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令
摘要:在當前素質教育工作中,語文教師要側重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能力,幫助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語感,并且以學生學習興趣作為出發(fā)點,構建科學合理的教學情景,同時強化閱讀技巧,以此來提高學生閱讀學習的能力。本文簡要對小學閱讀策略進行分析和探討,并且給出相應的見解。
關鍵詞:小學語文;閱讀;策略
引言:
在小學閱讀的教學中教師應當采取差異化的教學策略,針對不同學習狀況的學生結合不同的閱讀教學技巧,并且設置相應的教學情景,提高學生閱讀學習的興趣,完善學生的閱讀知識體系,實現(xiàn)對學生定向化地教學指導,促進學生全方位成長和發(fā)展。
一、提升小學生閱讀能力的意義分析
隨著新課程改革地不斷推進,在現(xiàn)階段的小學語文教學中,小學生要實現(xiàn)對課本知識進行有效學習和掌握,同時還應當實現(xiàn)對自身精神素養(yǎng)地有效提升。基于以上的教學目標,對現(xiàn)階段學生的學習能力以及閱讀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小學生需要通過課本知識內容了解到文本中所表達的人文思想以及精神價值,并且學習文本課程中所具備的寫作技巧。因此,提高小學生的閱讀能力能夠進一步實現(xiàn)學生更加長遠、穩(wěn)定地發(fā)展。此外,小學生的閱讀能力作為學習能力重要的組成部分,能夠有效地降低在語文學習過程中的難度。例如實現(xiàn)學生對于相關語言、文字地有效表達,并且還能夠滿足學生在精神層面的成長發(fā)展需求。學生在進行閱讀的過程中,能夠掌握知識技能,同時也能夠收獲良好的情感體驗。
二、小學語文閱讀能力提升策略分析
(一)以興趣作為出發(fā)點構建教學情景
任何教學工作的開展都需要有效地設置教育情景,來提高學生對于相關知識、理論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教師在對現(xiàn)有教學情景進行設置的過程中,應當結合課本知識內容,來對現(xiàn)有的閱讀教學措施進行設置和打造,構建靈性化的學習情景,提高學生對相關課程知識學習的主觀能動性。具體來說,教師在進行閱讀教學過程中,首先應當實現(xiàn)對導語進行細致化地設計和完善,相應的導語需要符合學生身心發(fā)展的基本特征,能夠激發(fā)學生對于知識、事物的求知欲和探索欲,通過設置定向化地導語來廣泛地吸引學生學習的注意力,幫助學生有效地參與到閱讀學習的進程中[1]。
例如,在當前小學五年級上冊《搭石》的文章教學中,教師需要對該篇文章的導語進行有效地設置,如“家鄉(xiāng)的無名小溪,常年流水不斷,在每年的汛期,山洪爆發(fā),都會使得小溪的水面上漲,人們要走到小溪對岸則必須要脫鞋挽褲,而為了減少這一過程,鄉(xiāng)親們搭建了搭石,長此以往,構成了鄉(xiāng)間一道獨特的風景線”。教師在導語中首先向學生講解了該篇文章書寫背景以及搭石的由來,從而吸引學生對于相關文章學習的注意力,讓學生在進行自主閱讀學習的過程中能夠明確文章的主題,從而進一步將學生帶入到學習情景中。
教師在對導語進行設計的過程中,應當全方位考量學生在現(xiàn)階段所具備的身心發(fā)展特征,對導語的設置不宜過于簡便,也不能過于復雜,讓學生通過對導語學習之后能夠了解該篇文章所書寫的背景和核心內容便可。而為了進一步激發(fā)學生對于該篇文章的學習興趣,教師在完成對導語的設置之后可以提出相應的疑問“搭石除了能夠幫助鄉(xiāng)親們順利渡過小溪,其背后所蘊含的人生道理是什么”,學生帶著疑問對相關課程進行進一步地閱讀學習,從最后一段“一排排搭石,任人走,任人踏連接著故鄉(xiāng),也連接的鄉(xiāng)親的美好情感”。學生可以領悟到搭石除了具備基本的功能性,也象征著鄉(xiāng)村人民對于美好生活地向往,也預示著鄉(xiāng)親之間的美好情誼。
(二)強化閱讀技巧,提升學生的閱讀學習能力
學生掌握正確的閱讀方式之后能夠提高自身的閱讀能力,幫助其養(yǎng)成相應的閱讀素養(yǎng)。因此,語文教師在開展閱讀教學時,應當注重向學生傳遞閱讀技巧。在現(xiàn)階段的閱讀教學中常使用到的閱讀技巧分為默讀和朗讀兩類,在默讀的過程中,要求學生進行快速地閱讀,掌握文章所講解的核心思想,之后再讓學生進行第二次默讀,帶著疑問、帶著困惑,去深度地分析出文章中所蘊含的思想情感,并且再教導學生帶著記憶、帶著欣賞、帶著感悟完成對文章的第三次默讀,從而使得學生能夠進一步學習到作者的寫作技巧和寫作方式。
而在后續(xù)的朗讀過程中,主要是為了進一步增強學生對于相關文本課程的情感,學生通過朗讀能夠獲取在視覺、聽覺、語言方面的沖擊,幫助學生在腦海里構建直觀的文本畫面。通過朗讀訓練還能夠幫助學生形成良好的語感,使得學生在后續(xù)的語言表達或作文書寫的過程中能夠出口成章。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教師應當全方位考量現(xiàn)階段學生個性化發(fā)展的需求,根據不同學生的學習習慣,適當地調整默讀次數以及朗讀次數,選擇合理的閱讀方式[2]。
例如,在小學五年級《落花生》的閱讀課程中,教師首先讓學生進行第一次默讀,提取出該篇文章所講解的核心內容即“種花生的過程,收獲花生的喜悅,談論花生的價值,最終通過一系列的花生種植、生產活動來領悟出其中所具備的人生道理”。當學生完成第一次閱讀之后,教師可以拋出對應的疑問“作者寫這篇文章只是單方面的向我們介紹花生種植所具備的現(xiàn)實意義嗎?文章的核心思想是什么”,學生帶著疑問進行第二次閱讀,能夠進一步領悟到“花生樸實無華,埋在土里,其外觀不好看,但是具備較高的使用價值,而做人要有用,不能夠只講體面,需要展現(xiàn)出自身的價值”。學生在掌握該篇文章的核心思想之后,教師還應當讓學生進行第三次默讀,并且?guī)е蕾p、帶著感悟、帶著情感去分析文章的寓意,使得學生能夠對文章所講解的內容進行領悟,加深學生的學習印象。
在后續(xù)的朗讀教學中,教師可以將相應的活動安排在晨讀以及晚讀,而該過程主要是為了讓學生養(yǎng)成正確的語言表達習慣,形成良好的語感。例如在文章中所描述到“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講體面,而對別人沒有好處的人”。學生在后續(xù)的寫作練習過程中也可以引入相應的句子案例,來進一步豐富文章書寫的精神內涵。
三、結束語
不同的學生對于文章可能會存在不同的領悟狀況,教師應當采取因材施教的閱讀教學措施,針對理解能力較強的學生通過三次默讀加兩次朗讀,便能夠實現(xiàn)對學生有效地教學引導;而針對學習領悟能力相對較差的學生,教師可以結合三次以上默讀加兩次閱讀,來提高學生的閱讀效率。并且教師也需參考學生的寫作能力,來調整學生朗讀的次數。
參考文獻:
[1]方芳. 從"學習閱讀"走向"通過閱讀來學習"——基于小學語文統(tǒng)編教材引入閱讀策略的思考[J]. 語文建設, 2020(18).
[2]劉珍妮. 思考小學語文個性化閱讀教學策略[J]. 中華辭賦, 2019, 000(006):P.163-1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