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海平
當下,“依體而教,以文為例”已經(jīng)成為眾多語文教師的共識。說明文作為教材中一種重要的文體,具有獨特的教學價值。如何依據(jù)文體特點,確定恰當?shù)慕虒W內(nèi)容,實現(xiàn)此類文本的教學價值?本文試舉例探究小學說明文的閱讀教學策略。
一、激趣導學,親近文本
說明文的主要特點是客觀地反映事物的特征,語言講究準確、比較平實,而小學生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因此,教師通過多種途徑激發(fā)學生的興趣,創(chuàng)設有效情境增強教學的直觀性,幫助學生走進文本是很有必要的。
多數(shù)情況下,說明文的題目就表明了說明的對象,像《鯨》《新型玻璃》《太陽》等,教師可以引導學生由題入手,自主質(zhì)疑。比如《新型玻璃》介紹了哪些新型玻璃?這些新型玻璃有哪些作用?有些說明對象離學生的現(xiàn)實生活比較遙遠,教師需要創(chuàng)設一定的情境,幫助學生親近文本。比如教學《恐龍》時,筆者以“小小科學家”為主線創(chuàng)設了一個貫穿整節(jié)課的情境,引導學生以小科學家的身份去研究恐龍、介紹恐龍、給恐龍取名。課堂上學生的情感由境而生,興趣盎然。再如,特級教師姜樹華執(zhí)教《松鼠》時,首先出示松鼠圖片,告訴學生它是這節(jié)課的主角。接著出示了不同字體的“鼠”字,引導學生仔細看漢字和圖片,說自己的發(fā)現(xiàn)。學生在關注漢字特點為書寫做好準備的同時,不知不覺中被圖文并茂的“鼠”所吸引,有效激發(fā)了閱讀期待和探究欲望。
二、提取信息,理清文脈
特級教師李竹平說:“說明文的解讀,是從捕捉信息和內(nèi)容梳理開始的?!睂W生在閱讀此類文章時,首要任務是讀明白文章寫了什么,從哪些方面來寫。教學時,教師可運用繪制思維導圖的方式幫助學生與文本高效對話。
比如《海底世界》是一篇科普說明文,文章采用“總—分—總”的構段方式介紹了海底世界:先講海底深處的情況,然后具體講述海底世界奇異的景色、豐富的物產(chǎn),最后總結全文。筆者設計了如下教學環(huán)節(jié):一是學生自主閱讀,獲取海底世界的相關知識,根據(jù)理解完成思維導圖。學生繪制了樹根式、花瓣式、大括號式等個性化的思維導圖,提取了文中的關鍵詞填充在每個分支上加以補充說明。學生通過直觀的圖畫來呈現(xiàn)自己對文本的理解,使得思維過程可視化。二是全班交流,教師根據(jù)學情引導學生完善學習成果,讓學生明白繪制思維導圖,不但要關注文章的內(nèi)容──海底世界的景色奇異、物產(chǎn)豐富表現(xiàn)在哪些方面,還要關注文章嚴謹?shù)慕Y構、恰當?shù)恼f明順序和說明方法。三是學生再讀文本,修改完善思維導圖,再次在學習小組內(nèi)交流。這樣的課堂給予學生足夠的學習時空,幫助學生習得快速閱讀、提取信息、概括要點、獲取知識的方法,有效實現(xiàn)了說明文的知識價值。
三、依體而教,關注表達
葉圣陶先生說,說明文以“說明白了”為成功。教學過程中引領學生探究文本是如何說明白的,這是說明文教學的又一大價值所在。
作為一種實用文體,說明文以說明為主要表達方式?!墩n程標準》中寫道:“閱讀說明性的文章,能抓住要點,了解文章的基本說明方法?!苯處煵粌H要讓學生搞清楚作者運用了哪些說明方法,還要引導學生弄明白為什么要運用這些說明方法。比如《鯨》的開頭這樣寫道:“不少人看到過象,都說象是很大的動物,其實還有比象大得多的動物,那就是鯨。”教師拋出問題“可以把比較的對象換成恐龍或者河馬嗎?”學生探討后一致認為把“鯨”和大家更為熟悉的“象”做比較,才能把鯨體積大的特點說得更加明白。教師并不止步于貼標簽式的說明方法解讀,在層層深入的探究中,學生領悟到說明方法是為內(nèi)容和目的服務的。
其次,說明文中起修飾限制作用的副詞、準確表達的數(shù)字等都是教學時不容忽視的。比如《太陽》一文這樣介紹太陽的遙遠“到太陽上去,如果步行,日夜不停地走,差不多要走3500年?!苯虒W時采用“去詞比較”和“換詞比較”的方法引導學生仔細品味“差不多”,就能體會平實語言中的準確美和科學美。
四、比較融合,知行轉化
新課標提出,語文教學應加大語言文字的實踐運用。雖然是說明文,但是語文學習的最終目標仍是學習語言?!墩n程標準》習作要求中指出“留心觀察周圍的事物,能不拘形式地寫下自己的見聞、感受和想象”,顯然,采用恰當?shù)恼f明方法也在其列。筆者執(zhí)教《恐龍》時設計了“小練筆”這一環(huán)節(jié),出示不同種類的恐龍圖片及相關資料,學生運用一種或幾種說明方法來介紹其中的一種恐龍……這樣的平臺搭建得十分有效,它使學生“得意”:學生對恐龍的種類和形態(tài)有了更加豐富的認識,又使學生“得言”:模仿課文的例子,運用恰當?shù)恼f明方法進行言語表達,錘煉了學生運用語言的能力。再如《松鼠》是部編版五年級上冊習作單元的一篇文藝性說明文,作者用生動活潑的語言介紹了松鼠的外形、特點、習性等。教學時,首先出示《辭?!分薪忉屨f明松鼠的一段文字,引導學生與課文語言進行品析比較,學生更直觀地體會到課文語言的生動性。在此基礎上適時引入“科學語言”和“文學語言”的術語水到渠成。然后進一步探究到采用何種說明方式和語言風格是由說明對象、讀者對象決定的。接著,教師創(chuàng)設情境“把鯨介紹給低年級小朋友”,要求學生選擇恰當?shù)恼f明方法和合適的語言風格對課文《鯨》進行改寫,借此進行說明文的寫作訓練,實現(xiàn)本單元的習作教學目標。
總之,教師要把握說明文的文體特點,確定合適的教學內(nèi)容,采用適切的教學策略,方能充分實現(xiàn)說明文的教學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