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有鳳
(韶關學院 教師教育學院,廣東 韶關 512005)
2017年9月,國務院頒布《關于深化教育體制機制改革的意見》明確指出:“要注重培養(yǎng)終身發(fā)展、適應時代要求的關鍵能力,在培養(yǎng)學生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過程中,強化學生關鍵能力的培養(yǎng)?!保?]《意見》提出了四種關鍵能力:認知能力、合作能力、創(chuàng)新能力和職業(yè)能力[1]。從本質上講培養(yǎng)四種能力就是培養(yǎng)學生學會思考、學會學習、勇于創(chuàng)新,學會與人合作,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要求教師在教學活動中激發(fā)學生的好奇心、學習興趣,鼓勵學生大膽思考,培養(yǎng)學生的內在學習動機。2018年,教育部又頒布了《普通高中英語課程標準(2017年版)》,指出英語教育要發(fā)展英語學科核心素養(yǎng),旨在發(fā)展學生的語言能力、文化意識、思維品質和學習能力等英語學科核心素養(yǎng),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2]。英語學科的核心素養(yǎng)就是在語言能力的基礎上,拓展學生國際視野和思維方式,以批判性的跨文化視角認識和理解西方文化,以辯證的思維開展跨文化交流。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能力是培養(yǎng)核心素養(yǎng)的根本途徑,促進學生通過各種學習渠道,運用有效的學習策略,養(yǎng)成良好的英語學習習慣。
文秋芳指出新時代高校外語教育培養(yǎng)學生的語言能力是基礎,培養(yǎng)說、寫、筆譯、口譯等產出技能是核心,涉及的核心知識是語塊知識,涉及的核心能力是運用語塊進行語言實踐[3]。本文闡述語塊產出為導向的大學英語口語教學模式的指導思想、理論基礎及其基本課堂教學流程,并通過具體的課堂教學案例展示在語塊產出為導向的英語口語教學中教師落實培養(yǎng)學生關鍵能力的途徑。
語塊(lexical bundles)在一些研究中也稱之為詞塊,指在某一特殊語域中重復出現(xiàn)的多詞搭配[4]。語言習得的一個重要標志是理解和產出不需加工的整體語塊的能力[5]。語塊理論主張將詞塊作為語言的最小構成單位,并以此作為教學的基本出發(fā)點。對比單個單詞的學習,語塊的特點是作為整體的學習,學習者在使用時作為整體提取,避免了自行搭配詞組、拼裝句子而產生錯誤的可能性。在語言運用中,語塊能夠直接提取,說話者可專注于交際內容,減少詞語搭配、語法規(guī)范等方面的思考,有利于語言表達的準確性和流利性。在教學中加強與話題相關的語塊輸入,通過設計不同的語言輸出活動,指導學生運用可直接提取的語塊進行語言輸出。學習者語言輸出的流利度、流暢性及準確性都將大大提高,從而促進學習者的學習信心和學習積極性[6]。
產出導向法是北京外國語大學文秋芳教授及其團隊在多年的教學實踐中不斷積累、不斷更新,提出的具有創(chuàng)造性的外語教學理論體系。產出導向法的主要理論基礎包括學習中心說、學用一體說、關鍵能力說、以評促學說。該理論體系提倡在外語教學中以輸出為目標進行語言輸入,促成輸出目標的達成。強調教師在課堂教學中的主導作用,在語言學習中為學生提供內容、語言組織、表達形式等方面的指導;同時也強調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在教師的指導下,在不斷運用中學習語言,在不斷學習以及多元評價過程中培養(yǎng)學生的思辨能力、自主學習能力、跨文化交際能力等英語學科核心素養(yǎng),學用一體,以用促學,以評促學,促成有效學習的發(fā)生[3]。
教學目標是課堂教學的基礎,是課堂教學的執(zhí)行標準。為適應新時代英語師范專業(yè)職業(yè)培養(yǎng)要求,我們制定的語塊產出為導向的大學英語口語教學目標是:通過大量的口語練習,培養(yǎng)和提高學生用英語進行口頭交際的能力,培養(yǎng)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培養(yǎng)學生的思辨能力、協(xié)調組織能力和自主學習能力;通過英語口語課程的學習,學生能夠就日常生活中的一般情景進行恰當?shù)慕徽劊芫鸵话闵鐣栴}進行一段連續(xù)表達,能夠就一般職業(yè)情景進行恰當、準確的處理,能夠通過小組學習、配合完成小組作業(yè)報告;語音語調基本標準,語言運用得體,語法基本準確,做到語言技能、語言知識、文化意識等要素的有機結合。
我們選用的教材是《英語口語教程1》(第三版)。按照產出導向法“驅動——促成——評價”的教學流程,每一單元分成語言功能、話題表達兩個子任務,共5個課時完成,見圖1。
圖1 語塊產出為導向的口語教學流程
1.驅動階段
根據(jù)產出導向法的輸出驅動假設,語言產出既是語言教學的起點,也是語言教學的最終目的。要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積極性,就需要在驅動環(huán)節(jié)根據(jù)教學目標、教學內容設計符合學生語言水平、認知水平的具有實際交際價值的模擬場景。這些模擬場景可以是日常生活場景,可以是相關職業(yè)場景,也可以是跨文化交際場景。從模擬場景出發(fā),鼓勵學生進行初步嘗試輸出。初步嘗試輸出的交際任務也應該呈現(xiàn)多樣性,如對話交際、模擬采訪、即時辯論等,以最大程度地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課堂教學活動。一方面學生能夠認識到某項交際產出在日常生活中、社會交際中甚至職業(yè)活動中的重要性,另一方面也促使學生認識到自己在語言積累、文化儲備、專業(yè)知識方面的欠缺,從而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促成學生的內在學習動機。在此基礎上,教師指出本單元或本堂課的交際目標和促成交際目標所需掌握的語塊,并提供多樣化的練習以供學生理解和掌握。語塊輸入后可再次進行嘗試輸出,在實際的語言交際中運用新輸入的語塊,為學生提供反思及自我修正的契機。通過這樣的活動,學生能夠看到自己語言運用能力、語言表達能力的逐步提高,在學習中獲得一定的滿足感,以增強學生英語學習的自信心。一般來說,驅動部分在1課時內完成。
2.促成階段
在充分的語塊輸入后,教師根據(jù)教學主題布置小組語言交際任務。在語塊產出為導向的英語口語課堂上,為切實增強學生的學習能力,讓學生在語言運用中學習語言,在語言學習中解決問題,我們強調具有一定難度的、需要學生思辨能力的交際任務,并為學生提供足夠的時間進行思考、討論。教師要充分發(fā)揮主導性和指導功能,鼓勵學生恰當合理地運用驅動環(huán)節(jié)學習的語塊,幫助學生達到觀點的促成和語言的促成。在進行語言功能產出任務時,可以在本節(jié)課完成語言產出和評價。語言產出以對話、觀點表達等形式進行,評價以教師評價為主。在進行話題表達任務時,根據(jù)語言產出形式不同,必要時可安排學生在課后進行進一步的資料搜索,討論驗證等自主學習,語言產出可安排當堂或者下堂課進行,評價也可根據(jù)語言產出形式的不同靈活進行。促成階段根據(jù)子任務的不同,一般需要1-2課時完成。
3.評價階段
由于口語交際具有即時性的特點,教師應該在學生完成產出任務后做出即時評價。語塊產出為導向的英語口語教學評價主要分為教師評價和小組評價兩種。如圖1所示,一般性的口語輸出,如課堂討論、對話練習等以教師評價為主。一般從語言和觀點兩個方面進行評價。以小組形式完成的口語產出作業(yè)評價以小組互評和教師評價相結合的方式進行。具體實施方法如下:首先制定小組互評標準,形成評價表;評價小組在被評價小組作業(yè)展示過程中根據(jù)評價表內容進行細致評價并列出主要示例;評價小組組內討論后對被評價小組作業(yè)做出評價;教師對被評價小組的作業(yè)展現(xiàn)情況及評價小組的評價意見進行再次評價。在小組互評中學生既是學習的主體也是評價的主體。通過小組互評,學生能夠更有目的地去聆聽別人的展示,從中獲取信息,學習別人的長處 ,看到自己的不足,從而促進以后的學習,達到以評促學。
以教材《英語口語教程1》(第三版)第七單元為例探討語塊產出為導向的大學英語口語課堂教學設計。第七單元題目是“Likes,dislikes and preferences& Eating habits”。本單元兩個交際子任務即交際目標分別是表達喜好和談論中西方不同的飲食文化。根據(jù)任務的難度第一個子任務2課時完成,第二個子任務3課時完成。單元教學目標包含語言目標和文化目標兩部分。本單元的語言目標是掌握表達喜好的24個常見語塊,學會用英語準確得體地表達喜好;掌握飲食文化相關的17個語塊,能夠用英語比較中西方飲食文化的異同。本單元文化目標是通過學習比較中西方飲食文化,客觀分析中西方飲食文化差異的產生原因,加強跨文化交際能力,培養(yǎng)思辨能力,通過小組作業(yè)培養(yǎng)學生與人合作的能力和自主學習能力。
1.子任務一:表達喜好。
(1)驅動階段。教師通過播放一段關于飲食喜好的視頻,課堂討論視頻內容,進行第一次嘗試產出:模仿視頻進行對子練習,詢問和談論各自喜歡的食物及原因。教師展示本單元主題及學習目標。小組自主學習教材中的對話,找出詢問及談論喜好的單詞、語塊及句型,教師巡視檢查。學習結束后進行第二次嘗試輸出:邀請四個小組分別就四個對話中用到的相關詞匯、語塊及對話的主要內容進行學習匯報。教師進行評價,有必要時進行補充。
(2)促成階段。教師布置本節(jié)交際任務:我們要為學校食堂設計一份每周菜單,請同學們在班上就同學們喜歡什么樣的食物、菜品展開調查,在調查基礎上設計菜單,并在班上做匯報。本任務的目的是通過真實情景交際掌握并且靈活運用所學的表達喜好的詞匯、語塊,掌握一般中式菜式的英語翻譯方法;任務難點在于中式菜式的準確表達。促成環(huán)節(jié)步驟如下:
1)班級頭腦風暴列舉中餐烹飪方法及主要食材。
2)組織小組討論調查中的問題。教師巡視班級,解答學生疑問,檢查完善學生提出的問題。
3)組織學生在班級展開調查,督促學生做好相關記錄。
4)小組討論調查結果,根據(jù)調查數(shù)據(jù)擬定菜單,討論決定報告形式及分工。
5)課堂報告展示
(3)評價階段。本次口語產出任務在課堂完成,教師指導參與了整個過程,因此本任務評價以教師為主,適當輔以學生整體評價。教師可先從學生準備階段的工作入手,充分肯定學生在整個任務過程中的積極思考、參與。再從報告展示的形式、語言運用、調查結果、菜單擬定等方面進行綜合評價。食堂菜單與學生在校生活息息相關,整體來說學生參與熱情會比較高,因此可以進行最佳菜單評比,以充分發(fā)揮和調動學生課堂參與的積極性,并以此作為本次口語產出任務的結束。
2.子任務二:中西方飲食文化比較
(1)驅動階段。課堂簡單討論以下問題,展示英劇 《唐頓莊園》中關于后廚備菜和莊園主賓用餐的片段,再次討論前述問題。本小節(jié)問題如下:
A. When and what do people in England prefer to eat for dinner,meat or vegetables?
B. When and what do people in England eat for tea?
C. What table wares do people in England use for dinner?
通過截取視頻畫面展示飲食習慣相關的詞匯、語塊,并引導學生聯(lián)想其它相關語塊,如…is required,最終展示飲食習慣相關語塊17個,并引出子任務二的學習目標:17個語塊、中西方飲食文化差異。
(2)促成階段。小組學習本單元文章“Eating Habits”,回答以下問題:
D. What does Wang Li know about western eating habits before he goes to the McCoy’s?
E. What does Wang Li learn about western eating habits after the dinner at the McCoy’s?
學生通過驅動階段及本單元文章初步了解了一些西方飲食文化后,教師布置本次口語產出任務:小組通過自主學習討論學習中西方飲食文化的差異,教師為學生的自主學習提供以下思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完成跨文化交際及語言產出任務。
6)你們將從哪些方面入手對比中西方飲食文化的差異?
7)你們將以什么形式進行小組作業(yè)匯報?
8)小組內將如何分工?
教師在學生課堂討論階段解答學生疑問,適當加入個別小組討論,指導學生完成上述問題,鼓勵學生積極運用驅動環(huán)節(jié)學習的語塊。
以上驅動階段和促成階段兩課時完成,搜集資料、制作PowerPoint等任務由學生課后完成,第三課時進行小組作業(yè)匯報。
(3)評價階段。本次口語產出任務評價以小組互評輔以教師總結進行。每個小組都按照制定好的評價表在小組匯報過程中對除自己小組外的所有小組進行具體評價,各個小組再選出代表組成評價小組課后討論,對每個小組形成一份評價,教師根據(jù)小組評價再進行補充和總結。
語塊產出為導向的大學英語口語教學通過地道、能夠充分引起學生語言學習興趣,激發(fā)語言學習動機的輸入為起點,不僅輸入文化,同時也輸入增強學生語言表達能力、豐富學生語言表達內容的語塊知識,充分運用產出導向法學用一體、以評促學的教學理念,在課堂教學中合理運用“驅動——促成——評價”的教學過程,改進了過去學生開口難,開口錯誤多,語言不夠豐富,觀點、內容浮于表面等問題。經過教學實踐、學生反饋及同行評價,該教學模式已經在某學校英語專業(yè)低年級英語口語教學中展開應用,效果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