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麗敏
摘要:如何有效降低作業(yè)中的出錯率,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改錯習慣,發(fā)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培養(yǎng)學生自練、自查、自改的學習能力。
關鍵詞:糾錯能力;有效措施
小學生在數(shù)學學習中往往會出現(xiàn)各種各樣的錯誤,比如:算錯、抄錯、遺漏、混淆、思路偏差等差錯。造成這些錯誤的原因是學生沒興趣,在練習時不能全面準確地看題、認真耐心地分析,更不能正確合理地選擇算法,題目未看清就動筆,做完不檢查。對數(shù)的概念、運算法則感到枯燥無味,從而記憶不牢。另外,思維定勢是思維的一種“慣性”,也是出錯的原因。學生往往不去深糾錯誤的原因。久而久之,學生便養(yǎng)成不愿獨立思考,不會自我檢查,得過且過的壞毛病。作為教師在指導小學生學習時,該怎樣引導學生避免錯誤的產生,從而培養(yǎng)小學生數(shù)學糾錯能力呢?
一、抓住錯誤,自我糾錯
“錯誤”也是一種教學資源。在教學中要充分利用學生的錯誤,巧妙地利用錯誤,使學生發(fā)現(xiàn)知識的沖突,產生“質疑”,在糾正錯誤的過程中透過表面現(xiàn)象,抓住問題本質,全方位、多角度、多層次地分析、研究、解決問題,從而激發(fā)學生強烈的求知欲望。例如:在教學四年級下冊數(shù)學廣角有關方陣的一道應用題“48名學生在操場上做游戲,大家圍成一個正方形,每邊人數(shù)相等,四個頂點都有人,每邊各有幾名學生?”許多學生都說直接用48除以4,每邊各12名學生,我當時沒有對學生的答案給予否定,而是說:“同學們真棒,這么快就想出答案了,你們自己畫圖數(shù)一數(shù)看答案對不對?!睂W生紛紛討論,不一會兒,有學生說:“因為頂點還站了一名同學,所以要加1”,這時學生豁然開朗,通過糾錯,學生自主掌握本節(jié)課的知識。
二﹑暗示過程,發(fā)現(xiàn)錯因
學生經常在解題過程中出現(xiàn)這樣那樣的錯誤,這是學習過程中難以避免的,為了盡量減少不必要的錯誤,同時使得學生能在今后的過程中不再重復發(fā)生這種錯誤,教師應改變過去直接給學生改錯的教學方式,而是應該把學習的主動權讓給學生,讓他們自己發(fā)現(xiàn)錯誤,在學生糾錯有困難時,加以暗示指引。讓他們自己發(fā)現(xiàn)錯因,要比教師直接將錯誤勾劃出來,然后把正確答案告訴大家,效果要好上幾倍。然而,在我們如今的教學中,很多教師辛苦的去總結學生出錯的題目,課堂上有耐心的一遍遍的講述這些題目,學生也很仔細的聽課,整節(jié)課教師辛苦的講授,學生被動的接受,使學生失去了許多自我糾錯的機會,大大弱化了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其結果只會是增強學生的依賴性,不利于學生的發(fā)展。因為,犯錯誤的主體是學生而不是教師。俗話說:解鈴還需系鈴人。只有讓犯錯誤的人通過自己的反復思考,找到問題所在,自己動腦改正錯誤,這才是真正意義上的“糾錯”。反之,如果教師只把錯誤勾劃出來,僅在旁邊提示錯誤類型,使學生能根據(jù)提示自己動腦思考,找到原因并加以改正,那么,學生這種主動探究的過程才會給他們留下更深刻的印象,以后同樣犯錯的可能性則會大大減少。
三、提供線索,引導糾錯
教師要有意識地把學生一段時間以來學習某一部分知識所犯的錯誤記錄下來,分類整理,以備錯析課之用。教學時教師首先有目的地給出錯例,讓學生探索錯因,指出錯處,師生共同糾錯。其次,師生共同解答某個問題,教師預測學生易犯錯誤之處有意解錯,看看學生能否發(fā)現(xiàn),了解學生解題的警覺程度。第三,讓學生獨立練習,最后教師總結發(fā)生錯誤的原因。為避免學生解題時少犯錯,不犯錯,教師應針對各類錯誤,制定相應的對策,解決問題。數(shù)學教學中設“陷阱”,是針對學生由于某些數(shù)學概念、法則、定理、公式等方面理解不夠深刻全面而表現(xiàn)在判斷、論證、計算及解決問題上的失誤現(xiàn)象,有的放矢地選編一些頗具迷惑性的題目,借以考查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掌握的程度,使學生在“陷入”和“走出”誤區(qū)的過程中,吃一塹長一智,從而提高學生的糾錯能力。
四、主動檢查、訂正錯誤
要讓學生養(yǎng)成主動檢查、自覺驗算的習慣和主動訂正、及時交作業(yè)的習慣。有的學生較草率,寫完作業(yè)即交,從不進行檢查,我就及時找他們談話,先從思想上對他進行教育,然后再教給他們檢驗的方法。如對于應用題的檢驗,可以用讀一讀題目、畫一畫圖形等途徑來審清題意;有時也可以讓學生換一種解法,看看結論是否相同,想想所運用的概念、法則、公式等知識的正確性如何;想想計算結果是否符合實際或先粗略估計正確結果的取值范圍,如計算結果不在此范圍之內,說明解答有誤;用方程或比例解題時,是否寫上解、設,計算結果是否帶單位名稱,答句是否完整等。我還經常讓學生互相進行檢驗,互相檢查、互相促進,從而使學生答題的準確率得到提高。學生常犯錯誤的關鍵之處,經歷教師的引領示范及其相互評價,使學生在潛移默化中掌握一些解題和檢驗的技巧,提高了自我糾錯能力。
五、歸納總結,提高效率
課后教師可要求全體同學將做錯的題目抄到“糾錯本”上,認認真真的分析錯誤原因,并把它糾正過來,這樣久而久之,形成習慣,自然就養(yǎng)成了自主糾錯的能力,那么,在今后的學習中遇到類似的問題,會有很深的印象:曾今這道題我在糾錯本中做過。然而在平時的學習中,很少有同學愿意花時間在整理“糾錯本”上,他們往往覺得,做錯的題目弄懂了就行,沒有必要整理起來。其實整理這些做錯的題目,看似浪費了不少時間,但這個過程培養(yǎng)了我們歸納問題的過程,也培養(yǎng)了我們自主發(fā)現(xiàn)錯誤并且解決錯誤的過程,能很好的總結經驗,提高學習效率。
總之,學習是一個漸進的、不斷的糾錯過程,糾錯是學習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是達到學習目標的一種有效手段。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注重對學生進行有計劃、有目的地引導學生去分析、改正錯誤,找出錯誤的原因,從而避免相似問題出現(xiàn)錯誤,使學生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和做事認真的態(tài)度,也相應地會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參考文獻:
[1]杜素玲. 如何提高小學生數(shù)學的糾錯能力 2014 ,第1期
[2]顧曉燕. 小學數(shù)學教學中如何培養(yǎng)學生的糾錯能力 2015 ,第11期期
[3]王純. 淺論如何提高小學生的數(shù)學糾錯能力 2018 ,第No.642卷 ,第2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