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利香
《天工開物》是一部古代工藝文獻,記述了三十多個部門的農(nóng)業(yè)、手工業(yè)生產(chǎn)過程,與造物有關或?qū)儆谠煳锓秶挠校恨r(nóng)用工具(乃粒、精粹),衣料染織(乃服、彰施),金屬鑄鍛(五金、冶鑄、錘鍛、佳兵),陶瓷磚瓦(陶埏),造紙(殺青、丹青),交通工具(舟車),珠寶琉璃(珠玉)。造物包含“技術”層面及形制層面,“技術”隱藏于形制的幕后,形制是“技術”的外在表現(xiàn)形式。在手工造物階段,器物的制作往往表現(xiàn)為對原有形制的仿制及技藝的傳承,手工技藝及經(jīng)驗可能包含比它本身更多的內(nèi)涵?!短旃ら_物》延續(xù)《考工記》中“天時、地氣、材美、工巧”的造物思想,注重天、地、人、物的整體和諧的造物觀。著者宋應星受“陽明心學”的影響,注重人的造物主體地位,強調(diào)造物的人倫日用。自明代中后期以后,“陽明心學”使得社會生活觀念向世俗化轉(zhuǎn)變,如李贄就說:“穿衣吃飯,即是人倫物理;除卻穿衣吃飯,無倫物矣?!彼稳甯呱钚h的“道”就是人倫物理,拉近了造物與日常生活的距離。明代造物突破漢唐以來造物森嚴的等級規(guī)范,逐漸走向世俗化,開始關注下層民眾百姓生活所需。晚明時期泰州學派的代表王艮提出“百姓日用即道”,對社會生產(chǎn)實踐產(chǎn)生很大影響,認為“符合百姓生產(chǎn)與生活需要的,即為道,反之,則為異端?!薄暗馈本吞N藏在百姓日用事物中。宋應星提出“效于日用”,認為工藝造物最基本的目的是滿足廣大百姓日用所需?!短旃ら_物》所蘊藏地注重日用的造物價值觀是晚明文化思潮的表現(xiàn),也是歷史文化的積淀。
宋應星的“經(jīng)世致用”觀
當國家處于軍事、政治、經(jīng)濟的危機之中,宋應星意識到要改革才能挽救時弊,如在《野議》一書中提出《世運》《進身》《民財》《士氣》《屯田》《催科》《軍餉》《練兵》《學政》《鹽政》《風俗》和《亂萌》等共十二議。他的這種危機感,源于對現(xiàn)實生活的關注和深刻體會,進而轉(zhuǎn)化為寫作的重要動力,針對“世有聰明博物者,稠人推焉。乃棗梨之花未賞,而臆度楚萍;釜鬻之范鮮經(jīng),而侈談‘莒鼎;畫工好圖鬼魅而惡犬馬,即鄭僑、晉華豈足為烈哉?”以及“紈绔之子以赭衣視笠蓑,經(jīng)生之家以‘農(nóng)夫為詬詈。晨炊晚馕,知其味而忘其源者眾矣?!钡纳鐣樾?,主張“為方萬里中,何事何物不可見見聞聞”。于是,宋應星關注與民生日用相關的實用技藝,按“貴五谷而賤金玉”的思想編撰《天工開物》,并在序言中坦言:“與功名進取毫不相關”。宋應星注重農(nóng)業(yè)、手工業(yè)技術的實用性,主張“效用于日用之間”的經(jīng)世致用。當主流傳統(tǒng)文人士大夫以成為“博洽者”來實現(xiàn)“實學”思想,而宋應星卻走進田間、作坊,調(diào)查、記錄有益于民生日用的實用技術,與徐光啟、王徵等文人士大夫的造物價值觀念相一致。
《天工開物》中流露的“呈效于日用之間”之實用觀念,與宋應星從科舉轉(zhuǎn)向?qū)崒W的精神一脈相承。在“五金”篇中肯定黃金價值的同時強調(diào)器具的功用性:“黃金美者,其值去黑鐵一萬六千倍,然使釜、鬵、斤、斧不呈效于日用之間,即得黃金,直高而無民耳?!?“錘鍛”篇中指出:“金木受攻而物象曲成。世無利器,即般、倕安所施其巧哉?五兵之內(nèi),六樂之中,微鉗錘之奏功也,生殺之機泯然矣。”肯定器物的實用價值。因此,《天工開物》強調(diào)關懷底層民眾生活、生產(chǎn)的造物致用觀,超越了傳統(tǒng)文人“經(jīng)世致用”之學的見解,同時還強調(diào)普通群體的造物力量,突顯人在造物活動中的主體地位。
“效于日用之間”的造物觀
《天工開物》的體系結構符合人類以生存為第一要義的造物觀念?!澳肆!薄按饩薄白飨獭薄案适取薄扒Y”等是“食”部分,體量最大、內(nèi)容最豐富;“陶埏”有與“用”相關的罌、甕、白瓷,也有與“住”相關的磚、瓦;“乃服”“彰施”屬于造物藝術體系的“衣”部分;“燔石”屬于“住”部分,雖然不是非常直接體現(xiàn)“住”,但與“住”相關;“冶鑄”“錘鍛”“五金”“殺青”“丹青”“佳兵”等屬于“用”部分;“舟車”屬于“行”部分。人們?nèi)粘I钜浴笆场薄耙隆薄靶小薄白 薄坝谩睘橹?,造物藝術也是以此為基礎。“食”“衣”“行”“住”“用”也就自然成為《天工開物》造物敘述的基本邏輯結構。
宋應星提出“效于日用”,認為工藝造物最基本的目的是滿足廣大百姓日用所需。明代的文震亨在《長物志》開篇就總結了中國古代器物的特點:“古人制器尚用,不惜所費”;明末李漁也闡述了有關器物制作的功用思想,在《閑情偶寄·器玩部》中提出:“凡人制物,務使人可備,家家可用”。文震亨、李漁等士大夫群體也傾心于日常生活,從日常敘事視角和模式研究文人造物,對器物的文人日用展開研究?!短旃ら_物》流露出宋應星“經(jīng)世致用”的思想,認為工藝造物要以百姓日用為參照,反對“皇家宮殿所用的琉璃瓦,而制作原料必須舟運三千里才能到達京師”的行為,肯定民用磚瓦罌甕的制作。但不可否認,當時晚明社會呈現(xiàn)奢靡的生活樣態(tài),據(jù)何良俊對飲食的記載:“余小時見人家請客,只是菜五色,肴五品而已。惟大賓或新親過門,則添蝦、蟹、蜆、蛤三四物,亦歲中不一二次也。今尋常燕會,動輒必用十肴,且水陸畢陳;或覓遠方珍品,求以相勝?!?范濂在《云間據(jù)目抄》中也記載了服飾方面“嘉靖時,民間皆用鎮(zhèn)江氈襪,近年皆用絨襪,襪皆尚白。而貧不能辦者,則用旱羊絨襪,且與絨襪亂真,亦前所稱薄華麗之意?!保蛹移饔梅矫妗奥?、萬以來,雖奴隸快甲之家,皆用細器。而徽之小木匠,爭列肆于郡治中,即嫁裝雜器,俱屬之矣。紈绔豪奢,又以椐木不足貴,凡床廚幾棹,皆用花梨、癭 木、烏木、相思木,與黃楊木,極其貴巧,動費萬錢,亦俗之一靡也?!?,服飾、器物可謂精巧、奢靡至極。晚明尚奢之風日益蔓延,對“以致用為本,以巧飾為末”的傳統(tǒng)造物觀念形成沖擊。
明中葉以來,社會生產(chǎn)力的提高和商品經(jīng)濟的發(fā)展,造物異彩紛呈。當時造物呈現(xiàn)上層宮廷文人與下層民間市民之別,大多數(shù)文人士大夫追求古雅、精致,崇尚文玩器物。如高濂的《遵生八箋》論及器物(包括家具、文房用具、行旅用品以及與室內(nèi)陳設有關的物品)營造的環(huán)境,藝術品、繪畫和青銅器、漆器、瓷器的收藏與鑒賞;還有文震亨在《長物志》中描繪了與明代士紳階層相關的物質(zhì)產(chǎn)品,分別有室廬、花木、水石、禽魚、書畫、幾榻、器具、位置、衣飾、舟車、蔬果、香茗等十二類,講究平常日用之物的精、雅、奇、巧。而下層民間造物則注重樸素、實用,關注民生、服務大眾。宋應星的《天工開物》以下層百姓造物為視角,記述了農(nóng)用工具、衣料染織、金屬鑄鍛、陶瓷磚瓦、造紙、交通工具、珠寶琉璃等七大類,幾乎涵蓋除漆器之外造物的各個方面。宋應星的《天工開物》以下層百姓造物為視角,記述了農(nóng)用工具(如圖1)、衣料染織、金屬鑄鍛、陶瓷磚瓦、造紙、交通工具、珠寶琉璃等七大類,幾乎涵蓋除漆器之外造物的各個方面。與《考工記》相比,《天工開物》已經(jīng)沒有那種森嚴的倫理等級規(guī)范,主要記述技術、分工、生產(chǎn)的發(fā)展痕跡,追求“呈效于日用之間”的造物實用性。
宋應星認為“杵臼之利,萬民以濟”,并感嘆發(fā)明此類器具的人“豈非人貌而天者哉”?!板N鍛”篇中強調(diào)“世無利器,即般、倕安所施其巧哉”,以及“乃服”篇中贊譽“不亂之妙,消息全在交竹”,都流露出對造物工具的重視。此外,《天工開物》關懷人們的食、衣、住、行、用方面實用器物,關注社會底層的生存現(xiàn)實,體現(xiàn)“致用”“利人”的造物價值觀。
以用為本
《天工開物》秉承圣人創(chuàng)制的“備物致用”傳統(tǒng),追求“呈效于日用之間”的造物實用觀。晚明,王艮“百姓日用即道”的平民思想已成為重要的社會思潮?!鞍傩杖沼谩弊钤绯霈F(xiàn)在《周易·系辭上》中:“一陰一陽之謂道。繼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仁者見之謂之仁,知者見之謂之知。百姓日用而不知,故君子之道鮮矣。”疏云:“百姓日用而不知者,言萬方百姓恒日日賴用此道而得生,而不知道之功力也?!睆娬{(diào)百姓只是使用器物的普通眾人,而對器物背后的道理或“形而上者之為道”的器之所以然的東西是無法把握的?!鞍傩杖沼谩睔v來被儒家重視,如理學家經(jīng)常引“百姓日用”之道為說教。朱熹將“百姓日用”作為道的落實對象,王陽明提出了“不離日用常行內(nèi),直造先天未畫前”的思想,王艮在批判和繼承前人思想的基礎上提出“百姓日用即道”的思想。道就存在于百姓日用之中,因此對道的探求也要在百姓生活與生產(chǎn)活動中進行,符合百姓生產(chǎn)與生活需要的,即為道,反之,則為異端。王艮站在“百姓”的立場,改變以“圣道”為衡量是非標準的傳統(tǒng)觀念,而以“百姓日用”為是非標準,將勞動人民的社會實踐活動作為檢驗真理。“百姓日用”的文化思潮使得部分晚明文人研究與日用民生有密切關系的學問,如農(nóng)學、地學、醫(yī)學、數(shù)學以及農(nóng)業(yè)、手工業(yè)生產(chǎn)技術等。宋應星的《天工開物》關注與民生日用密切相關的造物,并且對不“呈效于日用”的造物提出質(zhì)疑,如認為釜、鬵、斤、斧的實用價值大于黃金,德化窯燒造的瓷仙、精巧人物、玩器不適實用。
功用是器具之所以作為有用物而存在的最根本的屬性。宋應星在文中描述的工具有一物多用、多物一用的情況。工具的一物多用增強其實用性,如水碓有“一舉而三用者”,用于磨面、舂米和灌田;犁用于翻耕稻田、畦鹽池、翻土拾鐵錠等。多物一用的情況,如稻田的灌溉依據(jù)地理環(huán)境選擇不同的水利器械,“河濱有制筒車”“湖、池不流水”用牛力轉(zhuǎn)盤水車,“淺池、小澮”用拔車;刨平木料根據(jù)需求可使用推刨、起線刨、蜈蚣刨等。明代末年,機械的八股和空疏的理學,彌漫整個學術界,而宋應星卻認為“事物而既萬矣,必待口授目成而后識之”,強調(diào)觀察、試驗的重要性,注重實踐??梢哉f“格物”正是宋應星認知事物的方法,但其所求之理不是宋儒的道德理性和心性修養(yǎng),而是外部世界與自然規(guī)律。由此,透過《天工開物》造物之技藝層面,可以把握傳統(tǒng)造物順應自然、物為人用、天人和諧的觀念。
基金項目:本論文為江西省社科規(guī)劃項目“《天工開物》造物敘事研究”(項目編號:18YS30)階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