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徐子勝 柴 麗 張 鵬
一套完善的企業(yè)培訓體系是促進企業(yè)人才發(fā)展的重要保證。近年來,互聯網與各個領域的融合發(fā)展,既為石油企業(yè)大力實施有效培訓提供了技術支持,也對建設新型培訓體系提出了挑戰(zhàn)。本文以某油田在“互聯網+”背景下的培訓為例,通過梳理現狀和問題,結合對“互聯網+”技術手段的理解和應用,探索“互聯網+”背景下培訓體系的建設。
石油企業(yè)作為高技術、高復雜性、高風險的生產企業(yè),一方面需要一支高素質高水平的員工隊伍,但另一方面其地域廣、人員分散、員工結構復雜的特點,又造成培訓工作難以有效開展。
長慶油田采油六廠是一家快速發(fā)展的生產企業(yè),以“現場培訓+集中講授”為主的傳統(tǒng)培訓方式一直占據主導地位。傳統(tǒng)培訓方式在以下幾個方面制約了培訓效果的表現。
企業(yè)快速發(fā)展帶來的繁重的生產任務、不規(guī)律的員工休假,造成沒時間開展培訓、沒員工參加培訓的現象廣泛存在,培訓實施難度大。
一個原因是參加培訓需求調查的員工覆蓋面不足,培訓決策及項目不能真正反映員工真實需求,另一個原因是該企業(yè)員工結構復雜,年齡跨度大,員工需求多樣,集中培訓難以滿足多樣性的需求,不能配備相應的課程。
培訓師多來自生產一線,雖具備相對豐富的經驗,但在傳授、講述方面有較大欠缺,培訓不精確、不全面、不細致的問題層出不窮。培訓課件及教材也多出自集團公司大工種教材,不能根據實際生產及現場情況進行細化,師資水平整體不高。
培訓后的評價能采用培訓效果評估表進行簡單的課堂授課評價,培訓結束后,員工就回到各自崗位,學習評估、行為評估和效果評估等后三層面評估不能實現,培訓效果難以跟蹤。同時,大部分員工的培訓不連續(xù),培訓效果不能持續(xù)跟進。
傳統(tǒng)培訓需要場地、師資、食宿、交通、資料等經費投入,從策劃到實施,其資金、人力和物力投入較多,在紙質資料和試題印制等方面的耗時也較大,尤其在統(tǒng)計分析方面,更是耗費精力,投入產出不成比例。
1.硬件環(huán)境
近年來長慶油田持續(xù)推進的數字化建設,辦公網和社區(qū)網的鋪設及完善,為實現互聯網培訓奠定了硬件環(huán)境基礎。
2.軟件環(huán)境
互聯網與培訓工作逐步融合發(fā)展,微培訓、公眾號、自媒體、VR 等工具的成熟及普及,為開展互聯網培訓打造了軟件環(huán)境。
3.培訓資源的精選及整合
梳理整合現有資源,探索需求資源,運用新技術和互聯網思維,對資源進行深度發(fā)掘和擴展。借助外部力量,優(yōu)選優(yōu)質師資資源,構建課程體系和網絡培訓庫。
4.培訓資源共享
優(yōu)秀培訓師、優(yōu)質課件、精品課程通過互聯網進行全廠分享,提高資源利用率,提升培訓效果。
1.培訓對象分類
該企業(yè)將需要培訓的員工按新員工、技能類初、中、高級別員工、技術類員工、管理類員工四大類六小類,按其特點及需求,設置不同培訓內容。如表1 所示。
表1
2.培訓載體搭建
該企業(yè)用三年時間建設兩套互聯網培訓平臺,一是建設遠程培訓管理平臺,經過一至兩年的應用測試及改進,逐步提升遠程培訓對傳統(tǒng)培訓的替代率。遠程培訓實現在線培訓、在線測試、課件統(tǒng)籌、培訓檔案記錄等功能。二是互聯網培訓移動客戶端(APP)的建設和完善。以前期應用成熟的遠程培訓平臺為基礎,開發(fā)設計平臺的移動應用端,即培訓APP。以手機為媒介,展開無定時無定點的培訓,滿足員工隨時學習自主學習要求。同時為員工提出需求,查詢自我培訓歷史提供平臺。
3.師資資源的優(yōu)化
該企業(yè)梳理整合現有資源,去粗取精,優(yōu)化傳統(tǒng)課件庫,運用互聯網思維,對資源進行深度發(fā)掘和擴展,進一步優(yōu)化改編。同時探索缺乏資源,借助外部力量,選師選課選教材,與培訓實際相結合,進行本土化改編及針對性完善,構建網絡課程體系。
4.培訓模式的構建
“互聯網+”培訓方式弱化了培訓地點及時間對培訓的負面影響,依據崗位實際工作情況、員工倒休情況及工作要求選擇合理的培訓模式,采取平臺和APP 同步推送的方式展開日常培訓。在培訓時間和頻次方面,該廠目前比較成熟的方式是,每周一期理論授課,發(fā)布相應類型的課件,每月一次測試,檢測當月培訓效果。課件及考試保留一個月,員工可在一個月內自主選擇培訓及考試時間。每季度通過平臺統(tǒng)計分析培訓率、參考率和合格率。
同時,對于某些互聯網培訓不能發(fā)揮作用的培訓,個別傳統(tǒng)培訓方式也繼續(xù)沿用,例如崗位標準作業(yè)的操作練習、應急演練等同步開展,為員工提供練手機會。線上線下相結合,使得培訓更實際更有效。
5.管理流程的完善
首先是管理層級的劃分。將培訓層級劃分為企業(yè)、基層單位、班站三個級別,從拔高、日常培訓、崗位練兵三個層面,分別展開培訓,各司其職,層層督導,上下聯動,促進培訓管理正向循環(huán)。
其次是職責的劃定。每層級對本層級培訓具有發(fā)布計劃、實施培訓、總結分析及考核督導的職責,并應嚴格執(zhí)行上一層極的培訓工作任務。
最后是流程的順暢。培訓流程包括需求分析、計劃制定、計劃實施及培訓效果評估。各層級員工可在本層級范圍內,通過“互聯網+”培訓體系上報需求,由相應層級進行留存解決或二次上報,層層向上,形成企業(yè)、基層單位、班站三級培訓需求,進一步形成三級計劃。員工按計劃參加培訓,并作出評價,管理者按層級查看記錄并可作出科學統(tǒng)計和分析。對員工個人亦可形成系統(tǒng)化培訓檔案,對跟蹤員工學習效果,對行為的改變、對工作的改善提供數據幫助。
互聯網的普及,使得信息交流、傳播越來越便捷和快速,“互聯網+”背景下的培訓體系與傳統(tǒng)培訓方式具有本質上的不同。無論培訓管理者還是員工,都應當轉變培訓觀念,一是要放棄傳統(tǒng)培訓的集中講授、資料為上的理念,用互聯網思維,強化共享、交流和數字化分析觀念;二是要理解新興事物的不足,看到前景,正視錯誤和失誤的出現,甚至多次重復出現,不斷尋求解決辦法,不斷完善,從而保障培訓體系向科學化、合理化和先進化邁進。
“互聯網+”背景下的培訓體系,為實現培訓的私人訂制打開了窗口。越是個性化的培訓,越應該做好培訓規(guī)劃工作。培訓調研對象應保證全面,需求征集應保持及時,結果分析應力求科學,培訓頻次應追求合理。規(guī)劃還應結合企業(yè)發(fā)展需求,要確保培訓體系與企業(yè)實際工作相符,同時要考慮到員工個人利益,更好地開展工作。
“互聯網+”背景下,信息傳播互動應該更具多樣性。傳統(tǒng)方式,例如文字、表格、PPT 等課件,可以通過互聯網快速被認知,音頻、視頻、3D、模擬、微課等新媒介的使用也可以不斷增加,知識的傳播,技能的傳遞,可以采用更多更方便的方式進行。同時,看到不足,為做得更好,需要不斷進行體系的完善,必要時需要和傳統(tǒng)培訓方式共同開展。
“互聯網+”背景下開展的培訓,對企業(yè)培訓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依靠完善的工作機制。因此,要構建與“互聯網+”背景相符的培訓模式,企業(yè)應該完善相關工作機制。一方面要完善管理體制,細化考核、檢查、督導細則,重新修訂方法,確保培訓有效開展;另一方面,要建立必要數據支撐和學習成果積累基礎上的轉換機制,建立科學的評估制度和激勵機制,從而提高培訓效率。
通過“互聯網+”背景下培訓體系的設計、建設及應用,采油六廠培訓管理流程進一步完善,職責劃分進一步明確,日常培訓開展進一步順暢。員工的培訓不受單一時間、具體地點的限制,也不因倒班和休假而受影響,員工自主選擇培訓師,自主選擇課件,自由選定學習、測試及考試時間,結合企業(yè)培訓整體工作安排,安排個人系統(tǒng)化學習,員工的學習自主性提高了,自由度提升了,覆蓋面也相應提升。員工個人參與到系統(tǒng)化學習中,培訓檔案記錄具有了連貫性,數據分析具有了全局性和科學性,對培訓后期的跟蹤評價也找到了渠道和依據,培訓效果得到了一定程度的量化評價。
但同時,互聯網培訓依然處于起步階段,而且對硬件和網絡的要求不斷提升,還需持續(xù)優(yōu)化和調整,不斷完善培訓體系,以期逐漸滿足生產培訓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