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炳鑫
內容提要:教育是澤彼后世的大業(yè),社會發(fā)展靠教育,人類文明進步靠教育。我們需要面對現(xiàn)實,面對未來,反觀自身,只有我們很好而冷靜地審視我們當下的教育,才能提供有效的教育改革讓我們的教育變得更好。同樣,我們的文學也只有關注現(xiàn)實,關注我們腳下的這塊土地,關注每個人的心靈,文學才會綻放它永恒的魅力。在這個意義上來說,高麗君的教育問題小說,難能可貴,價值和意義自不待言。
關鍵詞:教育問題小說 “教育三部曲” 高麗君 寧夏
先后拿到高麗君“教育三部曲”中的兩部長篇小說,一直有想說點什么的沖動,但不知道說什么好。捧讀這沉甸甸的60余萬字的長篇小說,心情一直是起伏不定的。讀這樣的作品,有兩個話題一直交替在腦海中纏繞,一個是關于教育的,一個是關于文學的。
回溯人類的歷史,教育在其中所扮演的角色,是不言而喻的。外有先哲蘇格拉底,內有“天縱之圣”的孔子,他們都述而不作,但其開創(chuàng)性功績和布道者的先驅形象,影響深遠,成為那個號稱人類文明“軸心時代”最靚麗的名片。到了近現(xiàn)代,在國內,廢科舉,創(chuàng)新學,可以說教育為五四運動這個“制度過渡期”造就了一大批思想進步銳意創(chuàng)新的寶貴人才。
百年大計,教育為本。教育的重要作用不言而喻。但在這樣一個信息時代,全球化時代,究竟怎樣的教育才能真正培養(yǎng)造就對國家建設有用的人才?才能塑造健全的人格、優(yōu)良的品質。這本身就是一個值得關注和探討的話題。近年來我們的教育從量的產出上成果是驚人的。不要說專本科學生的數量了,就碩博生已經是一個不小的數字,但反觀我們的高科技領域,世界一流、拿得出數得上的創(chuàng)新成果似乎并不多。問題究竟出在哪里?反思教育的文章論著可謂汗牛充棟,但大多都是主體的沉默或者主體的被代言。曾記得北大教授錢理群說過:我們在培養(yǎng)精致的利己主義者。這也許是他的激憤之言吧,但我們有必要去問一問我們的孩子們,“精致的利己主義者”究竟是什么原因造就的?是什么樣的機制產出如是之人格?我們有必要去看看、去問問日夜奮戰(zhàn)在書桌上、寢室被窩里的孩子們;我們有必要去到滿大街遍布的輔導班、補習班和提分班中,了解一下那些疲于應戰(zhàn)的身影;我們有必要去問問那些為了支付高額的補習費用,而日夜奔波在各個打工崗位上孩子的家長們;當然,我們還有必要去問問那些中小學教師,他們?yōu)榭荚囉幸粋€好的成績而實施的車輪戰(zhàn)術、題海戰(zhàn)術,究竟收獲了什么?是誰讓“他們自由地將自己置身于囚籠之中。”(薩特語)?我們有沒有從以上所列的這些教育主體身上,拿到過真實的第一手資料?我覺得挖一挖這樣的第一手資料非常必要。魯迅先生說,“揭出病苦,引起療救的注意?!蔽覀円舱f“一個沒有創(chuàng)新的民族是沒有希望的民族!”因此,從這個意義上說,我們確實需要一個微觀聚焦當下基礎教育主體現(xiàn)狀的文本了。它需要客觀地呈現(xiàn),而不是有意地回避,它需要正確地審視,而不是主觀地臆斷,它需要能動地反映,而不是被動地接受。正是在這個意義上,高麗君的教育問題小說,就值得推薦。
通讀小說后,給我的第一感受是,這是一個關乎中國基礎教育鮮活而獨特的文本。通過大量細節(jié)呈現(xiàn),給讀者一個當代基礎教育的在場感。它不是空洞的說教,而是細致入微的直呈,它不是大而化之的走馬觀花,而是微觀聚焦教育現(xiàn)場,它不是嘩眾取寵的聳人聽聞,而是生活細節(jié)的客觀描述。劉勰在《文心雕龍·體性》中所言:“夫情動而言形,理發(fā)而文見,蓋沿隱以至顯,因內而符外者也。” 我想,長期在教學一線的高麗君要寫教育三部曲的沖動肯定是醞釀很久了?!短弁吹恼n桌》主要聚焦在當代中學生身上,以一位親歷者和參與者、介入者的身份,微觀地也是客觀地呈現(xiàn)在這個價值裂變的時代,發(fā)生在中學生身上的故事。在這些90后、00后孩子的身上,表征著一個時代復雜的社會癥候和各種問題,當然,更直觀表征的是當下我們欲說還休的復雜的教育問題。高麗君長期在基層一線執(zhí)教,教育是他的志業(yè),她為此務功多年,積淀頗深,當然,對教育的體認就比一般人思考更多,更豐富,更深刻。我想,高麗君對這樣的主題肯定是想了很久了,從她出版的第一部散文集《讓心靈搖曳如風》就可以看出。記得那里頭有大量書寫高考生的章節(jié),讀之令人動容。高麗君是一個辛勤的耕耘者,也是一個忙碌的收獲者,更是一個真誠的審視者,期間充滿了收獲的喜悅,但也遍嘗了艱難和苦澀。正如冰心老人家所說:“浸透了奮斗的淚泉, 灑遍了犧牲的血雨?!爆F(xiàn)在,她通過自己選擇的獨特視角,以長篇小說的塊狀結構敘事,形成了一部沉甸甸的關于基礎教育的獨特文本,唯其在繁重的教學工作之余,甘愿擠時間投注精力和心力,書寫與之朝夕相處的那些中學生鮮為人知的故事,因而,他的這份收獲,也就比一般的小說家要艱難得多,可貴得多。正因為她是親歷者和參與者,她的文字也就多了如許的真誠和親切,全然消滅了閉門造車和空洞,全然避免了無病呻吟。
《疼痛的課桌》寫學生,作為老師,畢竟是一種俯瞰者的視角,相對而言可能更順手一些,但《沉默的黑板》,則是寫中學教師這個群體,高麗君就是其中一員,她就是這個群體中的一分子。從初為人師的惶惑不安,走到今天已是頗有成績令學生敬仰崇拜的高師大腕了,其中甘苦也許是我們這些局外人無法理解的。有許多事情就發(fā)生在她的身邊,甚至就發(fā)生在她本人身上,對她的觸動應該是很大的。近距離聚焦這個群體,在她來說,可謂“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當然,在當下嚴酷的高考競爭壓力下,她作為一個高三年級的語文老師,確實壓力不小,面對這樣沉重的話題,本身就需要巨大的勇氣。高麗君身在其中,感同身受,面對一張張稚嫩的臉龐和關于青年學子人生命運的話題,她本身就經歷著情與理、血與火的洗禮。正如高麗君本人所言:“在三尺講臺上站了三十年,我聽到的、看到的、感受到的教育發(fā)展變化均在其中;為師三十載,基層教育的現(xiàn)狀、困境與尷尬也化為一個個故事,奉獻給讀者。作為一名一線教師,我是這個龐大隊伍中的一員;作為一個寫作者,我是基層教育的親歷者、當下生活的見證者;我想以自己的方式表示對這個職業(yè)的敬畏,想以微薄之力致敬所有默默無聞的同仁!”誠則斯言。這25個教師的故事,讓我們近距離穿越時空的阻隔,走進當代中學教師的心靈世界,感受他們鮮為人知的生活,感受他們的苦樂年華。當然,更是通過她的微觀書寫,讓我們近距離看到了教育主體的真實生活,感受他們身在其間的焦灼、無奈和不為人知的心靈煎熬。特別是“體罰記”“留守記”“扶貧記”“上訪記”“監(jiān)控記”等等,讓我讀出了辛酸,也讀出了眼淚。它沉甸甸的,五味雜陳,欲說還休。
接下來,讓我們再回到文章開頭的第二個問題吧,文學在當下何為?
曾幾何時,我們的文學隨著娛樂時代的到來,變得輕飄了,變得華麗了,變得乏味了,有了游戲味,有了陳腐氣。曾經承載過國人靈魂和精神的文學變成了秀場,變成了噪聲源,甚至變成了社會的公害。在這樣一個普遍泛娛樂化的時代,我們還要不要文學?我們的文學究竟何為?在讀高麗君的教育三部曲時,我的腦海中一直縈繞著這樣一個問題。特別是在這個所謂的“小時代”,言情、宮斗、奇幻、戲說、穿越等大行其道的當下,在宏大敘事和那些神秘、虛無、鑿空、荒誕甚至戲說、網絡虛擬等大而無當、缺乏起碼應有價值立場的主題作品大行其道之時,在那些虛張聲勢、故作高深、販賣自我經驗、編織新奇神話,拿架子唬人的“消費文本”面前,我們感受到的是,大多數所謂的時尚文字,都在提供一種“高配型的低齡游戲和文化玩具”。“以一種個人主義的寫作策略,讓受眾在心智上無須長大,永遠拒絕長大,進入既幸福又無奈的自我催眠,遠離那些‘思想’和‘價值觀’的沉重字眼?!保n少功語)成為現(xiàn)代人格中真正的“巨嬰”。而在文化產業(yè)和文化新產品的大量傾銷中,文學莊嚴的使命、詩性的光輝、啟蒙的力量、救贖的努力都已經日漸式微,甚至于會成為被資本編碼后賺取更大利潤的點擊率和票房收視率。
在市場化和后現(xiàn)代旗幟高高飄揚的時代,在這個普遍物質化和功利的時代,西方有基督教的傳統(tǒng)來平抑市場經濟給人們帶來的內心焦慮,而我們靠什么?我想,讓莊嚴的文學回歸我們的生活吧,來洗滌我們蒙塵的心靈,不失為最為有效的路徑。我們呼喚文學界的莊正之風,我們需要現(xiàn)實主義精神來為我們這個時代樹碑立傳。正是在這個意義上,高麗君的教育三部曲就值得我們去關注。它是一部關注當下教育有份量的現(xiàn)實主義作品,他為我們40余年改革開放以來基礎教育立此存照,也在為我們艱難的教育改革凝神靜思,探尋發(fā)問。開篇《體罰記》一章,直面教育中讓社會普遍關注的學生“體罰”問題。筆者以一個“問題學生”案例的發(fā)生發(fā)展為主線展開敘事,截取了學校普通生活的一個片斷,再現(xiàn)了一場“聲勢浩大”的師生沖突場景,使我們能夠真實地感受到學校生活的現(xiàn)場和師生們的內心世界。記得法國作家左拉說過:所謂典型性,并不是那些具有傳奇色彩的生活,而是指日常生活,因為越是日常,便宜越是具有典型性。所謂日常生活,正是我們每個人生活的常態(tài),所以,它更接近生活的本質。作者對校園的日常生活是稔熟的,因此,寫這樣的日常生活,師生沖突,信手拈來,逼近真相,具有典型性。當然,作者在還原故事現(xiàn)場的同時,把教育中如何把握“教與罰”的問題呈現(xiàn)在讀者面前,讓教育管理者、家長、學生和讀者共同反思其中的問題。當然,衡估一部長篇小說的價值,僅僅限于精雕細琢的故事和深摯迷人的細節(jié)是遠遠不夠的,還必須要通過作品,讓讀者看到作品中的人身后廣闊的現(xiàn)實生活和社會文化,還要看到作品背后的時代,還必須感受到作者揭示現(xiàn)實、向著真理靠近的勇氣,這才算是一部好小說,這樣的作家才算是一個合格的作家。在高麗君的小說中,她雖然聚焦的是當代中國的基礎教育,但并不限于教育,教育本身就是一個牽扯面非常之廣的巨大的社會文化工程,在它的背后,牽涉到社會政治經濟和文化的方方面面。透過她的教育問題小說,我們能夠感受到當代社會的某些歷史和社會風貌。比如《留守記》一章,觸及農村空心化的堅硬現(xiàn)實。作者通過馮莊小學兩個半老師和一個半學生留守最后鄉(xiāng)村教育的事實,可以說是北方鄉(xiāng)村教育的一個縮影,它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作者通過不動聲色的描述,揭示了中國社會由傳統(tǒng)農業(yè)社會向現(xiàn)代工業(yè)社會轉型過程中無法避免的現(xiàn)實問題,那就是現(xiàn)代社會迅速工業(yè)化、城鎮(zhèn)化所帶給鄉(xiāng)村空心化的尷尬處境。教育作為偏遠農村地區(qū)文化的精神血脈,它們肩負著阻斷貧困代際傳遞的重要使命,但殘酷的現(xiàn)實是許多農村小規(guī)模學校在迅速消失,成為中國鄉(xiāng)村教育短板效應中的那塊短板。而問題的根源所在卻在教育之外,北方鄉(xiāng)村教育面臨的困境值得深思。再比如《監(jiān)控記》,讀之更是觸目驚心。讓我想到了??聶嗔碚撝械摹叭俺ㄒ暠O(jiān)獄”。學校成了權力場域中實施“身體規(guī)訓”的場所,這是否是我們現(xiàn)代教育的初衷?當監(jiān)控無處不在,培養(yǎng)健全人格和合格公民就是無稽之談。當然,讀高麗君的小說,在直面問題的文字背后,仍然能感受到她對教育的一顆赤子之心,仍然能感受到她文字中所飽含的人性的溫暖。我們讀她的書,最后不是為了要失望、在悲觀,重要的是要找到直面問題、解決問題的方法,前行的動力。高麗君說,在教育光鮮的外表之下,有太多被隱匿的東西才值得書寫,而這些東西或許才能接近問題的本質,誠則斯言。文學不但是怎樣寫的問題,我以為更重要的是寫什么的問題。沒有問題意識,沒有直面現(xiàn)實的勇氣,文學的現(xiàn)實主義理想只能是空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