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國新高考制度的落實,給高中課堂教學的形式和內(nèi)容提出了新的要求,為取得更好的教學效果和高考成績,各學科開始主動尋求教學模式上的變革。分層走班教學,是通過對學生和教師的綜合水平評價,將學生分成若干層次,依據(jù)科目組成新的教學班級,由教師進行有針對性的因材施教的教學模式。這種教學模式靈活性強,更有助于學生和教師發(fā)揮自身優(yōu)勢,取得更優(yōu)異的教學和考試成績。
關鍵詞:高中地理;分層走班;教學模式;新高考
前言:
我國于2014年9月正式頒布新高考改革方案,考試科目由語文、數(shù)學、外語3門統(tǒng)考學科和3門選考科目組成,在學生任意選擇的情況下,至少會衍生出20種學科組合。如果按照傳統(tǒng)的分班模式進行教學的話,一個年級至少要劃分20個班級,學校還要集中引入大量的師資力量來滿足教學需求,這明顯是不現(xiàn)實的,也是難以實現(xiàn)的。為了適應新高考的要求,在現(xiàn)有資源的情況下,進行全新的資源組合,創(chuàng)新教學模式,成了眾多學校和教師的選擇。“分層走班教學”在這個特殊的環(huán)境下,得到了眾多高中師生的認可。以高中地理為例,學校根據(jù)學生在學習成績、學習潛力、教師評級、自我評級等各方面的綜合情況,將學生和教學內(nèi)容進行層次劃分,教師負責分層教學,而學生可以根據(jù)自己的層級,自由選擇學習內(nèi)容,從而全面提升教學、學習的效率。
一、注重科學分層,保障師生權益
分層走班教學對教師資源的合理劃分是重中之重,尤其是高中地理這種選考科目,師資力量更是相對匱乏。學校在開展分層工作時,首先要保障每個地理老師帶班的數(shù)量,其次要保障每個班級中學生人數(shù)的平均分配,避免出現(xiàn)一個地理老師帶過多的班,帶過多學生的情況,這樣不僅會導致單個教師的超負荷工作,教學質(zhì)量也必然會受到一定的影響。其次,對學生的合理分層,也是保證分層走班教學制度能夠有效實施的關鍵。就高中地理而言,分層時要綜合考慮學生對地理知識的掌握程度,對地理學科的喜愛程度,以及接受地理知識內(nèi)容的速度,不能單純以一兩次月考,或是期中、期末考試的成績來進行分班[1]。在參考地理學習水平的基礎上,注重加強各學科教師之間的溝通交流,以地理成績?yōu)橹饕獏⒄?,綜合參考學生在整個高中課程學習中的學習能力、接受速度和主觀能動性,進行科學的層級劃分。與此同時,在推行分層走班教學時,也要同步做好學生和家長的溝通工作。讓學生和家長了解分層走班教學的意義,充分理解分層制度是為了更好地發(fā)揮學生和老師的優(yōu)勢,在適應新高考要求的情況下,更大程度上推進因材施教,提升整體的教學效率。
二、建立管理機制,維護教學秩序
推行分層走班制度之后,原本一個班級的同一門課程,就會有多個不同的任課老師,每天不同的學生需要到不同的教室去進行學習,原本以一個行政班為基礎的管理模式將受到極大的挑戰(zhàn)。要應對這種全新的情況,首先,班主任要進一步加強與各任課老師的交流,在學生不在班級的時間內(nèi),掌握學生的課程學習情況,以及在不同課堂上的具體表現(xiàn)。一旦學生出現(xiàn)思想波動,或是在走班教學的過程中遇到問題,及時找學生進行私下談話,對學生進行開導。另一方面,要加強原有行政班的凝聚力,定期開展班會,通過班級共有價值觀的建立,提升學生的自我管理和自我約束能力,使學生在走班教學過程中,都能自覺規(guī)范自己的言行。在班主任轉變管理模式的同時,不同教學班的任課老師,也要逐步充當起臨時班主任的角色。除了在走班教學的過程中完成自己的教學任務外,更要注重對教學班的管理,注重維護教學班的班級氛圍,加強同學之間的溝通和交流,通過共同完成課堂任務,組織課外交流等活動,使走班學習的同學成為志同道合的朋友。以地理教學班為例,任課教師可以組織地理風光小組,引導學生在群組內(nèi)分享自然界壯麗的地理風光,在欣賞令人叫絕的美景的同時,還可以學習相關的地理知識,同時增進同學之間的感情,使教學班的班級關系更加和諧。
三、建立評價體系,完善走班制度
教育教學工作的開展,離不開評價和考核,評價考核體系的建設,是檢驗教學成果,推動一種教學模式不斷完善的關鍵環(huán)節(jié)。根據(jù)分層走班教學的實際情況,其評價體系應當分為學生評價和教師評價兩個主要模塊。學生評價體系可以采用學分管理機制,通過學生各課程的出勤情況,課堂活躍度,作業(yè)評分,考試分數(shù)等內(nèi)容,科學配比,共同組成學生的總體學分,對學生進行整體評價[2]。這個學分評價機制,能夠避免只依靠考試成績進行評價的片面性,也能進一步提高學生在走班教學過程中的積極性。但評價過程需要全體任課教師進行參與,不能由原本班主任一人決斷。教師評價模塊則要遵循多元化的原則,除了學校方面進行傳統(tǒng)的業(yè)務考核之外,可以增加“學生評價”的內(nèi)容。進行一個學期的走班學習之后,學生可以匿名對自己接觸的各科老師進行打分,在課堂掌控、授課技巧、學生互動等多個層面進行評價,由此得出的結果,可以作為任課老師提升業(yè)務水平的依據(jù)[3]。教務部門也可以根據(jù)學生的評價情況,對走班教學的內(nèi)容進行適當?shù)恼{(diào)整,以便讓走班教學模式更適應學校的實際情況,更好地服務于學生和教師。
結束語:
以高中地理為代表的選考科目實施分層走班教學,是適應新高考改革的必然要求,也是合理利用優(yōu)質(zhì)教師資源,踐行因材施教的必然結果。在推行分層走班教學模式的過程中,科學分層是重中之重,只有科學合理的分層措施,才能保證每一位教師的能力都得到發(fā)揮,每一個學生的學習權益都得到保障。在科學分層的基礎上,逐步建立并完善分層走班教學的管理模式和評價機制,使全體師生在新的教育環(huán)境下,更能夠教學相長,取得優(yōu)異的成績。
參考文獻:
[1]陳相林.高中地理分層走班教學的實踐與建議[J].安徽教育科研,2020,2(15):31-32.
[2]汪紅艷.基于信息技術的高中地理分層教學研究——以“熱力環(huán)流”一課為例[J].新智慧,2019,5(9):11-12.
[3]邱曉娟. 新高考形勢下高中地理分層走班教學的問題與策略研究[D].贛南師范大學,2017.
作者簡介:董昊,1984年11月 ,男,漢,重慶永川,大學本科,中學二級職稱,研究方向:高中地理教育
重慶文理學院附屬中學校 重慶市 永川區(qū) 4021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