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艷
小學生的認知特點以形象思維為主,并逐漸向抽象思維發(fā)展過渡。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要不斷優(yōu)化教學策略,引導學生勾連形象思維和抽象思維,幫助學生形象地理解抽象的數學問題。因此,在小學數學課堂中,教師要聚焦學生思維的發(fā)展和提升,提供學習支架,搭建學習平臺,引導學生把數學思維呈現出來,有的放矢地引導,提升學生的思維品質。
一、搭建多維平臺,讓數學思維可視化
在學生學習數學新知時,他們有著各自的認知背景,這些已有的生活及認知經驗對學習活動有遷移影響。所以,教師要搭建多維平臺,引導學生把思維展示出來,精準把握學情,據此開展有效教學。
1.畫一畫,通過表象呈現數學思維
學生在思考數學問題時,其思維活動是內隱性的。引導學生借助畫圖可以把學生的思維活動暴露出來,讓數學思維可視化。比如“認識負數”一課教學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通過繪制示意圖,來理解生活中的負數。比如,溫度-6℃,不同學生的表示方式就各不相同:有學生借助冬天情境圖來表示;有學生繪制了一個溫度計,標出了-6℃;有學生先在溫度計上標上0℃,然后往下標上了-6℃。通過繪制示意圖,教師就可以準確把握學情,了解學生對負數的認識。絕大多數同學的認知是憑借生活經驗,少部分同學初步了解負數,極少部分同學能夠準確地認識負數。圍繞學生的學情表現,教師要借助多樣化的學習素材,幫助學生理解負數的概念內涵,引導學生從數學視角闡釋生活中的負數,不斷提升學生的數學思維品質。
2.說一說,憑借語言呈現數學思維
語言是思維的外殼。教師可以透過學生的語言表達來了解學生的數學思維。教師要積極創(chuàng)設自由寬松、平等對話的學習氛圍,指導學生把數學問題的思考過程呈現出來;搭建交流分享的學習平臺,引導學生分享想法、質疑討論,促進數學思維在交流碰撞中發(fā)展提升;從學生的語言表達可以洞悉學生數學思維的發(fā)展狀態(tài),教師可以有的放矢地指導,促進學生數學思維的提升。
3.做一做,依托操作呈現數學思維
借助操作實踐,是提升學生數學思維水平的常用策略。在數學課堂中,引導學生圍繞數學學具進行操作演示和探究學習,可以促進學生在數學實踐活動中提出猜想、驗證結論、總結規(guī)律,讓數學思維進一步外顯。比如,引導學生建構數的概念,可以讓學生通過擺小棒、撥計數器等操作活動呈現學生的數學思維。在“認識11”教學中,有同學把11根小棒雜亂無章地放在課桌上;有同學把10根小棒捆起來,再加了1根小棒;還有同學別出心裁,把“1個十”用一根粗的小棒來表示,把“1個一”用一根細的小棒來表示。教師把學生的探究結果都集中展現出來,引導學生對比討論,促進學生深入理解數的概念,學生的認知經驗上升到十進制,在探究位值制計數方法中,學生的數學思維經歷了從具象到表象再到抽象的發(fā)展提升過程,其思維水平也在認知探究中不斷提升。
二、循序漸進探究,讓數學思維直觀化
在引導學生解決數學實際問題時,可以通過直觀演示與空間想象,循序漸進地分析探究,可以讓學生數學思維的發(fā)展軌跡直觀化。
1.直觀演示
教學實踐表明,直觀形象的數學活動,可以有效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促進學生進行深度學習。比如相遇問題是一種抽象的數學問題,學生難以理解。教師可以指導兩個同學表演行走的經過,促進學生形象直觀地理解“相向和相遇”等數學術語,然后借助線段圖的繪制,分析在相遇問題中速度、時間和路程之間的關聯,學生在腦海中建構動態(tài)化的圖畫,形成相關的數量關系。一些相對繁難的數學問題以及抽象概念,教師可以借助課件演示,營造豐富多彩、有聲有色、形象逼真的數學問題情境,促進學生在情境探究中提升數學思維。
2.自主建模
在數學教學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借助圖形或模型,通過觀察比較、操作體驗和提煉總結等學習策略,在自主建模中有效解決數學問題。比如,在“15×12”計算教學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借助點子圖,在三重探究中提升思維,逐步建立由一層向雙層過渡的豎式模型。其一,引導學生借助點子圖來表示算式,指導學生圍繞點子圖,通過畫、分、算等數學操作,探究不同的計算方法,體驗數學探索的學習樂趣。其二,指導學生在點子圖上標出豎式計算的分步及其意義,尋找背后的算理,有效勾連算理與算法。其三,引導學生回顧總結,分析比較點子圖、橫式和豎式的算法與算理,找到其中的關聯,深入理解并熟練掌握計算方法,在體驗轉化數學思想的過程中提升數學思維品質。
3.多樣表征
從認知學習視角來看,動作表征呈現的是學生對知識理解的形象水平,圖像表征呈現的是學生初步感知事物的表象,符號表征呈現的學生深入理解事物的抽象思維品質。在數學教學中,教師可以通過多樣化的表征形式,引導學生深度學習,形成對數學知識的自主建構。比如,在教學乘法分配律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圍繞生活實際進行表征:計算“一本本子5元,一支鋼筆10元,曉明一共買了3套這樣的文具,總共要花多少錢?”還可以圍繞動作表征理解數學:借助小方塊,擺一擺“2×5、3×5”,把兩個圖形拼接起來,一共的塊數可以用哪些不同的算式表示?這樣教學,學生在深度學習體驗中,對數學概念有了更加深入、準確地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