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金萍
摘 要: 美國總統(tǒng)拜登上臺后,美國政府針對中國共產黨的輿論斗爭加劇。面對這一形勢變化,中國共產黨國際形象塑造應從理論根源上駁清“傳播”與“建構”的關系,正本清源,堅持“傳播”路徑而不是“建構”路徑,塑造真實、客觀、全面的中國共產黨政黨形象。來源于西方知識社會學的“建構”,強調單向的自塑。當前輿論格局下,中國應從“傳播”出發(fā),追求雙向互動、信息共享;強調綜合性和整體性的故事思維,塑造真實、客觀、全面的中國共產黨政黨形象。
關鍵詞:中國共產黨國際形象;建構;傳播
美國總統(tǒng)拜登上臺后,美國政府針對中國的輿論斗爭呈加劇態(tài)勢。2021年7月以來,美國智庫TIPP的民調報告顯示:近三分之二的美國人認為中國政府應該為新冠肺炎疫情造成的破壞支付賠償;美國彭博社發(fā)布“全球抗疫能力排名”,中國位列全球抗疫排名第八。美國等西方政府與媒體建構的中國共產黨政黨形象,出現(xiàn)污名化加劇態(tài)勢。當前,從理論根源上厘清中國共產黨國際形象塑造的起點,明確“建構”中國共產黨形象還是“傳播”中國共產黨形象,是決定這場輿論斗爭勝敗的關鍵,其中蘊含的目標和方向差異巨大。
“建構”的理論來源
“建構”(Construct)的本意是“由……建造、制作或構成”,20世紀中后期歐美社會科學中興起建構主義(Constructivism),其核心是揭示特定的知識和理論如何形成,并轉化為一種控制性或排斥性的工具,進而成為影響社會變遷的權力。
從思想來源看,建構主義的理論來源可以追溯到古希臘時期,蘇格拉底使用提問與回答的形式,大量使用比喻、啟發(fā)等手段,把問題討論導向具體事例,被稱之為“精神助產術”。柏拉圖的“理念論”與之類同,認為知識來自于人類思維建構的觀念或理念。建構主義從此發(fā)源,強調自我(知識、理念)建構。近半個世紀以來,建構主義流派紛呈,主要包括后現(xiàn)代社會理論、知識社會學等。伴隨著吉登斯為代表的社會結構理論以及韋伯為代表的社會轉型理論的出現(xiàn),建構主義彌散于多個學科領域,包括媒介研究、文化研究和市場研究等。20世紀60年代,隨著西方社會科學的整體轉向,新韋伯主義關注了制度運作中互動性力量對于公共治理的建構性作用,力圖從單向決定論轉向互動論。
針對中國共產黨形象或中國國家形象而言,長期以來西方知識界生產了一套負面傾向的話語體系,如中國是“東亞病夫”“中國威脅”,中共是“紅色政黨”“專制政權”等。這套話語體系主宰著關于中國共產黨政黨形象的塑造,輔之以不同歷史階段西方國家的利益需求,時而極端化、時而溫和化。總的來看,在中國共產黨國際形象塑造中,并未出現(xiàn)建構主義的雙向互動。其根本原因在于,執(zhí)政黨形象塑造的根本動力在于國家利益,而不是媒體的客觀呈現(xiàn)。
一些學者提出從建構主義角度出發(fā)進行中國共產黨形象塑造,其研究路徑顯然基于西方經驗主義取向,強調從(中國)主體角度出發(fā)的政黨形象塑造,忽視了知識生產中的權力差異和利益分割。在當前西方國家掌握國際話語權的語境中,從建構角度出發(fā),難以塑造真實、客觀、正面的中國共產黨政黨形象。
“傳播”的目標追求
傳播已經成為當代社會知識流動的基本路徑,傳播強調的是知識或信息的共享、互動和交流。“傳播”(Communication)一詞來源于拉丁語的Communis,意指“普遍”,指“普及于大眾”“傳授于大眾”。20世紀以來,傳播被認為是“信息的傳遞”,學者們認為信息的傳遞既有單向的,也有雙向的。20世紀晚期,傳播技術的轉型升級,使傳播的互動性和雙向性成為人類信息交往的基本型態(tài)。21世紀以來,社交媒體注重通過信息傳播消除人們交往中的不確定性、加強對話和關系。也有學者從權力關系角度出發(fā),認為傳播實質上是統(tǒng)治者通過媒體制造共識,以實現(xiàn)社會控制的方式。這種理論強調的還是傳播中人們在信息共享和認知中的互動。
社交媒體時代,知識或信息的共享和對話,往往蘊含著社會輿論的交鋒、對抗、沖突,并非總是平和的、冷靜的、直接的。換而言之,知識或信息在大眾的共享和互動中,可能形成共識,也可能推動觀點極化。前者固然有助于傳播者傳播目標的實現(xiàn),后者也有助于打破“信息孤島”,讓人們了解不同觀點,為理性的形成提供充足的信息基礎。從傳播角度出發(fā)塑造中國共產黨形象,強調的是中外雙向的信息交流和共享,從中國視角出發(fā)分享關于中國發(fā)展和中國變遷的信息;強調的是基于平等和交流的立場,介紹中國共產黨治國理政的方案和舉措。當下,應以雙向互動為實質追求、以信息共享為具體路徑,針對美國等西方對中國的遏制,積極傳播中國共產黨的國際形象。
轉變思維方式“傳播”中國共產黨國際形象
按照辯證唯物主義原理,外在的社會環(huán)境和媒介環(huán)境影響并決定著傳播者的思維方式,思維方式決定著傳播者的話語生產和傳播行為。21世紀以來,分享功能突出的社交媒體影響力日益超過機構型媒體,在運用傳播的力量增進人類共識、協(xié)調行動方面發(fā)揮著巨大作用。社交媒體為主導的媒介環(huán)境下,移動互聯(lián)網(wǎng)技術消融了“私人領域”與“公共領域”的界限,使私人情感大量進入公眾輿論,個體的情感被公共化、國際化;互聯(lián)網(wǎng)的交互性,也激發(fā)了受眾對共同情感和體驗的共享,甚至使得情感呈現(xiàn)激進化或“極化”。長期以來,以分析思維為主導的中國國際傳播,遵循“用事實說話”的思考角度和方式,在對外傳播中強調逐步分析、細節(jié)鋪陳,最后表明觀點和立場,以信息的邏輯和說理為核心。
為適應新媒介環(huán)境變遷,中國國際傳播應盡快轉變思維方式,強化故事思維。故事思維指注重用聯(lián)想型的故事敘事作為組織、策劃和塑造形象的主要手段,運用聯(lián)想和比喻將新聞事件置于其他情景,通過對信息、知識和情感的整合加深人們對新聞事件的理解。國際傳播中的故事思維方式強調具有情感性的故事性文本,在話語層面強調用訴諸情感的故事直擊人性的痛點,用人類共通的情緒增進文化認同、促進跨文化傳播;在傳播策略層面表現(xiàn)為強化社交媒體的關系構建功能和多元傳播主體生產的特性,以個體化的方式與他人共享觀點和意見,在情緒濡染中融入事實和觀點,構建民族國家形象。
為適應思維方式的轉變,中國應盡快從兩方面入手調整傳播策略:一是自創(chuàng)全球性社交媒體,破除傳播效果受限受制的困境。新冠肺炎疫情暴發(fā)后,美國政府限制TikTok、微信等應用,嚴重影響中國聲音的對外傳播。中國應采取多種途徑,在傳播對象國自創(chuàng)社交媒體,用自己的平臺傳播講述中國故事。二是遵循市場規(guī)律運營海外媒體,把受眾愛看作為傳播的首要宗旨。社交媒體環(huán)境下,受眾關心的是好看、好玩的信息。云南大象北遷之所以吸引海內外公眾眼球,在于巨型動物人格化的故事、萬物靈長平等化的作為。以有趣、有益、有用的信息,解讀中國發(fā)展的密碼,既能有效塑造中國國家形象,也能解決海外受眾的信息需求。
中西輿論斗爭是長期存在的,1989年之后每一次中美關系緊張時期都曾爆發(fā)中美輿論交鋒。習近平總書記在“5·31講話”中提到,要“有效開展國際輿論引導和輿論斗爭”。當前,應結合輿論斗爭形勢的新變化,從“建構”轉向“傳播”,主動塑造真實、客觀、全面的中國共產黨國際形象。
本文系國家社科重點項目“百年大變局下中國共產黨形象全球傳播研究”和北京市宣傳文化系統(tǒng)高層次人才項目“輿論斗爭背景下中國共產黨全球傳播能力建設研究”的階段性成果
[責任編輯:于 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