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志紅
摘 要:《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以下簡稱《課程標準》)在第三部分“實施建議”中強調教師要重視引導學生在自我修改和相互修改的過程中提高寫作能力。因此,教師要把批改作文的主動權交還給學生。學生是作文的主人,也應是批改作文的主體。把批改作文的主動權交還給學生,能夠消除由教師全批全改的傳統(tǒng)低效的作文評價模式的弊端,能夠減輕教師的負擔,培養(yǎng)學生的寫作興趣,加強師生之間、生生之間的交流與合作。學生在批改作文時,開動腦筋,積極思索,能夠提高自主學習的積極性。這樣,批改和評議作文的過程就變成學生寫作能力提高的過程。
關鍵詞:批改作文;主動權;小學語文;習作教學
中圖分類號:G427?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文章編號:2095-624X(2021)38-0043-02
引 言
批改作文常令很多語文教師感到困擾,小到標點符號、錯別字,大到謀篇布局,教師拿著筆對學生的習作不停地進行修改,但收效甚微。《課程標準》在第二部分“課程目標與內容”中明確指出第二學段(3~4年級)要學習修改習作中有明顯錯誤的詞句,第三學段(5~6年級)要學習修改自己的習作,并主動與他人交換批改,做到語句通順,行款正確,書寫規(guī)范、整潔;在第三部分“實施建議”中則強調教師要重視引導學生在自我修改和相互修改的過程中提高寫作能力[1]。因此,教師要把批改作文的主動權交還給學生。學生是習作的主人,也應是批改作文的主體。學生在批改作文時開動腦筋,積極思索,能夠提高自主學習的積極性。批改和評議作文的過程就成了學生寫作能力提高的過程。下面,筆者將結合自己的教學經(jīng)驗,從作文批改的內容、方法及形式等方面簡要談一談如何指導小學生在作文自改互評中提高自身寫作水平。
一、根據(jù)年段特點,恰當選擇批改內容
年級不同、層次不同,批改的內容也不一樣。例如,三年級的學生剛剛開始接觸寫作,缺乏整體評判文章的能力。對此,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先回顧本次習作的要求,然后和學生一起整理習作要點,如文章是否符合題意、順序是否清楚、能否使用平時積累的優(yōu)美詞句。教師還可以教學生用一些簡單的修改符號,指導學生修改錯別字和用得不恰當?shù)淖衷~。部編版教材三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的“語文園地”中就提出了這樣的要求,如三年級學生寫的《太陽花》一文中,批改的“小老師”就比較準確地用到了刪除符號、增補符號、改正符號,甚至還有調換箭頭。小作者開頭用排比句描寫了各種花的美,與太陽花形成對比,襯托了自己對太陽花的喜愛。這個句子寫得非常好,教師可以指導學生用波浪線畫下來。而寫太陽花的外形時,小作者又用了“層層疊疊”“密密麻麻”等四字詞來寫太陽花的外形特點,教師可以指導學生用三角符號或小圓圈做標記。學生在圈畫好詞好句的過程中積累了語言,能模仿一些好的寫作手法,這對三年級初學作文的學生來說大有幫助。
到了四年級,教師可以指導學生在圈畫的基礎上進行簡單的批注,針對好詞好句進行批注時要點明方法,寫出作用。如一位學生在《校園一角》中寫道:“教學樓前面有三個小花壇,小花壇里有五棵小樹,被阿姨修剪得就像一個個小蘑菇?!薄靶±蠋煛笔沁@樣點評的:“這個句子運用了比喻的修辭手法,寫出了小樹可愛的模樣。”針對病句的批注,教師應讓學生點明病因,然后在旁邊改正。例如,一位學生在《老師,我想對您說》一文中寫道:“老師,您是我們打開幸福之門的金鑰匙?!薄靶±蠋煛北阍谂赃呥@樣批改:“這個句子不通順,可以改為‘您是為我們打開幸福之門的金鑰匙。”對自己或熟悉的同學寫的作品,學生評改起來興趣十足,在這樣的訓練中,學生在批注的過程中提高了閱讀理解能力。
在三四年級的基礎上,教師可以指導五年級學生運用列提綱的方式給別人的作文列提綱。剛開始可以簡單一點,學生只要概括幾個大段的內容即可,掌握方法后可寫詳細一些。如“小老師”給同學寫的《驚險的清泉灣》列出了這樣的提綱:“開頭開門見山地交代了去清泉灣玩,中間寫了游玩的過程,結尾令小作者感到又好玩又驚險,其中游玩的過程又概括成兩大點:去滑滑梯和玩大喇叭?!睂σ恍懙貌惶玫奈恼?,“小老師”還可以提出自己的建議。
這種列提綱的方法既可以培養(yǎng)學生的概括能力,又可以使學生在批閱的過程中學習別人謀篇布局的方法,看看作者圍繞中心選取了哪些素材,從而給自己的習作帶來一些啟發(fā)。
進入六年級,學生已經(jīng)學習了很多寫作方法,教師需要指導他們將所學知識運用到自己的習作中。筆者認為,指導六年級學生批改作文應重點關注寫作方法的運用。每次批改時,教師可以根據(jù)單元的語文要素,重點關注一兩個訓練點,如首尾呼應、正面描寫、側面描寫、環(huán)境描寫、動靜結合的方法、人物描寫的方法等。批改之前,教師可以出示一個相關訓練點的片段或課文的例子,讓學生看看別人是怎樣寫的,然后再讀讀自己的文章或同學的文章有沒有這樣寫,如果沒有,可以怎樣修改。如一位學生寫的《第一次賣菜》,在批改過程中,教師指導學生抓住動作、神態(tài)、心理等方面描寫人物的特點。在教師的指導下,該生在“焦急地等待客人光顧”后面加上一句“我的心就像十五個吊桶打水——七上八下”,突出當時焦急的心理;寫到叫賣時,又增加了一系列動作描寫,如先是“臉漲得通紅,抓緊媽媽的手”,到后來“調整了一下情緒,閉著眼,把手拱成喇叭狀,放在嘴邊,扯著嗓子大喊”。通過修改,該生生動形象地刻畫了一個小男孩第一次賣菜時的焦急與害羞。在多次訓練中,學生逐漸學會了將課本中學到的寫作方法運用到自己的習作中。
二、根據(jù)學生的實際情況,巧妙選擇批改方法
把批改作文的主動權交給學生并不意味著教師可以當“甩手掌柜”,而是要在學生批改前給予一定的方法指導。下面筆者介紹三種常用的批改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