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鳳渠
黔南州地勢西北高、東南低,處在云貴高原到廣西過渡的丘陵斜坡地帶,該地區(qū)是一個布依族、苗族、水族、漢族等多民族雜居地區(qū)。茂蘭喀斯特自然保護區(qū)的布依族自稱“布雅”、“布曼”、“布錦”等,而以自稱“布雅”的人數(shù)最多。民以食為天,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地域,受到生活環(huán)境及風俗的影響也不盡相同。古代交通閉塞,社會生產(chǎn)力低下的生活環(huán)境下,布依族形成了獨特的飲食文化。本文從飲食方面,討論日常生活中布依族人是如何表達其文化認同的。
茂蘭喀斯特自然保護區(qū)布依族的飲食比較簡單,但人們?nèi)匀粫娬{某些特色的食物,如節(jié)慶中的糯食、日常的酸食。
糍粑是布依族逢年過節(jié)中必有的食物,人們當作最重要的食物加以推崇,如在訂婚、接親時糍粑總會作為貴重的禮物贈與。打糍粑是將蒸熟的糯米放到粑槽中,用兩個大木棍用力擠壓敲打成為黏糊狀,再用手將其取出揉成圓狀放在干凈的紗布上,定型即成。糍粑可以烤熟吃,也可以煮熟吃。打糍粑是一個集體參與的熱鬧活動,在打的過程中也形成了文化認同。
用糯米與食材搭配所形成的節(jié)慶飲食,更是其茂蘭喀斯特自然保護區(qū)飲食文化認同中的一部分,人們認為這些食物更具茂蘭喀斯特自然保護區(qū)布依族特色,常見的如二月二的香藤粑粑、清明的黃色糯米飯和糌粑,以及端午節(jié)的灰色粽子等。
二月二前,婦女們上山取來香藤,洗凈后用力捶打獲得綠色汁水。將糯米放入其中浸泡染成淡綠色,然后打磨成糯米面裝入棉布袋子懸掛起來濾去水份。待濾到半干時捏成圓塊,用微火油煎而成香藤粑粑。這種食物有糯米的糯軟爽口,又融合了香藤的清甜,口感比一般的糯米粑更綿香。
清明節(jié)掃墓時有兩種食物是必須的,即黃色糯米飯和糌粑。黃色糯米飯是用稱為黃飯花的植物做成,將黃飯花煮到水呈黃色時取出花,再將糯米放入黃水中,充分浸泡后取出蒸熟,糯米飯呈黃色,有清香味。糌粑的做法相對復雜,先將花椒粒與糯米一并浸泡以取花椒的味道,然后將糯米打成米面,也可直接將糯米打成米面后再拌入花椒粉。在米面里混合拌上肥肉、瘦肉,加鹽拌均后蒸制。蒸熟后的糌粑呈糊狀,需盛入碗中食用。老人們說,在過去這是非常好的食物。通過掃墓,一代代把這兩種食物延續(xù)至今,人們已經(jīng)不知道為何要在清明節(jié)吃這兩種食物。但它們的味道是布依族的記憶承載,也是他們的文化認同。
每年的“四月八”日,茂蘭喀斯特自然保護區(qū)大部分的布依族人不讓耕牛做農(nóng)活,用楓樹葉染糯米做成黑色的糯米飯給耕牛吃,牛吃了之后,人才可以吃。老人們說“牛耕地辛苦了,要感謝它。所以這一天要讓牛休息,給牛吃糯米飯”。在淇江河的上游獨山縣和荔波縣交界的陽鳳一帶,四月八還要舉行“牛打架”活動。老人們說,在以前重視農(nóng)耕生產(chǎn)時,這一天“如果荔波的牛打贏了獨山的牛,那么那一年荔波的稻米就賣得貴。如果獨山的牛贏了,荔波的米就賣得便宜”。
端午節(jié)當?shù)厝俗钕矚g吃的粽子,是用一種稱為“哎熱郁”的草本植物和曬干的糯稻稈一起焚燒成灰,然后將灰加在糯米中,再加入肉、花椒和鹽等包成粽子。據(jù)說這種灰粽子吃了不會咽食,也成為了布依族飲食文化的一個特色。固定時間吃固定的食物,這些食物承載著布依族人的生活經(jīng)驗與文化認同,也成為了民族間的區(qū)隔。如老人們說,“祭祖的儀式其實漢族、布依族都差不多。但是,煮干飯供的是漢族,布依族是煮稀飯供的,這個就是區(qū)別了呢”。
西南很多少數(shù)民族都以酸類食物著稱,但淇江河的布依族人仍以吃酸作為他們的文化象征。臭酸是將葷腥的魚肉放入壇子里經(jīng)發(fā)酵而成的一種酸醬,聞起來奇臭無比,但吃起來卻很香。由于每次制作時都要加上上次臭酸酵母作為引子,所以村民們強調臭酸是一代代傳下來的。在荔波飯店,臭酸成為了布依族的招牌,也是布依族飲食文化的象征,用米湯酸發(fā)酵腌制成的酸蕨菜也是當?shù)靥赜小2家雷宓乃崛庖彩遣家雷迦说娘嬍诚笳?。將新鮮的豬肉( 多帶皮) 用火燒表皮后刮洗干凈切成薄片,將糯米或小米炒熟,然后與切好的肉片攪拌,加入花椒、食鹽等后均勻地放入壇中,密封存放于陰涼背光處,約15 天后即腌制完成。酸肉皮脆、肉鮮而略有酸味,可以直接食用,也可與其他調料搭配食用。
一些憶苦思甜的飲食,也是布依族人的歷史記憶,表達了他們的文化認同。當?shù)氐牟家雷謇习傩諘凸P者說到過去食物的一些故事:“我們布依族的酸,還有一種牛骨酸,那時候家里面窮,沒有肉吃,老人就拿連著骨頭和肉的牛骨煮湯,發(fā)酵,放在壇子里面,弄成酸水,還喜歡將煮熟的一些豬頭肉、豬蹄、牛筋、牛皮等,放入牛骨酸壇中去浸泡,一回拿一點出來,打點牙祭,這個也是好吃的,特別開胃,我們小時候老人經(jīng)常做的,我們家也還做,現(xiàn)在也有,不過做的人少了,只有真正懂得過日子的人可能才知道這種酸湯了。我們布依族以前日子苦著的呢。”
與其他的西南民族不同,布依族人以酸為文化認同不僅建立在味道上,更多的是建立在隱含于食物中的文化記憶和闡釋。這種文化認同在日常生活中傳承,同時還在不斷地加深這種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