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北京工業(yè)大學城市建設學部 趙之楓 王奕涵
長城沿線軍事聚落最主要特征是其軍事防御性,選址以“因山設險、以河為塞”為原則。提取北京地區(qū)明長城沿線傳統(tǒng)村落,以其他具有歷史價值但尚未列入名錄的21個聚落為研究對象,統(tǒng)計其空間布局特征,提出高程、坡度、到長城距離、到水距離4項軍事防御價值評價指標,探討軍事聚落層級下的聚落空間特征。
北京地區(qū)長城分布在其西部、北部和東北部的山地區(qū)域,海拔明顯高于中部、南部和東南部的平原。結合地形,比較北京地區(qū)21個軍事聚落的海拔高程,對比發(fā)現(xiàn),其中21個軍事聚落平均高程395m,各聚落高程相差較大,長峪城最高,為860m,南口城最低,為142m,相差約700m,其聚落高程呈現(xiàn)“北高-中低-西高”趨勢,隨地形起伏變化豐富。
明長城沿東北部的燕山山脈修筑,北部中山帶區(qū)域聚落平均高程及防御價值高。黃花路屬北部低山帶,其聚落平均高程較低,防御優(yōu)勢不如北部中山帶區(qū)域。西部山地屬太行山余脈,海拔較高,如長峪城、延慶區(qū)南山路區(qū)域的聚落,具有較強的軍事防御優(yōu)勢,是北京西部屏障。
聚落所處的地形坡度是影響其防御價值的條件之一。繪制北京地區(qū)21個軍事聚落剖面,用聚落與地面夾角表示聚落坡度,將0~1°、1°~5°、5°~17°分別定義平坡地、緩坡地、陡坡地。
平坡地聚落最少,如柳溝城,可滿足屯兵、屯田的需求,適合農作物生長,但軍事防御價值較低;陡坡地聚落承擔軍事防御功能,城墻順山而上,具有天然防御優(yōu)勢,如沿河城、岔道城、白馬關城;緩坡地聚落最多,此類聚落明顯均衡防御和屯駐雙重功能,常建于山谷地帶,地勢平坦,城墻隨山勢向上,山體起主動防御作用,軍事防御價值較高,如遙橋峪城堡、潮河關堡。
北京地區(qū)軍事聚落沿長城線走勢分布,以防守型堡寨為主,故距離長城較近。統(tǒng)計、繪制21個軍事聚落到長城距離,劃分0~1000m聚落9個、1000~5000m聚落8個、5000m以上聚落4個。
距長城1000m以下的聚落,如白馬關堡、鷂子峪口堡、撞道口堡、沿河城、岔道城,均處于陡坡地,上述聚落兩山夾峙,防御價值較高。南口城、榆林堡、東門營城堡等聚落距長城5000m以上,規(guī)模較大、平面規(guī)整,且路網結構清晰。
人類對水源的依賴決定了聚落和與水源的空間關系。以《中國文物地圖集》中明代京師地圖中繪制的河流為準,以聚落中心點到河流的最短距離統(tǒng)計北京地區(qū)21個軍事聚落到水距離。統(tǒng)計聚落到水距離0~2000m的河流,其中距水0~200m聚落5個,距水200~1000m聚落8個,距水1000~2000m聚落4個。
86%聚落到水距離在4000m內,華北地區(qū)降水集中于夏季,大型河流雨季易出現(xiàn)嚴重洪災,故不選擇距河較近的位置,如曹家路城堡、榆林堡。到水距離0~200m的聚落多近河支流,如遙橋峪城堡、撞道口堡,水位上漲不會引起洪澇災害,可進行長期穩(wěn)定的屯兵、屯田。
結合上述高程分析,到水距離1000m以上的聚落與高程具有相關性。聚落建于險峻高山以及丘陵臺地之上,防御優(yōu)勢提高的同時,近水性較差,勢必造成水資源匱乏,供水難度增加。對于軍事聚落而言,山水關系既相互矛盾又相輔相成。戰(zhàn)略地位重要的城堡,除修筑高大堅固的城墻外,還會選擇城外有河水圍繞的地域,河水起到“護城”作用,如黃花鎮(zhèn)城、沿河城。許多聚落結合河流上的水關進行防御,如黃花城水關、居庸關水關,以水據敵。
優(yōu)勢設防型聚落是指某項防御性評價指標具有較明顯優(yōu)勢,如高程較高、坡度較大、距長城較近、河流環(huán)繞等。上述城堡處于群山峻嶺之中,依地形而建,利用天然屏障加強防御性能,形成以自然為依托的防御系統(tǒng)。
2.1.1 因險制塞類
“因險制塞”是長城沿線聚落選址與建設的基本原則,首先要考慮軍事防御價值較高的位置。作為前線御敵的聚落,應占據高程較高處,利用陡峭山體等天險來增強自身的防御性能,如黑峪關堡、長峪城、岔道城(見表1)。
表1 優(yōu)勢設防型——因險制塞類聚落軍事防御價值評價
黑峪關堡為曹家路防區(qū)的后方城堡。南臨霧靈山,高程較高;西臨古北口、司馬臺長城,距長城較近。長峪城高程最高,與白羊城、橫嶺城、鎮(zhèn)邊城形成京師北部的縱深防御體系。新舊兩城相對,形成前后夾擊、相互照應的防御布局。岔道城的高程較高、坡度很大,距長城較近,綜合防御能力較強,為八達嶺前哨防御城堡。
2.1.2 防御屏障類
從戰(zhàn)略方面看,長城邊墻是阻擋北方敵人的首道屏障,聚落距長城較近,可較早發(fā)現(xiàn)敵情,有效防御敵人進犯,有助于發(fā)揮聚落的軍事防御價值,如黃花鎮(zhèn)城、鷂子峪口堡(見表2)。
表2 優(yōu)勢設防型——防御屏障類聚落軍事防御價值評價
黃花鎮(zhèn)城距長城900m。明時潮白河支流七渡河流經,聚落到水距離200m,形成護城之勢。昌鎮(zhèn)黃花路鷂子峪口堡,兩側為高山,坡度較大且距長城近,城堡小巧但防御性強。
2.1.3 易守難攻類
山脈間山谷坡度較大,能有效進行防御及阻隔敵人進攻。此種地形并不適宜屯兵居住,故在后來發(fā)展中,聚落更多集于地勢相對平坦的區(qū)域,導致堡墻與聚落分離,如白馬關堡、撞道口堡、沿河城(見表3)。
表3 優(yōu)勢設防型——易守難攻類聚落軍事防御價值評價
白馬關堡,地形險峻,坡度陡峭,具有重要防御價值。撞道口堡建于山脊鞍部,坡度陡峭,臨近七渡河,河水護城,具有明顯的地理防御優(yōu)勢;沿河城地勢南高北低,南倚西山,北鄰永定河,到水距離約600m;坡度在21個聚落中為最,是通往京師的重要城堡。
主動設防型聚落為自身地理條件不具備較高優(yōu)勢,但能以天險為依托,巧妙利用城堡建設位置及附屬防御工事建設,形成多層防御布局。在敵人進攻路線上,利用河流或水口修筑防御工事,通過提高自身防御價值,將不利因素主動轉化為防御優(yōu)勢。
2.2.1 多重功能類
長城沿線的軍事聚落既要鎮(zhèn)守關隘,又要屯兵屯田、維持生計,重要位置的聚落還要承擔軍事指揮功能。多重功能使聚落更多依靠周邊聯(lián)合設防,如曹家路營城、居庸關、柳溝城(見表4)。
表4 主動設防型——多重功能類聚落軍事防御價值評價
曹家路營城作為密云東北側的總指揮駐地,兼顧墻子路和古北口路的防御,為曹家路后方屯駐的城堡,地處丘陵地帶,坡度平緩,距長城較遠,故轉化不利地理因素,
與古北口上營城堡形成多層級設防的曹家路防區(qū);居庸關地形險要,坡度較大,距長城過遠,為加強自身防御,大規(guī)模修建關城及北側岔道城、八達嶺、上關城,南側南口城,形成縱深20000m的關溝防御體系;南口城位于平坡地,距長城較遠,故作為居庸關防區(qū)的南側入口,是由北向南進入京師的門戶;柳溝城高程較高但坡度平緩,故沿長城線方向修建城堡聯(lián)合防御,與二司城、三司城形成橫向設防體系。
2.2.2 水路要沖類
北京地區(qū)鄰近山丘之處多為沖溝地形,是敵軍進攻的必經之路,故扼守水路、陸路等交通要塞,層層設防,以守代攻,能有效提高軍事防御價值。此類區(qū)域由于山前平原受河流切割形成平緩地面,坡度較小,是軍事聚落建設的最佳選擇,如潮河關堡、令公堡、上營城堡(見表5)。
表5 主動設防型——水路要沖類聚落軍事防御價值評價
潮河關堡高程較低,坡度平緩。南、西、北臨潮河,形成包圍之勢;令公堡位于安達木河東岸地勢開闊處,高程低,坡度緩,距長城較遠,通過城墻、城門等自身防御工事,主動加強防御性;上營城堡高程低,坡度緩,緊鄰潮河與長城,修筑古北口甕城、上營城堡、古北口城堡3個縱深方向的堡寨。
2.2.3 水口路窄類
水口路窄之地是指聚落位于山谷狹窄空間,城墻順山而行,建筑沿山谷縱向排列。此種聚落選址可更好扼守敵人進入下游腹地的通道,同時便于糧草兵馬等物資運輸,如小口城堡、遙橋峪城堡(見表6)。
表6 主動設防型——水口路窄類聚落軍事防御價值評價
小口城堡北高南低,高程較高;遙橋峪城堡坡度平緩,作為駐兵重要城堡,防御東西兩面侵擾,具有較高戰(zhàn)略地位。
被動設防型聚落是指聚落防御先天優(yōu)勢不明顯。冷兵器時代,北方游牧民族擅長平面作戰(zhàn),聚落處于寬闊平坦地勢,無險可依,極易失守,此類軍事聚落多用于屯兵、屯田,保證生產生活供應。聚落受周圍其他防御工事庇護,防御主動性不高,選址于平坦臺地,利用山地阻隔敵人進攻,如渤海所、東門營城堡(見表7)。
表7 被動設防型——山地阻隔類聚落軍事防御價值評價
2.3.1 山地阻隔類
渤海所兼具長城防御和拱衛(wèi)皇陵雙重責任,高程較低,位于平坡地,距長城較遠。東門營城堡位于平坡地,距長城離較遠,不近河流。
2.3.2 封閉防御類
此類聚落僅設1條主路通往聚落內部,四周建有高大封閉的堡墻,形成較封閉的防御性聚落,既有利于生產生活管理,又能提高防御價值,如榆林堡,其位于平坡地,距長城較遠(見表8)。
表8 被動設防型——封閉防御類聚落軍事防御價值評價
此類城堡常處于腹里地區(qū),距長城較遠,不易受攻擊,軍事上不主動承擔御敵功能,更多行使屯駐、指揮等功能。綜合其他防御因素,為調度兩宜之地,長城防御性與前兩類城堡相比較被動。城堡平面規(guī)整,內部道路體系完善。
軍事聚落不同于普通聚落多因其軍事防御功能的特殊性,明朝軍事制度下形成等級分明的聚落體系。北京地區(qū)軍事聚落遠不止于此,但如今僅能對保存情況較好且具有研究價值的聚落進行代表性研究。對北京地區(qū)軍事聚落進行分類定義是基于軍事防御性考量,并對其空間布局特征挖掘而得出。隨著城鎮(zhèn)化建設開展,軍事聚落已失去防御性能,至今遺留的城堡聚落,其歷史、建筑價值逐漸凸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