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云鳳
摘要:農村學生生源逐年減少,小班化教學成為教學模式。但是如何高效的利用小班化模式,發(fā)揮小班化的優(yōu)勢,提高初中數(shù)學課堂效率,是文章研究內容。
關鍵詞:小班化;優(yōu)勢;因材施教;轉變觀念;科學評價
數(shù)學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數(shù)學素養(yǎng)是現(xiàn)代社會每一個公民應該具備的基本素養(yǎng)。數(shù)學教學的改革勢在必行,以往我們的教學方式是“學生聽,老師講”,整堂課以教師講為主體,很大程度上抹滅了學生探究能力和自主學習能力,從而也不能達到培養(yǎng)思維能力與創(chuàng)新能力的目標?,F(xiàn)階段來看,能夠最有效最大限度實現(xiàn)課改要求的方法就是在學生中間采取小組合作模式。
怎樣實施小組合作模式提高課堂效率
1、訓練學生的合作技能
(1)學會傾聽,設置小組合作是為了能夠讓學生通過討論參與課堂,從而完成學習任務。但是很多學生往往缺乏傾聽的能力。因比在設置小組活動初期,首先要求學生在傾聽其他組員發(fā)言時要認真、不能打斷別人,要能聽出別人發(fā)言的重點、對別人的發(fā)言做出判斷,有自己獨到的見解?;顒娱_展初期要循序漸進讓每一個學生都得到鍛煉,對于如何帶動這部分學生學會傾聽。老師可以參與到一個小組中的討論中,在全班做示范,在聽完小組內其他學員發(fā)言后,教師發(fā)表自己傾聽后總結的重點與見解,可以解釋一下自己是如何總結重點,給學生在起一個模范作用。
(2)學會討論。討論是指就某一問題交換意見或進行辨論。在合作學習中,學生的討論一定是建立在學生獨立思考的基礎上,再通過共同討論、相互啟發(fā),從而達到合作的目的。具體怎樣討論以及討論時需要怎樣思考、怎樣發(fā)表言論,怎樣總結別人的觀點,教師都可以在建立小組初期對學生加以指導。例如在七年級下冊數(shù)學課5.3.1平行線的性質一節(jié)課中,我設置了幾個討論環(huán)節(jié)。首先在平行線的性質1得出的過程中,先讓每一位同學都動手操作,畫出兩條平行線被第三條直線所截,然后找出同位角量出它們的度數(shù)。完成作圖之后再在小組內展示作圖,共同討論猜想:兩直線平行同位角之間有怎樣的關系。在小組討論這個問題的過程中首先由一名同學說出猜想,其他組員發(fā)表意見,最后全組成員討論達成一致結論,由本次發(fā)言的組員記錄總結,并最后舉手發(fā)言。為了驗證本次猜想的準確性,教師將問題稍做修改。當兩條直線不平行時,觀察同位角有怎樣的關條?這次可以由組內一名同學按要求任意做圖,然后組內成員共同討論結果得出結論:必須滿足兩條直線平行才能得出同位角相等。最后由組內另外一名發(fā)言的學生舉手給出結論。討論的過程中教師要指導學生積極參與,積極思考這樣才能有自己想要表達的言論,才能與別人共同討論。
(3)學會表達,小組合作學習就是一個聽和說的過程,它是學生在獨立思考的基礎上,傾聽別人的言論然后用合理的邏輯性強的語言將自己的想法表達出來的過程。然而在實施小組合作學習的過程中,我發(fā)現(xiàn)很多學生包括學優(yōu)生在表達自己想法時都存在一定困難。原因有很多,有的同學是害羞不敢說,有的同學是沒有積極參與不知道說什么,有的同學是不會用有條理的活說出自己的想法。因而在小組學習的過程中針對不同的學生應該采取不同的方法:例如第一種學生缺乏鍛煉的機會,讓這樣的學生多做發(fā)言,必要時可到講臺前發(fā)言;第二種學生就分工明確地給他布置小組內的任務,讓他多學多做,充實大用腦知識;第三種學生,需要老師先知道他要表達的意思后、幫助他理清條理、再進行表達,通過幾次訓練后讓學生漸漸學會表達的方法.
2、任務明確分工
為了避免“一個和尚挑水喝,兩個和尚抬水喝,三個和尚沒水喝”的現(xiàn)象出現(xiàn),在合作學習中建立分工合作的意識是必不可少的,小組合作學習中有的學生無所事是,其重要原因是分工不明確。在合作學習中我們要使每個成員都擔當特定的角色、并且每個角色都不可替代。所以要充分體現(xiàn)“因生而宜,力所能及”的原則,對小組內部進行合理分工。
我所教的班級總共有12名學生,因此我按照不同學生的特點,將全班分為3組每個小組4名同學。每個小組內的學生學習能力,個性特點各不相同。然后對組內的4個人我設立了小組長,聯(lián)絡員,記錄員,報告員4個角色,并且一段時間后交換分工。小組長的任務是指揮小組開展活動,傳達老師布置的任務,督促組員完成任務。在小組討論交流時、組織全組人員有序地開展討論交流、動手操作、探究活動。記錄員負責記錄小組的活動、決議、討論結果,報告員負責重述小組討論學習主要結論、并演示研究成果,聯(lián)絡員負責小組的“外交”活動包括與其它小組溝通聯(lián)絡滿足組內需要的工具以及交流結論,獲取信息等。
3、小組合作學習中教師如何設置問題
首先從研讀課標到研讀教材,明確“合作學習能實現(xiàn)本課時的哪些目標”;在何處開展合作交流學習、開展合作的效益是否大于不開展合作的效益。通常我們在數(shù)學學習中要求學生經(jīng)歷實驗、操作的過程,構建概念或驗證結論,或者利用固定模式推導結論時設計小組分工合作學習;在解決開放性問題、需要學生開發(fā)思維創(chuàng)新思維時,可以設置小組合作學習;在講課的過程中若遇到某一問題有不同意見的學生比較多,產(chǎn)生較大分歧時可以適當設置小組合作討論;另外由于課堂時間有限,在設置問題時還要考慮同學們討論問題并得出結論需要多長時間,時間的把控應建立在學生真正參與的基礎上,大概在10分鐘左右最好。
在設置問題的難度時,需要考慮難度稍高于學生的能力但是低于小組的合作探討能力。也就是問題不能太簡單也不能太難,能夠通過小組合作交流得到結論。例如在講《平行線的性質》一課,課堂上師生共同探討出性質之后,我設置了討論問題:平行線的三個性質的條件是什么?結論是什么?它與判定有什么區(qū)別?前兩個問題是在學習完判定之后,根據(jù)分析模式完全相同的情況,讓學生仿照學習判定的方法來分析性質,最后一個問題需要將所學的知識點整合、總傳、歸納,因此適合小組共同討論給出答案。
總之,合作、交往、共享、共處是21世紀人際關系的重要內容,學會合作交流是新課程人才培養(yǎng)的重要目標。如何使課堂小組合作學習的實效性更上一個層次,是我們在教學中需要不斷研究的一個問題。通過不斷地研究實踐,希望把小組合作學習模式高效靈活地普及到課堂教學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