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清光 李躍平 周緒琳
[摘要]結合經驗材料梳理“少數(shù)民族文學”概念范疇下對少數(shù)民族文學獨特性、差異性的強化以及由此形成的隔閡與不調適,分析“多民族文學”實踐與理論探索的新拓展。指出“多民族文學”的命名是對“少數(shù)民族文學”概念的超越,在思維方式上體現(xiàn)了由二元對立向多元一體的轉變,在心理認知上體現(xiàn)了由民族視野向國家視野的轉變,這一轉變是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自覺。
[關鍵詞]少數(shù)民族文學;多民族文學;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中圖分類號:C956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4-9391(2021)06-0019-08
基金項目:四川省社科項目“西藏非物質文化遺產對外譯介”(項目號SC19WY034)、西南民族大學中央高校專項基金項目“當代藏族作家漢文創(chuàng)作文學在韓國的譯介研究”(項目號2020SYB11)階段性成果。
作者簡介:魏清光(1970-),男,山東聊城人,西南民族大學外國語言文學學院教授,文學博士,研究方向:多民族文學,文學譯介;李躍平(1958-),男,四川南充人,西南民族大學榮休教授,泉州信息工程學院特聘教授,研究方向:語言文學,民俗民風,民族史料信息,數(shù)據(jù)統(tǒng)計分析。四川成都 610041周緒琳(1982-),女,湖北荊州人,泉州信息工程學院講師,碩士,研究方向:語料庫語言學,應用語言學,語言文學。福建泉州 362000我國文學的繁榮興盛是在各民族文化、文學長期互動、交流、交融中發(fā)展起來的。在不同時期,人們的文學觀念不同,對文學范疇的命名會有所不同。換言之,對文學范疇的命名,體現(xiàn)了人們的文學觀念?!吧贁?shù)民族文學”這一概念是伴隨著新中國的成立出現(xiàn)的,“由茅盾先生在1949年10月正式提出”[1]20。此后,從事少數(shù)民族文學研究的專家、學者又提出“多民族文學”的概念范疇。
有學者認為,“多民族文學”概念的出場,是為了解決“少數(shù)民族文學”的入(文學)史困境。馬梅萍指出:“20世紀90年代以來,大量涌現(xiàn)的中國當代文學史中很少見到民族文學的身影,民族文學陷入‘入史困境。為有效解決這一問題,民族文學研究界提出了‘多民族文學及其衍生的‘中華多民族文學史觀,以此替代之前的‘少數(shù)民族文學命名。”[2]122對如何創(chuàng)建多民族文學史觀、如何編寫多民族文學史,學者們從存在的問題、可能的路徑等方面展開了充分探討。從“少數(shù)民族文學”到“多民族文學”,這一文學觀念的更新固然有少數(shù)民族文學入史的要求、學科建設完善等方面的考量,其實在更深層次上表現(xiàn)出的是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自覺。這一理念值得深入挖掘。本文擬結合經驗材料梳理“少數(shù)民族文學”概念下對少數(shù)民族文學獨特性、差異性的強化以及由此形成的隔閡與不調適,分析“多民族文學”實踐與理論探索的新拓展,并闡釋這一文學觀念的更新與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關聯(lián)。
一、“少數(shù)民族文學”概念的出場:二元思維下的隔閡與不調適
“少數(shù)民族文學”是與“漢族文學”并置的概念。該概念的提出,是基于新中國“民族平等”的民族政策,體現(xiàn)了對少數(shù)民族文學的重視。“少數(shù)民族文學”概念提出后,對于何為“少數(shù)民族文學”、其涵蓋的范圍如何,沒有明確、統(tǒng)一的界定。專家、學者們在使用這一概念時,大致形成了三種主要觀點:作家民族身份、作品民族屬性統(tǒng)一論;作家民族身份統(tǒng)轄下的作品屬性或使用語言統(tǒng)一論;作家民族身份論。綜合來看,這三種主要觀點都強調少數(shù)民族文學的獨特性以及與漢族文學之間的差異性。這種基于民族視野對獨特性、差異性的強調,打破了以往唯漢族文學獨尊的思維定式,但又形成了一定的隔閡、甚至不調適。
作家民族身份、作品民族屬性統(tǒng)一論認為,少數(shù)民族作家創(chuàng)作的反映本民族生活的文學作品,才可稱為“少數(shù)民族文學”。如,《中國少數(shù)民族文學》一書的主編毛星先生指出,“所謂‘民族文學……第一,作者是這個民族的;第二,作品具有這個民族的民族特點,或反映的是這個民族的生活?!盵3]29按照該觀點,回族作家張承志創(chuàng)作的反映蒙古族生活的小說《黑駿馬》,土家族作家汪承棟創(chuàng)作的反映藏族生活的《雪上風暴》,白族作家楊蘇創(chuàng)作的反映景頗族生活的《沒有織完的統(tǒng)裙》、反映德昂族生活的《崩龍人》,都要排除在“少數(shù)民族文學”之外。同樣,像老舍(滿族)、李凖(蒙古族)、胡可(滿族)、沙葉新(回族)等創(chuàng)作的反映非少數(shù)民族生活的文學作品,也要排除在“少數(shù)民族文學”之外。問題是,這些被排除在“少數(shù)民族文學”之外的文學,是漢族文學嗎?如果不是,那應該歸于什么范疇?這是作家民族身份、作品民族屬性統(tǒng)一論這一觀點的不調適之處。
作家民族身份統(tǒng)轄下的作品屬性或使用語言統(tǒng)一論認為,在作家的少數(shù)民族身份前提下,還要滿足作品的少數(shù)民族屬性或作品的少數(shù)民族語言形式這兩個條件或其中之一,才是“少數(shù)民族文學”。如,曾任《民族文學》主編、中國作家協(xié)會書記處書記、中國少數(shù)民族作家學會會長的瑪拉沁夫,在《中國新文藝大系(1976-1982)少數(shù)民族文學集》中寫的“導言”中指出:“以作者的少數(shù)民族族屬作為前提,再加上民族生活內容和民族語言文字這二者或是這二者之一,即為少數(shù)民族文學?!盵4]7在“導言”中,瑪拉沁夫回顧、總結了我國少數(shù)民族文學的發(fā)展概況,提到了93位少數(shù)民族作家,但未涉及老舍。也就是把老舍的文學作品排除在了“少數(shù)民族文學”之外。龍長順從編寫文學史的角度指出,“少數(shù)民族文學”應該是“少數(shù)民族作家寫的少數(shù)民族生活的作品”[5]68。依據(jù)該觀點,少數(shù)民族作家創(chuàng)作的文學作品,如果不能反映少數(shù)民族生活,則不能納入“少數(shù)民族文學”的范疇。事實上,在實際操作中,這又很難嚴格界定。少數(shù)民族作家創(chuàng)作的文學作品,有的民族特色比較明顯,而有的民族特色則不是那么明顯。如,藏族作家饒階巴桑發(fā)表在《民族文學》1982年第2期上的《北京詩抄(三首)》。憑詩歌的內容,看不出作品所反映的少數(shù)民族生活特色,只能讀出這是參觀首都北京的感受。該詩所表達的情感,也不具有族屬排他性。
作家民族身份論認為,只要作家的身份是少數(shù)民族,那么其所創(chuàng)作的文學作品,就應視為“少數(shù)民族文學”。如,吳重陽在其專著《中國現(xiàn)代少數(shù)民族文學概論》中將“少數(shù)民族文學”范疇界定為:“凡屬少數(shù)民族人民和作家創(chuàng)作的作品都應歸入少數(shù)民族文學的范疇,不管其使用的是何種文字,反映的是哪個民族的生活?!盵6]2-3該書第六章專門探討了老舍創(chuàng)作的長篇小說《駱駝祥子》和《四世同堂》。馬學良等著的《中國少數(shù)民族文學史(修訂本)》也以“作家民族身份”來界定“少數(shù)民族文學”。該書指出:“中國少數(shù)民族文學既包括各民族在不同歷史時期用自己民族語言所創(chuàng)作的作品,也包括各民族作者用漢語漢文所創(chuàng)作的作品?!盵7]1在該書下冊“滿族作家及其作品”中,首先介紹的就是老舍及其作品。楊亮才等著的《中國少數(shù)民族文學》雖然沒有給出明確的關于“少數(shù)民族文學”的定義,但從整部書的內容來看,也是采取民族身份來界定“少數(shù)民族文學”。該書既介紹了隸屬于各少數(shù)民族的神話、英雄史詩、敘事詩、民間故事、歌謠等,又介紹了老舍(滿族)、陸地(壯族)、李喬(彝族)等當代少數(shù)民族作家及其作品[8]。
“少數(shù)民族文學概念的提出和少數(shù)民族文學學科的體制化,是各民族文學歷史面貌還未被世人所知的特殊歷史時期的產物。”[9]11“少數(shù)民族文學”概念范疇的出場,有利于彰顯少數(shù)民族文學的獨特性和差異性,但這一概念范疇又人為地造成了一定的隔閡和不調適,而且與“漢族文學”形成了一種二元對立關系。少數(shù)民族文學的獨特性和差異性應該得到尊重。但刻意追求獨特性和差異性,會使得原本交融、富有彈性的多民族文學關系變得僵硬,乃至產生隔閡和不調適,遮蔽我國多民族文學“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實際存在,人為地割裂中華文化多元一體的有機聯(lián)系。
二、“多民族文學”的實踐與理論探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自覺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在歷史演進中,我國各民族在分布上交錯雜居、文化上兼收并蓄、經濟上相互依存、情感上相互親近,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誰也離不開誰的多元一體格局?!盵10]179對我國的文學事項,不應采取孤立、封閉、排他的視角來看待,而應將之置于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的視域下考量。事實上,在漫長的中華民族演進歷史上,我國各民族文學在思想內容、創(chuàng)作手法、趣味體裁、文學形象塑造等方面在不斷地相互交流、相互影響、相互滋養(yǎng),既有漢族文學與少數(shù)民族文學間的交流互動,也有各少數(shù)民族文學之間的交流互動,早就形成了“我中有你、你中有我”的交融局面。
“中華民族是多元一體的,中華民族的文學也是多元一體的?!鼈兏髯栽趦群松戏殖势滟|,又在外延上交相會通,從而體現(xiàn)為一幅繽紛萬象的壯麗圖像。”[11]9多民族文學交融是一種實際的存在,是與我國各族人民生活的交流、交融同步的。即便是我國唯一的全國性少數(shù)民族文學月刊《民族文學》,從創(chuàng)刊起也踐行著“多民族文學”的實踐和探索。這是對“少數(shù)民族文學”概念范疇的推進,是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自覺。
《民族文學》創(chuàng)辦于1981年。在“創(chuàng)刊詞”中,《民族文學》確定的作品收錄范圍為少數(shù)民族作家、作者創(chuàng)作的文學作品和各少數(shù)民族民間文學作品[12]5。但仔細爬梳每一期《民族文學》雜志,會發(fā)現(xiàn)該雜志除了刊載少數(shù)民族作家、作者創(chuàng)作的文學作品外,還會刊登漢族作家、作者創(chuàng)作的作品。如,《民族文學》1981年第2期刊登有漢族作者頌彥的散文《哈薩克風情》、1984年第4期上刊登有漢族作者秦仁的散文《苗家的婚禮》。到了1985年,《民族文學》還專門開辟了“漢族作家寫邊疆”欄目。該欄目編者特別指出:“解放后,有多少漢族作家工作和戰(zhàn)斗在邊疆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渲性S多同志至今仍然生活在那里,他們把自己的青春和才華貢獻給了邊疆,用他們的彩筆生動地描繪了邊疆少數(shù)民族的生活;這些作品不但已成為各族人民共同的精神財富,而且也使少數(shù)民族文學作者從中得到了啟發(fā)和教益。”[13]531985年第1期《民族文學》上刊登有漢族作家彭荊鳳創(chuàng)作的反映傣族生活的小說《黃袈裟》和漢族作家馮苓植創(chuàng)作的反映蒙古族生活的小說《七月雨》。
《民族文學》除了刊登生活在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的漢族作家、作者的文學作品外,還刊登有漢族作家、作者去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采風、旅游所記載的游記、描寫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風貌、抒發(fā)對少數(shù)民族情感等的文學作品。2004年第5期《民族文學》登載了浙江作家、詩人黃亞洲創(chuàng)作的詩歌《云南印象》,同年第11期上刊載了湖南作者劉路平創(chuàng)作的散文《喀納斯湖》。《民族文學》在2007年第9期開辟專欄“獨特人文·天堂草原陳巴爾虎特輯”,在該專欄下收錄了作家們在內蒙古陳巴爾虎旗采風所創(chuàng)作的散文、詩歌、小說等11篇作品,其中漢族作家創(chuàng)作的作品占7篇。漢族作家、作者創(chuàng)作的反映少數(shù)民族風貌、生產生活、抒發(fā)民族情感的文學作品,也納入了《民族文學》的刊錄范圍。據(jù)筆者統(tǒng)計,從1981年至2019年,《民族文學》共刊登有228位漢族作家、作者創(chuàng)作的261篇(首)小說、散文、詩歌、報告文學(紀實文學)?!睹褡逦膶W》載文呈現(xiàn)了多民族文學的存在。
在中華文化大家庭里,本民族身份的作家書寫他民族的文化事項,本身就彰顯了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自覺。以長篇小說創(chuàng)作為例,漢族作家紅柯以新疆生活為背景創(chuàng)作了愛情小說《烏爾禾》;范穩(wěn)以藏區(qū)為背景創(chuàng)作了長篇小說三部曲《水乳大地》《悲憫大地》《大地雅歌》;冉平以成吉思汗和蒙古族歷史史料為背景創(chuàng)作了《蒙古往事》;遲子建以鄂溫克族生活為背景創(chuàng)作了《額爾古納河右岸》等?!额~爾古納河右岸》還榮獲第七屆“茅盾文學獎”。評委在授獎辭中這樣評價遲子建:“遲子建懷著素有的真摯澄澈的心,進入鄂溫克族人的生活世界,以溫情的抒情方式詩意地講述了一個少數(shù)民族的頑強堅守和文化變遷?!盵14]多民族作家形成了“誰也離不開誰”的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隸屬于中國作家協(xié)會的“魯迅文學院”從2004年起每年舉辦“少數(shù)民族作家班”或“少數(shù)民族文學創(chuàng)作培訓班”,學員為少數(shù)民族作家和來自民族地區(qū)的漢族作家,如來自延邊的漢族作家陳雪鴻受邀參加了2004年的“少數(shù)民族中青年作家班”。魯迅文學院的非少數(shù)民族作家研討班,也都有邀請少數(shù)民族作家參加學習,如2002年9月至2003年1月舉辦的第一屆高級研討班就有關仁山(滿族)、潘靈(布依族)、巴音博羅(滿族)、冉冉(土家族)等作家應邀參加學習。2019年9月,魯迅文學院舉辦的第三十七屆中青年作家高級研討班,則是由來自56個民族的56位作家組成,為期4個月。2016年起,魯迅文學院對參加“少數(shù)民族文學創(chuàng)作培訓班”的作家所創(chuàng)作的優(yōu)秀作品進行資助,以“中國多民族文學叢書”的形式由作家出版社出版。收入“中國多民族文學叢書”中的作品有詩歌、散文、小說、報告文學、文學評論等多種體裁,呈現(xiàn)了多民族文學發(fā)展的多樣化景觀,迄今已經出版了六輯共82部多民族文學作品。魯迅文學院舉辦的這些研討班、培訓班對培養(yǎng)少數(shù)民族作家,繁榮發(fā)展當代多民族文學事業(yè),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除了“多民族文學”創(chuàng)作實踐外,專家、學者們在20世紀90年代中期、尤其是21世紀初也開始了“多民族文學”的理論探索。1995年,《中國多民族文學史論》出版,作者為中國社會科學院少數(shù)民族文學研究所鄧敏文教授,這是我國第一部以“多民族文學”命名的文學論著。全書分“總論”“內容論”“體例論”“關系論”“專題論”“著者論”“別論”等七編。在書中,作者寫道:“中國自古以來就是一個多民族國家。中國各族人民共同創(chuàng)造了豐富多彩的中國文學?!盵15]1尤其難能可貴的是,鄧敏文在書中提出“化合文學”的概念,用來論證“中國文學是由多民族文學組合而成的化合整體”[21]86。2000年,陳思和、劉志榮把漢族民間文學和非漢族民間文學納入“多民族文學”的范疇加以討論,一方面指出20世紀50、60年代收集、整理、改編多民族民間文學時受時代“共名”因素制約的歷史局限性,另一方面探討了多民族民間文學所蘊含的民間精神為當時知識分子文學創(chuàng)作所提供的文學滋養(yǎng)[16]37-44?!岸嗝褡逦膶W”概念的提出,把對文學事項的認知由民族視野轉向了國家視野。
同期,中國社會科學院少數(shù)民族文學研究所的關紀新教授也開始認真思考各民族文學的關系。在《論各民族文學在互動狀態(tài)下的多元發(fā)展》一文中,關紀新指出各民族文學的發(fā)展不是孤立的,而是在相互影響狀態(tài)下的多元發(fā)展。“文學在每兩個民族(即便二者在人數(shù)上和文化能量上有多么大的落差)之間溝通交往,總會構成一種雙向交流的態(tài)勢、雙向互動的態(tài)勢?!盵17]123為推動對中國“多民族文學”關系的深入認識,關紀新以《民族文學研究》為平臺,組織專家學者發(fā)起“中國多民族文學論壇”。2004年,首屆“中國多民族文學論壇”在四川大學召開,與會者圍繞“‘少數(shù)民族文學概念的再認識”“多民族文學會通中的民族作家身份”等議題展開研討?!岸嗝褡逦膶W”是對“少數(shù)民族文學”與“漢族文學”二元對立的超越?!啊嗝褡逦膶W的突出特征在于將包括漢民族在內的中國文學拓展為新的多元整體?!盵18]1從2004年至2015年,《民族文學研究》編輯部會同相關高校共舉辦了十二屆“中國多民族文學論壇”。論壇以“多民族文學的視野和目標”“多民族文學會通中的作家身份認同”“中華多民族文學史觀的理論建構”“多民族文學研究的理論與方法”“中國多民族文學關系”“中國文學整體格局下的多民族文學發(fā)展”“多民族文學教育”“多民族文學比較”等議題展開研討,有力地推動了對“多民族文學”的概念范疇、“多民族文學”的學科定位與學科邊界的討論和闡釋。
關紀新還通過《民族文學研究》發(fā)出“創(chuàng)建并確立中華多民族文學史觀”的呼吁。從2007年第2期起,《民族文學研究》開設“中華多民族文學史觀”筆談欄目。多位專家、學者參與了建立和確定中華多民族文學史觀理論問題的探討。
對“多民族文學”的理論認識和探討,并不僅限于《民族文學研究》這一平臺。以專題形式組織“多民族文學”討論的,還有《百色學院學報》《徐州工程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和《中外文化與文論》。《百色學院學報》在2013年第1、2期設立“多民族國家文化與文學”專欄,邀請樂黛云、徐新建、陳躍紅、I. P. Winner等專家以對談、訪談或專題論文的形式在該專欄發(fā)表“多民族文學”的理論觀點。徐新建在《徐州工程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9年第2期和2020年第6期主持“多民族文學”的討論,這兩期共發(fā)表7篇“多民族文學”的專論文章。學術輯刊《中外文化與文論》從2013年至2020年,持續(xù)刊發(fā)有曹順慶、趙毅衡、徐新建、劉大先、羅慶春、陳躍紅、樂黛云、梁庭望、阿地里·居瑪吐爾地等22位專家學者以“多民族文學”為主題的訪談、專題論文等34篇。當然,還有以單篇形式發(fā)表在其他專業(yè)學術報刊上的“多民族文學”理論文章。如2011年,時任《民族文學》主編葉梅在《文藝報》上撰文《不斷崛起的中國多民族文學》,從“多民族青年作家群體”“多民族文學版圖”“少數(shù)民族母語創(chuàng)作和翻譯”三方面總結了21世紀前10年中國少數(shù)民族文學的發(fā)展成果,并指出,“在今后的中國文化發(fā)展中,需從全球視野和文化軟實力的高度、從保持文化多樣性的高度來認識多民族文學成果?!盵19]蔡曉嶺在《貴州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發(fā)表《中國當代多民族文學共同體發(fā)展格局素描》,從“作品風貌的豐富性”“文學價值的鮮活性與互補性”等16個方面論證了自新中國成立以來,在文化整合效應的作用下,“中國當代多民族文學共同體已經形成”[20]60。艾光輝在《新疆財經大學學報》上發(fā)表《新疆當代多民族文學研究的新向度》,在指出目前新疆多民族文學研究存在較薄弱、較欠缺環(huán)節(jié)的基礎上,建議從“多民族文學跨族際傳播歷程”“多民族文學跨族際傳播現(xiàn)狀”“多民族文學跨族際傳播方式”“多民族文學跨族際傳播效果”等多個向度來提升整體研究水平[21]63-70。
從“少數(shù)民族文學”到“多民族文學”,代表著時代的推進和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自覺?!啊嗝褡逦膶W作為一種命名和場域,已越來越重要地體現(xiàn)在我們當今的中國社會?!诿襟w、大學教材和公眾生活的領域中,也都在越來越多地使用‘多民族文學以及與此相關的‘多民族文化‘多民族社會和‘多民族歷史這樣的提法?!盵22]52大連民族大學于2008年設立“中國文學與多民族文學研究中心”。2012年,廣西民族大學設立“文學人類學與多民族文化研究中心”。該中心定位為“多民族文學”跨學科、跨地域研究平臺?!皬V西民族大學‘文學人類學與多民族文化研究中心的創(chuàng)立,得到了國內相關學生團體的支持與參與,無疑為中國多民族文學的跨學科和跨地域交流合作增添新的平臺,我們期待該中心推出具有民族與地域特色的厚重成果?!盵23]532011年中國比較文學學會所屬的二級機構“中國少數(shù)民族比較文學分會”更名為“中國多民族文學研究會”。2013年由四川大學牽頭、聯(lián)合國內多家高校和科研院所成立“中華多民族文化遺產與文化凝聚協(xié)同創(chuàng)新中心”,后更名為“中國多民族文化凝聚與國家認同協(xié)同創(chuàng)新中心”。名稱的變更,進一步凸顯了以凝聚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旨歸的意識。
冠以“多民族文學”的專著陸續(xù)出版。2007年,韋建國所著的《多元文化語境中的西北多民族文學》系統(tǒng)梳理了維吾爾族和哈薩克族當代文學、哈薩克族口頭文學和英雄傳說、西北少數(shù)民族作家的漢語寫作并對西北作家文學與外國作家文學進行了比較研究。2012年,李曉峰、劉大先合著的《中華多民族文學史觀及相關問題研究》系統(tǒng)地闡釋了中華多民族文學史觀的理論基礎、基本內涵和構成要素。4年后,李曉峰、劉大先又合著出版《多民族文學史觀與中國文學研究范式轉型》。該書在指出中國文學史研究缺失多民族文學史觀的基礎上,重點探討了多民族文學史觀與中國歷史哲學轉型的關系。2016年,馬明奎所著的《多民族文學意象的敘事性研究》以原型意象為邏輯起點,建構了中國少數(shù)民族文學的敘事性理論體系,并以此闡釋了多民族文學的題材、價值建構和存在建構。2018年,黃偉林所著的《廣西多民族文學的共同發(fā)展》以廣西壯族、仫佬族、毛南族、仡佬族、水族、漢族、瑤族、苗族、侗族、回族、京族、彝族作家作品為依托,梳理、展示了廣西多民族文學的文化符號、文學歷史進程和文學審美呈現(xiàn)。2019年,余紅艷所著的《天府鏡像與文學中國:當代四川多民族文學發(fā)展研究》系統(tǒng)探討了漢族作家文學的成都模式、彝族作家文學的涼山模式、藏族作家文學的甘孜模式、藏羌作家文學的阿壩模式以及四川多民族文學的發(fā)展特點。這些專著有一個共同特點,就是注重各民族文學之間的相互關系、互動影響和共同發(fā)展研究。
以“多民族文學”命名的多卷本叢書或系列叢書也陸續(xù)面世。2006年,夏冠洲、阿扎提·蘇里坦、艾光輝主編的四卷本《新疆當代多民族文學史》出版,對新中國成立以來新疆維吾爾族、漢族、哈薩克族、柯爾克孜族、塔吉克族、錫伯族、蒙古族、回族、滿族等九個民族的文學創(chuàng)作成就進行了系統(tǒng)、全面的梳理、整合和展示。夏冠洲、阿扎提·蘇里坦曾撰文專門談為什么這套書的關鍵詞定為“多民族文學”而非“各民族文學”:“一是從民族文化上看,體現(xiàn)了新疆當代文學的多樣性和豐富性,從文化傳統(tǒng)到語言載體都是多民族的;二是共同的時代背景和地域環(huán)境,使多民族文學之間互相吸收、借鑒、滲透,形成了一種相互交融的整合狀態(tài)。因此,研究當代多民族文學也不應是一個民族一個民族的孤立進行,在研究不同民族文學的特質、優(yōu)勢、成就的同時,應研究它們相互之間的聯(lián)系、滲透與影響,指出其在新疆以至全國多民族文學中的特殊地位和貢獻?!盵24]812018年,黃偉林、劉鐵群主編的《廣西多民族文學經典(1958—2018)》出版。該套多民族文學經典共七卷12冊,“為中國當代文學提供了一個多樣性、區(qū)域性和多民族性的文學樣本。”[25]802019年,黃偉林、劉鐵群主編的七卷18冊《百年廣西多民族文學大系(1919-2019)》出版。張俊顯如是評價該套“大系”的出版價值和意義:“多民族視角的凸顯,使得‘大系的經典化意圖獲得了更大的可能性和價值空間。在‘大系編選之前,主編黃偉林就在不少研究成果中使用了‘多民族文學概念,這一概念視角可以說是‘大系編選團隊理論自覺意義上的又一次踐行?!盵26]932017年至2020年,國家出版基金項目資助的10卷本“多元一體視域下的中國多民族文學研究叢書”陸續(xù)由暨南大學出版社出版。該套叢書涉及神話研究、史詩研究、民間文學研究、母語詩歌研究、說唱文學研究、多民族文學互動研究、文學創(chuàng)作與文學批評研究等多方面、多視角。這套叢書的總主編姚新勇在“總序”中談到:“叢書名為‘多元一體視域下的中國多民族文學研究,這并非政治正確的口號,而是本套叢書研究特點的自然呈現(xiàn),更是叢書作者之于中國多民族文學發(fā)展態(tài)勢的敏銳觀察與理論回應?!盵27]I2020年,譯林出版社出版由何平任主編的“文學共同體書系·中國當代多民族經典作家文庫”第一輯共9冊,收入蒙古族、藏族、彝族、維吾爾族、哈薩克族5個民族的9位作家如阿云嘎、扎西達娃、吉狄馬加等創(chuàng)作的小說、詩歌等經典作品。該套叢書由國家出版基金項目資助。主編何平以《走向“文學共同體”的多民族中國當代文學》為題為這套叢書書寫了序言,其中談到:“中國多民族文學是象征中華民族悠久歷史的文化標志,是國家值得驕傲的文化寶藏,與此同時,中國多民族文學在繼承與發(fā)展的進程中逐漸成為中國文學,乃至世界文學的重要組成部分,他們所具有的民族身份在文學層面展現(xiàn)出了對于相應民族傳統(tǒng)的認同與歸屬?!盵28]II從“多民族文學”系列叢書的命名到叢書主編所作序言的表述,都體現(xiàn)了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自覺。
隨著“多民族文學”理論討論的深入,“多民族文學”教育也自然引起專家、學者的高度重視。專家、學者們結合相關調研,從學科建設、課程建設、教材建設等方面探討“多民族文學”教育的意義和價值。曹順慶、羅安平通過對我國“985”工程高校、民族地區(qū)重點高校、民族類高等院?!爸袊贁?shù)民族語言文學”教學情況的調研,指出:“中華多民族文學教學應當首先在中國綜合性高校推進,隨即在各類普通高校逐漸普及開設,使全國莘莘學子共同沐浴多民族文化之光!”[29]17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劉躍進教授針對漢語文學史研究與教學中存在的問題、中國傳統(tǒng)文章學面臨的理論困境、綜合性大學中文系忽視各民族文學經典的實際,呼吁“中華多民族文學經典理應進入中文系課堂”[30]12。陳平原探討了“多民族文學”與民族團結和民族融合的互動關系,認為“有必要編譯一冊少數(shù)民族文學讀本,并在大學里開設相關的必修課或選修課?!偈?jié)h族學生更多地了解中國境內各少數(shù)民族的文化及文學(及其蘊含的歷史傳統(tǒng)、宗教意識、生活習俗等),養(yǎng)成開闊的視野、寬廣的心胸、多元的趣味,不僅有利于消除各民族間的隔閡、保持國家的長治久安,更可促成中國‘多民族文學的健康成長?!盵31]9李長中則探討了非民族院校開展“多民族文學”教學存在的問題和教學原則,并論證了在非民族院校開展“多民族文學”教學的重要意義:“當代大學生作為我國未來發(fā)展的中堅力量,通過多民族文學的學習和接受,培養(yǎng)、形成‘民族文學史觀及‘多元一體民族觀,對于了解我國多民族文學的現(xiàn)實價值,維護多民族國家統(tǒng)一,都有著極為重要的意義?!盵32]123在國內高校中,四川大學是“多民族文學”教育的較早踐行者。自2004年起,該校陸續(xù)在“中華文化”通選課、國家級精品課程“比較文學”和全校公選課“文化人類學”中融入“多民族文學”教育的內容。徐新建、梁昭總結了該校實施“多民族文學”教育所取得的經驗,并認為已初步取得如下成效:“給學生傳遞了‘多元共存‘尊重差異的理念,改變學生對單一書面文學樣態(tài)的認知,提醒大家對文學生活世界的關注,初步講授研究‘多文學的方法,引導學生進行多種研究和創(chuàng)作實踐。”[33]114通過“多民族文學”教育,讓各民族學子了解、熟悉、認可我國多民族文學的全貌、增強文化認同,對于民族團結具有重大意義。
從多民族文學實踐到多民族文學理論,踐行著多民族文學的交流、對話、相互滋養(yǎng),闡釋了多民族文學是各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園,說明中華民族共同體是文化共同體,這是新時代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自覺。
三、結語與展望
持續(xù)的對外開放、高速的經濟發(fā)展、不斷提升的綜合國力、源遠流長的燦爛文化,使得我國已經成為全世界最具吸引力的國家之一。越來越多的外國人選擇來我國旅游、學習和工作。這些外國人在我國親眼目睹中國人民安居樂業(yè)、熱情友善、社會安定有序、基礎設施便捷、國家長治久安,自然會對我國產生強烈的好感和認同。有些外國人在我國各地生活、游歷的過程中,會產生進一步了解我國各族人民日常生活和內心世界的想法,會用文字記載精彩紛呈的中華文化景觀、講述中國各民族的故事。如,在中國外文局工作的加拿大人Lisa Carducci(李莎)在工作之余走訪新疆、內蒙古、寧夏等地區(qū),采訪當?shù)仄胀ㄈ罕?,用法語創(chuàng)作了《這些新疆人》《這些內蒙古人》《這些寧夏人》,2008年由外文出版社出版。隨后,《這些內蒙古人》《這些寧夏人》的英語譯本以及《這些新疆人》的英語、俄語譯本也陸續(xù)由外文出版社出版。來華外國人用自己的語言講述中國故事,向世界展示一個發(fā)展中的、鮮活的中國,他們的文學創(chuàng)作也是我國“多民族文學”的有機組成部分,是我國“多民族文學”的新拓展。
同時,我國作家也在走出國門,融入世界。隨著我國改革開放的深入,中國作家走出國門進行學術交流、旅游觀光已經屢見不鮮。中國作家以在國外的經歷、生活、觀察、體驗為言說對象,展開跨域書寫,積極參與和世界的溝通、對話,以文學思考人類共同面對的問題?!岸嗝褡逦膶W”由國家視野進入國際視野,提供豐富世界文化多樣性的文本體驗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中國智慧。如習近平總書記所言,“世界各國人民應該秉持‘天下一家理念,張開懷抱,彼此理解,求同存異,共同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而努力?!盵34]因此,“多民族文學”創(chuàng)作在積極參與世界文明交流互鑒過程中,可淬煉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共同價值,由筑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向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邁進。
參考文獻:
[1]關紀新.20世紀中華各民族文學關系研究[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6.
[2]馬梅萍.從“少數(shù)民族文學”到“多民族文學”——民族文學“入史”困境的突圍[J].北方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6(5).
[3]毛星.中國少數(shù)民族文學(上)[M].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3.
[4]瑪拉沁夫.中國新文藝大系(1976-1982)少數(shù)民族文學集[M].北京:中國文聯(lián)出版公司,1985.
[5]龍長順.論中國當代少數(shù)民族文學的范圍——兼及當代少數(shù)民族文學史的教材編寫[J].吉首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84(2).
[6]吳重陽.中國現(xiàn)代少數(shù)民族文學概論[M].北京:中央民族學院出版社,1992.
[7]馬學良,梁庭望,張公瑾.中國少數(shù)民族文學史(上冊)[M].北京:中央民族學院出版社,1992.
[8]楊亮才,陶立璠,鄧敏文.中國少數(shù)民族文學[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
[9]李曉峰.中華多民族文學史觀的理論基礎及其內涵[J].民族文學研究,2008(4).
[10]中共中央宣傳部.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讀本(2016年版)[M].北京:學習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6.
[11]關紀新.創(chuàng)建并確立中華多民族文學史觀[J].民族文學研究,2007(2).
[12]創(chuàng)刊詞[J].民族文學,1981(1).
[13]編者按[J].民族文學,1985(1).
[14]評委牛玉秋宣讀遲子建《額爾古納河右岸》授獎辭[EB/OL].http://www.chinawriter.com.cn/2008/2008-11-03/36862.html,2019-05-09.
[15]鄧敏文.中國多民族文學史論[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1995.
[16]陳思和,劉志榮.多民族文學的民間精神[J].中國文學研究,2000(2).
[17]關紀新.論各民族文學在互動狀態(tài)下的多元發(fā)展[J].社會科學輯刊,1994(6).
[18]徐新建.“多民族文學”的范疇意義[J].徐州工程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9(2).
[19]葉梅.不斷崛起的中國多民族文學[N].文藝報,2011-05-04.
[20]蔡曉嶺.中國當代多民族文學共同體發(fā)展格局素描[J].貴州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4(3).
[21]艾光輝.新疆當代多民族文學研究的新向度[J].新疆財經大學學報,2020(4).
[22]徐新建.表述與被表述——多民族文學的視野與目標[J].民族文學研究,2011(2).
[23]馬衛(wèi)華.“文學人類學與多民族文化研究中心”在廣西民族大學成立[J].百色學院學報,2013(2).
[24]夏冠洲,阿扎提·蘇里坦.為了中國文學史的整體性[J].新疆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6(2).
[25]黃偉林.《廣西多民族文學經典(1958-2018)》編選感言[C].桂學研究(第五輯).南寧: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19.
[26]張俊顯.區(qū)域文學經典化的邏輯與路徑——論《百年廣西多民族文學大系(1919-2019)》的出版價值與意義[J].出版廣角,2020(15).
[27]姚新勇.總序[A]//王憲昭.中國多民族同源神話研究[M].廣州:暨南大學出版社,2020.
[28]何平.走向“文學共同體”的多民族中國當代文學[A]//吉狄馬加.遲到的挽歌[M].南京:譯林出版社,2020.
[29]曹順慶,羅安平.“多元一體”還是“華夏中心”——關于中國高校推進多民族文學教學的思考[J].貴州社會科學,2012(11).
[30]劉躍進.中華多民族文學經典理應進入中文系課堂[J].文學遺產,2015(4).
[31]陳平原.“多民族文學”的閱讀與闡釋[J].文藝爭鳴,2015(11).
[32]李長中.非民族院校多民族文學教學的若干問題初探[J].牡丹江大學學報,2013(6).
[33]徐新建,梁昭.多民族文學的高校教育——以四川大學團隊教學為個案的實證考察[C].中外文化與文論(第23輯).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2013.
[34]習近平.攜手建設更加美好的世界——在中國共產黨與世界政黨高層對話會上的主旨講話[N].人民日報,2017-12-02.
收稿日期:2021-04-30責任編輯:王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