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娟花 陳潔安
【摘要】當前,小學家長會存在主題單一、缺乏深度互動交流、難以達成真正共識等問題,長期以來未能達到預期效果。為突破當下家長會的困境,筆者所在的課題組對“教練式對話”在家長會中的應用進行了探索和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下面,以小學六年級親子共讀指導家長會為例,談談“教練式對話”在小學家長會中的應用。
【關鍵詞】教練式對話;家長會
家長會是進行家校合作的一種有效形式和途徑。然而,當前小學家長會存在不少問題。筆者經(jīng)過調(diào)查與訪談,總結了以下幾點:第一,家長會的主題單一,往往只圍繞學生的成績展開,缺乏對家長進行家庭教育的方法指導;第二,家長會以教師主講、家長聆聽為主,缺少深度的交流互動;第三,家長會上,教師和家長難以達成真正的共識,使家長會流于形式。
可見,長期以來,家長會并沒有達到預期的效果。為了進一步發(fā)揮學校指導家庭教育優(yōu)化建設的作用,突破當下家長會的困境,筆者所在的課題組對“教練式對話”在家長會上的應用進行了探索和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一、“教練式對話”的內(nèi)涵及優(yōu)勢
“教練式對話”是在“教練”的理念與技術指導下,秉持“中正”“允許”的態(tài)度,通過建立親和關系和啟發(fā)性提問,使教練對象逐漸發(fā)掘內(nèi)在資源,實現(xiàn)思維突破,自發(fā)找到成長的方向并付諸努力的一種溝通技巧。
“教練式對話”在小學家長會中的應用,需要教師運用有效的教練提問法和成果導向工具,在建立親和關系的基礎上,技術性地引領全班家長圍繞不同的家庭教育主題,以達成共識為目標進行轉(zhuǎn)化式對話交流。
由于學到的理論和技巧是通過有效的提問和深度的互動而獲得的,家長們不僅更容易理解和接受,也更容易在家庭生活中運用。因此,在經(jīng)歷了若干個主題交流后,家校間逐漸形成教育合力,家長逐漸掌握一定的家庭教育理論和技巧,從而有利于家庭教育的優(yōu)化。
二、結合實例談策略
筆者所任教的小學六年級學生的獨立意識隨著年齡的增長越來越明顯,根據(jù)觀察與部分家長的反映,學生與父母的關系不如低、中年級一樣親密,與父母的話題也越來越少,親子關系需要增強。為此,筆者在班級中開展了一系列的親子活動,旨在增進親子關系。在這一系列的活動中,筆者均在“教練式對話”的指導下,通過家長會對家長進行家庭教育指導。為了更好地展示“教練式對話”在家長會中的應用,筆者選取“親子共讀”活動中的家長會作為例子來闡述。
(一)認同與理解——建立共同價值感
在“教練式對話”的指導下,教師在家長會的導入階段,運用構建親和關系的談話技巧,通過對話認同和理解家長,找到雙方共同的話題,建立共同的價值感,從而使家長進入輕松的交流狀態(tài)。比如,在親子共讀指導家長會中,教師可先讓家長自由交流處理親子關系中的困惑,再通過主觀猜測的方式,指出家長當下的心理狀態(tài)。
以下是筆者的談話:
相信各位家長在和孩子相處的過程中,都付出了很多努力,盡力做好自己為人父母的職責。但是,大家可能都已經(jīng)發(fā)現(xiàn),效果并不如自己的預期那么好。我們還有沒有更好、更多的辦法來教育我們的孩子呢?這次的家長會就給我們一個機會,一起來探討如何做才能更好地促進和諧的親子關系……
家長從教師的話語中感到自己被理解、被認可,同時明確了共同努力的方向,建立了共同的價值感,為接下來的深入溝通打下了基礎。
(二)正面引導——家長關注自身需求
構建親和關系,使家長愿意投入交流只是良好的開始。接下來,教師將進一步通過教練式提問,從正面引導家長將溝通的重點聚焦在自身的需求上,以更好地實現(xiàn)溝通目標。
如,在小學六年級親子共讀指導家長會上,筆者先讓家長交流以下問題:
我期待成為怎樣的一個父(母)親?
你覺得自己有可能成為這樣的父(母)親嗎?
你覺得怎么樣做才能讓自己有希望成為這樣的父(母)親?
交流探討這三個問題,目的是有助于教師了解家長目標背后的價值觀,同時又能讓家長充分發(fā)揮想象,明確自己想要成為怎么樣的人,使家長在內(nèi)心體驗實現(xiàn)目標之后的價值感和成就感,有利于促進家長的內(nèi)在動機。如果家長回答“不可能成為這樣的父(母)親”的時候,教師可以繼續(xù)通過提問幫助他們找到積極的因素。比如,筆者會在“做不到”上加一個假設——“假如做到,又會怎樣呢?”來引導家長重新思考,以達到理想的溝通效果。教師還要及時引導家長把“怎么可能”變成“怎么才能”。因為“怎么才能”的語言模式隱含著指向未來的思維。因此,家長會積極思考改變現(xiàn)狀的方法,從而推進溝通的有效進行。
(三)創(chuàng)設愿景——家長聚焦問題關鍵
明確了需求,有了方向,家長已經(jīng)逐漸走向大家都希望的方向。這個時候,教師可運用“教練式對話”中的成果導向工具,引導家長看到經(jīng)過努力后成功的美好畫面,再想象未實現(xiàn)目標時的情景,把兩種截然不同的畫面進行對比,從而幫助家長發(fā)出改變的愿望,更愿意為改變付出努力。
如,在小學六年級親子共讀指導家長會上,筆者設計以下提問:
1.你可以想象下你成為這樣的父(母)親后是怎樣一種情景嗎?
2.相反,如果你不是你心中期待的那個父(母)親形象,你和孩子之間是怎么樣的關系?
在家長自由交流后,家長意識到問題的關鍵所在,增強了他們對掌握有效技巧的動機,也有利于他們執(zhí)行有效的措施。
(四)感知位置——家長主動作出調(diào)整
之前所有的鋪墊,都是為了讓家長意識到自己必須作出調(diào)整。這也是教師運用“教練式對話”召開家長會的真正目的。當所有鋪墊都齊備了,教師就可以運用更多的“教練式對話”技巧,引導家長進行自我調(diào)整。例如,運用感知位置法。
感知位置法認為,對待一個事物的理解至少有四個角度:自己①、對方②、旁觀者③、系統(tǒng)④,根據(jù)實際情況,處理一件事情可以從任何一個角度切入;每一次切入都是一次破框,都會給人帶來嶄新的體驗,幫助人們看到無窮無盡的可能性,最終更好地為第一角度的自己負責任。常見的切入角度順序有以下兩種:
第一種:旁觀者③——系統(tǒng)④——對方②——自己①——系統(tǒng)④;
第二種:旁觀者③——對方②——系統(tǒng)④——自己①——系統(tǒng)④。
比如,小學六年級親子共讀指導家長會上,筆者讓家長以情景模擬的方式再現(xiàn)家長和孩子處于關系不和諧的狀態(tài)。然后,通過提問帶領家長感知不同的位置,提示他們可以改變,并主動改變,多想辦法。以下是筆者的提問:
筆者問旁觀家長(③):在現(xiàn)實生活中,各位家長是否也遇到類似的情景呢?你們當時有怎樣的感受呢?
筆者問“孩子”(②):你扮演孩子時,有什么感覺,你會怎樣看待你的父(母)親?
筆者問全體家長(④):當大家都掌握有效溝通的方法時,父母子女之間的關系會出現(xiàn)怎樣的變化呢?
筆者問“家長”(①):你扮演這樣的家長時,你覺得這樣的父(母)親形象怎么樣?你有什么感覺?如果你要作出調(diào)整,你會怎樣做呢?
筆者再問全體家長:大家覺得還有什么辦法讓這樣的和諧狀態(tài)長久維持呢?
通過引導家長從不同的位置看問題,家長進一步跳出思維的框架,找到解決問題的關鍵并同時進行自我調(diào)整,促使他們努力改變現(xiàn)狀,尋求突破。
(五)全身心聆聽——與家長深度溝通
“教練式對話”中有許多實用的談話技巧,有利于教師在家長會中一步步引導家長發(fā)現(xiàn)問題、探討問題和想出解決問題的方法。同時,在這個過程中,具備教練技術的教師一定是一位能全身心聆聽家長內(nèi)心的知心人。在家長會對話中,教師要帶著好奇與尊重去聆聽家長的心聲,留意對方的價值觀詞匯,在回應時用上這些詞,將有助于教師成為有力的傾聽者,更能走進家長的世界,打開家長的心扉,促進深層次溝通。
如,在小學六年級親子共讀指導家長會上,教師在提問“你覺得怎么樣做才能讓自己有希望成為這樣的父(母)親”后,懷揣好奇之心聆聽家長的回答,留意他們對孩子的關注點,及時回應,在家長得到充分的理解和尊重情況下,能更好地引導家長使用積極主動的表達方式,調(diào)整并進入富于能量的狀態(tài),讓溝通更深入。
三、效果與展望
筆者在召開家長會的過程中運用“教練式對話”已經(jīng)近兩年。在這個過程中,教師和家長建立了良好的親和關系,從而有利于幫助家長激發(fā)其內(nèi)在潛力和行動力,為更好地應對學生的教育問題和改善親子關系提供更多的可能性。同時,筆者也清楚地認識到,“教練式對話”中還有很多實用有效的技巧可以應用于家長會,使家長會更好地成為學校指導家庭教育的主陣地。因此,接下來,筆者將繼續(xù)深入研究,在實踐中大膽嘗試,繼續(xù)提煉。
[本文系廣州教育學會2019年教育科研課題“班主任運用教練式對話促進家校溝通的研究”(課題編號:KTLX1201930137)的研究成果]
參考文獻:
[1](加)瑪麗蓮·阿特金森,(加)蕾·切爾斯.被賦能的高效對話:教練對話流程實操[M].華夏出版社,2019.
[2]李進成.班主任有效溝通的藝術與技巧[M].中國輕工業(yè)出版社,2019.
[3]梁慧勤.走進生命的教育——教練型班主任專業(yè)修煉[M].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5.
責任編輯 ?溫鐵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