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時期,三湘大地,涌現(xiàn)出許許多多的豪杰之士,其中名氣最大、功績最著者當屬這四人:黃興、宋教仁、蔡鍔和譚人鳳。
黃興:“無公乃無民國,有史必有斯人”
黃興(1874年10月25日~1916年10月31日),漢族,原名軫,后改名興,字克強,一字廑午,號慶午、競武,曾用名李有慶、張守正、岡本、今村長藏。湖南省長沙府善化縣高塘鄉(xiāng)(今長沙縣黃興鎮(zhèn)涼塘)人。北宋大文豪黃庭堅的后裔。中國近代民主革命家,中華民國的創(chuàng)建者之一,孫中山先生的第一知交。
黃興是辛亥革命時期的先驅(qū)和領袖,與孫中山常被時人以“孫黃”并稱,先后參與或指揮了欽州·防城起義、鎮(zhèn)南關(guān)起義、廣州黃花崗起義等多次起義。在黃花崗起義中右手負傷,斷兩指。1911年武昌起義爆發(fā),11月13日就任戰(zhàn)時總司令,親赴前線與清軍激戰(zhàn),備極艱辛,功績卓著,為各省獨立贏得了寶貴時間。袁世凱攫取政權(quán)后,他曾任江蘇討袁軍總司令,后又為云南討袁軍籌措軍餉。1916年10月在上海病逝。孫中山親自主持治喪活動。次年4月15日國葬黃興于長沙岳麓山云麓峰下小月亮坪。
孫中山稱他“一身為同人之所望,亦革命成敗之關(guān)鍵也”,章太炎高度評價他,“無公乃無民國,有史必有斯人”。
宋教仁:“中國憲政之父”
宋教仁(1882年4月5日~1913年3月22日),字得尊,號遁初,一作鈍初、遯初、敦初,別號漁父,化名犟齋、宋錬、中島等,湖南省常德市桃源縣仙瑞鄉(xiāng)上坊村香沖(今漳江鎮(zhèn)教仁村香沖組)人。中國近代革命先驅(qū)者之一,被稱作“中國憲政之父”,國民黨的主要締造者。
1904年2月,華興會在長沙成立,宋教仁任副會長;同年,因長沙起義失敗,他前往日本,入日本法政大學學習西方政治。1905年,加入中國同盟會,任司法部檢事長。1911年10月11日,湖北軍政府在武昌成立,宋教仁致力于建設民主共和政權(quán),大力宣傳革命宗旨。1912年,中華民國成立,宋教仁被任命為法制院院長。1912年8月,中國同盟會改組為國民黨,宋教仁到處演說為國民黨爭取多數(shù)席位。1913年2月,國會選舉接近尾聲,國民黨取得重大勝利,1913年3月20日,宋教仁在上海火車站遇刺;3月22日凌晨4時48分不治身亡,年僅31歲。
蔡元培曾這樣評價他:“(同盟會)其抱有建設之計劃者居少數(shù)。抱此計劃而毅然以之自任者尤居少數(shù),宋漁父先生其最著也?!?/p>
譚人鳳:“能爭漢上為先著,此復神州第一功?!?/p>
譚人鳳(1860年9月20日~1920年4月24日),字石屏,號符善,晚年自號雪髯,人稱譚胡子。漢族,湖南新化縣人。譚人鳳是清末資產(chǎn)階級民主革命家、同盟會早期會員和重要骨干,在武昌首義為策反黎元洪起了重要作用。譚人鳳少年時加入洪門會黨。1904年辦“群志”小學,聯(lián)絡會黨,謀劃長沙起義。1906年赴日參加同盟會,后回國策應萍瀏醴起義,未果,再入日本就學法政學校。1908年赴南部邊境,策劃粵、桂、滇邊境武裝起義。1911年赴漢促成文學社、共進會合作,并抵滬與宋教仁發(fā)起建立同盟會中部總部,任總務部長。武昌起義爆發(fā),至漢協(xié)助鄂軍政府工作,又促湘軍援鄂。曾參與制訂《中華民國軍政府暫行條例》,隨后指揮武昌防衛(wèi)戰(zhàn),任武昌防御使兼北面招討使。南京臨時政府成立前后,力主北伐,并于上海組織北伐機關(guān)。1913年宋教仁被刺后,譚人鳳回湘策動討袁,失敗后東渡日本。1916年回國參加護國、護法運動。1920年病逝上海。著有《石叟牌詞》等。章太炎曾稱贊他:“若夫見利思義,見危授命,久不忘平生之言者,唯君一人而已矣?!秉S興說他“能爭漢上為先著,此復神州第一功?!?/p>
蔡鍔:“民國第一驍將”
蔡鍔(1882年12月18日~1916年11月8日),原名艮寅,字松坡,漢族,湖南邵陽人,近代偉大的愛國者,著名政治家、軍事家、民主革命家,中華民國初年的杰出軍事領袖。蔡鍔一生中,做了兩件大事:一件是辛亥革命時期在云南領導了推翻清朝統(tǒng)治的新軍起義;另一件是四年后發(fā)動反袁護國戰(zhàn)爭,成再造共和第一人。其遺著被編為《蔡松坡先生遺集》。
蔡鍔有“民國第一驍將”之譽。1916年11月8日病逝,享年34歲。次年4月12日,北洋政府在長沙岳麓山為他舉行國葬,蔡鍔也由此成為中華民國歷史上的“國葬第一人”,早于黃興三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