(jīng)濟研究所的雛形??箲?zhàn)伊始,南開校園被炸毀,他始終帶領學生抱定不屈的信念,堅定求學,抗戰(zhàn)勝利后又重建校園。他的愛國的、激昂的、奮進的、實用的、培養(yǎng)完整的人的理念,成為南開不能抹去的精神,塑造了南開的靈魂。
竺可楨是著名的氣象學家,1936年,他在中央氣象研究所所長的任上受命擔任浙江大學校長,浙大在他的帶領下,成為當時的學術(shù)重鎮(zhèn),被稱為東方劍橋。竺可楨任浙大校長13年,而13年間,他和這所大學將近10年處于西遷的流亡路上。同北大清華南開抗戰(zhàn)時候南遷的經(jīng)歷一樣,浙大也經(jīng)歷了西遷的過程。從1937年西遷到1946年返回杭州,這是山河破碎的十年,物力維艱的十年,也是向死而生的十年,鳳凰涅槃的十年。在時局動蕩、校址偏僻、經(jīng)費拮據(jù)、疾病侵襲的條件下,篳路藍縷的流亡辦學,竟使他接手時的二流地方大學,化蛹為蝶地躋身于一流大學行列。
1937年秋天,竺可楨作了題為《大學生之責任》的演講。他說:國家為什么要花費這么多錢來培植大學生?為的是希望諸位將來能做社會上各業(yè)的領袖。在這困難嚴重的時候,我們更希望有百折不撓堅毅剛果的大學生,來領導民眾,做社會的砥柱。所以諸君到大學里來,萬勿存心只要懂了一點專門技術(shù),以為日后謀生的話,就算滿足。
在宜山期間,竺可楨決定以“求是”為校訓?!扒笫恰痹钦愦笄吧砬笫菚旱脑好每蓸E進一步深化了求是的內(nèi)涵。他認為,求是既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精髓,又是西方近代科學的真諦,若想在繼承傳統(tǒng)文化的基礎上學習先進的科學技術(shù),必須把握這個共同點。他用通俗的話解釋說,所謂求是,就是冒百死,排萬難,以求真知。
竺可楨有兩個非常經(jīng)典的教育問題:“第一,到浙大來做什么?第二,將來畢業(yè)后做什么樣的人?”1936年以來,這兩個經(jīng)典問題影響著一代代浙大學子。每年浙大新生入學的時候?qū)W校會把這兩個問題印在大學錄取通知書上,每年畢業(yè)生離校的時候?qū)W校又會把這兩個問題印在畢業(yè)紀念冊上。
★劉道玉
劉道玉出生于1933年。1977年,44歲的劉道玉出任教育部黨組成員兼高等教育司司長。1979年,他辭去在教育部的職務,回到了母校武漢大學,1981年擔任武漢大學校長。
在任職武漢大學之前,他為恢復高考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任職武漢大學之后,他在學校試行學分制、主輔修制、插班生制、轉(zhuǎn)學制、導師制和助學貸款。他是中國高等教育改革的倡導者,被譽為“武大的蔡元培”。他的銳意改革,開一時風氣之先,讓20世紀80年代的武漢大學,被世界公認為改革開放的象征,被稱為“珞珈山奇跡”。
劉道玉對整個武大的塑造不僅在教學質(zhì)量上,更是在精神層面塑造了一代人,“整個學校管理層也有一種寬容的態(tài)度。這種寬松的學術(shù)氛圍,是劉校長奠定的”。
一所大學,它的氣質(zhì)是慢慢積淀的,而一所名校,一定有一位校長,奠定大學的氣質(zhì),在他們的管理下,大學往往有著開放的胸襟,有著自由的氛圍,他們也往往銳意改革,以學術(shù)為重,以學生為重。他們也往往都是傳統(tǒng)意義上的君子,極富個人魅力。這樣的校長令人崇敬,這樣的大學也無疑令人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