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佳溪
中學時代的零花錢,除了用于買書本紙筆,其余大部分都花在了吃喝。學生們是最愛吃的,在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的生活里,吃是多元化的重要來源。
西安交通大學附屬中學初中部內(nèi)部老舊,外面卻很繁華,吃喝用全 都有。高中部恰好相反:磚紅色的樓配上雪白窗臺,氣派十足,邊上只有城中村和小區(qū)住宅,且小區(qū)住戶很多都是附中師生,愿意開餐館的很少。
但這并不妨礙我們“千金散去”地吃飯。
先說食堂。黃燜雞是最招人愛的窗口,但里面有香菇,我不喜歡。我喜歡的是米線:雞絲、肥牛、酸菜,還有許多料可加。我常吃麻辣米線。有一次,我和同學一起去吃飯,她一氣報出冗長的菜名:“麻辣酸菜、雞絲肥牛、肥腸米線,謝謝!”大媽聽得愣住了,問:“一個人吃?”“對??!”她大聲回答。吃完米線,我們會去食堂門口的柜臺看看。柜臺除了賣飲料烤腸,有時還賣用紙碗盛著的切成塊的水果。柜臺在夏天還賣冰激凌。而面包、蛋糕、爆米花、壽司都是可遇而不可求的。食堂進貨大概不快,有時連著幾個晚上都沒有我喜歡的巧克力味豆奶和核桃牛奶。有一次我和同桌買了香草味豆奶回去嘗試,太甜膩,像融化冰激凌上浮著的奶油,扔了又可惜。我們只好喝完。我倆還買過一個什么小麥味的豆奶,我覺得初入口怪,細品還有點香。她卻覺得簡直難以下咽。我們關(guān)于新口味作出的嘗試幾乎沒有成功過,所以從此不再買那些“非經(jīng)典”的口味。
米線不能天天吃,我們還可以去后門小攤上覓食。有一家的酸辣粉和小籠包都好吃,我和H在這個攤子上給J過了十七歲生日:我事先將J引開去點菜,H去前門取了好利來獨角獸蛋糕再跑回來和我們會合。另有賣烤菜烤餅的夫婦倆,他們對我很好,我常吃烤的生菜、面筋、千葉豆腐、香腸和土豆片。有時候我也用紙碗裝回教室吃。關(guān)系好的同學要我?guī)э?,因為我跑得最快,別人才來,我已經(jīng)往回走了。其實前面跑快一點就不用排隊,省下來的時間就多了。高三的秋冬,我們覺得冷,就吃一家寶雞人賣的刀削面,雞肉干拌味最好吃。下雨的時候我們急急忙忙收了傘貓著腰躲到藍棚子下面,小板凳上經(jīng)常淋上了雨,要擦干了才能坐下。一群人吵吵鬧鬧地點完,就邊聊天,邊搓手哈氣、望眼欲穿地等面條。醋和辣子是自由加的,我兩種都加得很多。有人笑我:“坐你旁邊,鼻子里全是醋味兒了?!蔽覀兂吵臭[鬧地吃完,又吵鬧地付錢:你上次請了我,我現(xiàn)在要請回來;他沒帶錢,要蹭他的飯;他倆的錢得一起算。一通計算把老板弄得暈頭轉(zhuǎn)向。我們吵鬧完,突然發(fā)現(xiàn)馬上要上晚自習了,害怕遲到于是不顧剛吃飽,著急地胡亂把錢往校服里一塞,拔腿就跑;吃撐的、相比遲到更害怕胃下垂的氣喘吁吁地小跑著跟在后面,喊道:“別急嘛!還有好久呢!”不過盡管忙成這樣,我們依舊會在校門口停一停,買根糖葫蘆,或一筒竹筒粽子,或一包糖炒栗子,揣在懷里再急急吼吼地跑。
一些時候,我們會去學校前門吃飯,康邊院子里有一家砂鍋土豆粉比較好吃。不過前門的飯很單調(diào),吃多了會膩,也沒有后門的好吃。我們?nèi)タ颠呏饕菆D近。方便去小賣部買一些零食和速食品。高一的時候中午前門有人賣米飯,水煮肉片分量很足,有些女孩子一頓都吃不了,可惜后來就沒有了。
高三十分忙碌,許多人都減少了吃“熱飯”的次數(shù),轉(zhuǎn)而吃速食食品。心頭之愛是紅油面皮,有的男生一晚上能吃兩份。常有人因為去晚了小賣部沒買上紅油面皮而喟然長嘆。男生們還愛買自加熱小火鍋,他們把東西搬到窗臺上,背向大家吭哧吭哧地站著吃,并且在老師來點名時慌忙轉(zhuǎn)身,含含糊糊地回答一聲:“到!”這時常有一兩個“好兄弟”專程離開座位跑去蹭飯,大家分而食之,其樂融融。
我最后一次去食堂吃麻辣米線,一邊吃還一邊和同桌互考理綜答題的要點。這和高一高二吃飯時純粹地三五好友隨便閑扯又十分不同了。我曾問她畢業(yè)后會不會很想念食堂米線。其實我們懷念的哪里是米線呢?高中貧乏的飯食,卻被我們吃出了豐富的三年。我們一邊說著“學校旁邊真是什么也沒有”,一邊秉持著東坡精神,樂此不疲地在幾家吃食店中“常換常新”。其中的美妙滋味,當然不是隨便“復制”出同樣的一碗飯就能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