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映華
中華傳統(tǒng)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潮汕文化作為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其中蘊含著許多利于提高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營養(yǎng)成分,本文從“以史為鑒,弘揚潮人精神”“以節(jié)日為載體,傳承潮人精神”“以境育人,踐行潮人精神”三方面層層遞進,探索如何將優(yōu)秀潮汕文化融入學校德育工作,以提高學生核心素養(yǎng)。
一、以史為鑒,弘揚潮人精神
1991年,旅居馬來西亞的華僑劉振釗先生回鄉(xiāng)探親,當他得知我村的學校非常破舊,便主動捐資馬幣15萬元興建新學校。像劉先生這樣愛國愛鄉(xiāng)的行為,是學生學習的好榜樣。在新生入學之初,班主任會帶領學生來到校碑前,向學生講述校史,讓其了解劉振釗先生的愛國愛鄉(xiāng)事跡。當學生得知劉先生省吃儉用、勤勞拼搏,將自己努力奮斗得來的積蓄捐獻出來時,無不稱贊。通過鮮活的潮人例子對每一個入學的新生進行校史教育,讓學生潛移默化受到愛國愛鄉(xiāng)愛校方面的教育。
在近代,潮汕地區(qū)經歷了滄桑與苦難,我們應以潮汕先民苦難經歷為借鑒,引導學生愛國愛鄉(xiāng),樹立拼搏創(chuàng)新精神,肩負起建設富強的現代化國家的歷史責任。自古以來,中華民族就有崇拜英雄的情結,這種崇拜是對追尋正義、反抗壓迫侵略、自我犧牲等精神的一種追求。例如:組織學生到鐵鋪大坑村“革命母親”李梨英故居參觀,了解潮汕地區(qū)經歷的苦難;參觀汕頭市澄海區(qū)漳林古港的紅頭船,感受潮汕先輩漂洋過海的艱難;等等。
二、以節(jié)日為載體,傳承潮人精神
潮汕民俗文化有著豐富多彩的德育資源,利用潮汕民俗文化對學生進行德育是潮汕文化教育的關鍵所在。教師可以節(jié)日為載體,傳承潮人精神。
例如:在春節(jié),學生會走親訪友向長輩、老師拜年,中華民族的優(yōu)良道德傳統(tǒng)在這一拜年中得以體現,利用春節(jié)進行文明禮儀、尊老愛幼、愛國愛鄉(xiāng)、勤儉節(jié)約等方面的道德教育,讓這些美德世代傳承。春節(jié)是潮汕人最重要的節(jié)日,哪怕是遠在海外的游子,也要不辭勞苦,回鄉(xiāng)與家人團聚。教師要適時引導學生,讓學生認識到海內外潮汕人思鄉(xiāng)愛鄉(xiāng),進而升華為愛國主義精神。針對亂給壓歲錢和亂花壓歲錢的現象越來越嚴重的問題,教師可以通過主題隊會,多種途徑引導學生把錢用在購買書籍及學習用品等有益的事情上,培養(yǎng)勤儉節(jié)約、艱苦奮斗的品質。
又如:冬至,在潮汕稱之為“小過年”,也是非常重要的傳統(tǒng)節(jié)日。學生通過在家祭拜祖先、上墳掃墓來緬懷先人,表達對祖先的禮敬,也是良好的敬老傳承教育。同時,將傳統(tǒng)節(jié)日與潮汕童謠結合起來,開展“年年冬至邊,歡樂搓湯圓”的主題活動。在潮汕民俗文化中,語言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傳播便捷、耳熟能詳的潮汕歌謠是學生德育方面的寶貴資源。學生通過傳唱《年年冬至邊》的潮汕童謠,在童謠中了解潮汕冬至的來歷和習俗。緊接著,全體學生一起搓湯圓,吃湯圓,一派歡樂祥和的節(jié)日氣氛,呈現出潮汕“和合”的特色。學生動手搓湯圓,將主題活動和勞動教育相結合,讓學生在活動中愉快地勞動,從而養(yǎng)成勞動習慣,增強勞動本領,培養(yǎng)了社會責任感。
三、以境育人,踐行潮人精神
潮州是承載紅色記憶的革命老區(qū),擁有豐富而寶貴的革命文物和紅色遺址資料。近年來,學校組織學生開展“追尋紅色足跡,感受紅色情懷”的研學活動,讓學生身臨其境,感受文化魅力。研學旅行課程的最大魅力在于實地教學,是學校教育和校外教育銜接的創(chuàng)新形式,是教育教學的重要內容,是綜合實踐育人的有效途徑,它著重精神層面上的教育,這是其他知識傳播途徑所難以企及的。在潮州西湖向烈士紀念碑致敬;參觀涵碧樓,了解潮州七日紅的故事;參觀“南園”、饒宗頤學術館,感受潮人敢為人先的精神;等等。這些都是有意義的研學活動。設計研學旅游課程,組織實地教學,能讓學生真切感受到革命先烈不屈不撓的精神,感受到潮汕文化的博大精深,從而產生強烈的愛國熱情和民族自豪感,讓學生從小樹立遠大理想, 矢志報國。
責任編輯? ? 黃銘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