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廣州泮塘五約為例"/>
陸熹 (德)??ㄌ亍ぬm格
隨著城鎮(zhèn)老舊社區(qū)改造工作的全面推進,僅2020年,中國便有約3.9萬個老舊社區(qū)開展了改造,惠及約700萬名居民。由于經濟、社會、政治和文化因素的差異,社區(qū)更新過程中往往伴隨著矛盾與沖突,引入利益相關方參與決策機制是有效實現社區(qū)更新的重要舉措。有效的利益相關方互動,既有助于保障不同群體的權益和訴求,也有利于保障行政決策的公正性和合法性。然而,由于不同利益群體之間的利益需求、影響力和參與狀況存在差異,僅僅鼓勵不同群體的“參與”并不足以達成社區(qū)共識。在規(guī)劃和管理過程中,如果對利益相關方的特征與互動關系缺乏了解,往往會導致績效不佳或成本超支等不良后果[1],因此全面了解相關方的特征及互動關系,是實施參與式規(guī)劃和決策的先決條件[2]。
中國已有部分研究對社區(qū)參與式更新的利益相關方互動進行了分析探索。例如,劉悅來等[3]闡述了在上海高密度社區(qū)花園項目中政府、企業(yè)、社會組織和民眾等利益相關方的責任、權利及利益。言語等[4]以上海塘橋社區(qū)參與式營造設計為例,從行動者網絡的角度探討了利益相關方的互動關系。李郇等[5]通過社區(qū)工作坊模式,引導不同利益相關方參與到深圳深井古村的更新進程中。然而,上述研究通常只對社區(qū)更新中利益相關方的參與互動進行定性描述,鮮有研究量化其互動關系或進一步探究人口學特征對其參與行為的影響。因此,筆者基于社會學的相關理論,采用混合研究方法,意在建立一種程序性范式,以期能更加系統(tǒng)地了解社區(qū)更新中利益相關方的特征與互動情況。
本研究試圖通過對3個主要問題的分析,進一步探索老舊小區(qū)有機更新的利益相關方參與機制:1)誰是利益相關方?2)他們在社區(qū)改造中具有怎樣的特征?3)利益相關方之間如何互動?
在社區(qū)更新中,利益相關方指可以影響社區(qū)更新過程及結果或者被其影響的人群,通常包括政府管理人員、設計專業(yè)人士、當地居民、開發(fā)商、新聞媒體和咨詢機構等[5-6]。利益相關方參與(stakeholder participation)這一定義最早可以追溯至古希臘城邦中“公民社會”(civil society)的概念[7],并在英國于1954年頒布的《城鄉(xiāng)規(guī)劃法》(Town and Country Planning Act 1954)中被合法化。在當時的城市規(guī)劃工作流程中,公眾往往被動地接收信息,Arnstein[8]對此進行批判并提出了“公民參與階梯”,把公眾參與程度分為3個層次,從低到高包括“無參與”“象征性的參與”和“公民權利”。此后,學術界對公眾參與城市規(guī)劃的理論研究方向逐漸轉變?yōu)楣膭钫c公眾共治或由公眾主導規(guī)劃決策,例如Goodman[9]在著作《規(guī)劃師的背后》(After the Planners)中提出,公民有權自己進行規(guī)劃方案制定和政策實施;Friedmann等[10]認為,應由規(guī)劃師充當決策制定的“守門人”(gatekeeper),運用“傾聽”和“設計”等方式在不同利益相關方之間進行“調停性的協商”(mediated negotiation);Healey[11]提出“協作式規(guī)劃理論”(collaborative planning),鼓勵規(guī)劃理論與實踐從自上而下的“理性主義范式”(rational comprehensive paradigm)轉向多邊合作的“協同溝通模式”(collaborative communication paradigm)。
利益和影響力是描述利益相關方的兩大特征。前者指對知識、經濟與政治等方面的關注,后者則是影響他人思想、行為和感受的過程[12]。利益包含經濟利益、社區(qū)利益、角色和職能,以及自我實現[13]等方面。具體來說,經濟利益與工作機會、收入及利潤有關[14];社區(qū)利益則體現在物質環(huán)境、文化認同和鄰里網絡等精神方面[15];角色和職能通常與政府官員和設計專業(yè)人士的管理角色相關[6];而自我實現是指個人的期望和抱負。鑒于在社區(qū)更新研究中較少有對利益相關方影響力的探討,本研究借鑒環(huán)境管理項目中的有關分類[16-17],將社區(qū)更新項目中利益相關方的影響力分為4個維度:1)知識,如經驗、技能和專業(yè)知識;2)資源,包括物質、人力和其他社會資源;3)社交技能,即在網絡中具有代表性、與他人建立工作關系,以及通過教育、文化和新聞影響價值觀的能力;4)社會地位,指在社會階層中所處位置及其帶來的權力聲望等附加因素。
在西方國家,建立伙伴關系(partnership)是社區(qū)更新中實現利益相關方參與的重要方式之一[18]。公共、私人和志愿部門等多個利益相關方的互動有助于社區(qū)在社會文化、經濟和環(huán)境方面得到提升。例如,英國實施了包括“區(qū)域策略性伙伴計劃”(Neighbourhood Regeneration Fund)[18]、“地方公共服務協議”(Local Public Service Agreements)[19],以 及“社區(qū)優(yōu)先合作伙伴計劃”(Community First Partnerships)[20]在內的多種倡議。在中國,由政府主導且自上而下式的工作機制依然是推動規(guī)劃決策的主要方式,公眾參與往往處于整個規(guī)劃制定程序的末期,不利于民眾意見的表達。而西方語境下建立的伙伴關系主要取決于互惠化的制度和社區(qū)的自力更生,基于文化、社會和政治背景的差異,伙伴關系模式并不完全適用于中國[5],因此有必要結合中國制度背景和當地風俗文化,因地制宜地探索社區(qū)更新中利益相關方參與的長效機制。
泮塘五約位于廣州荔灣湖畔泮塘村內,占地面積約3.1 hm2(圖1-1),它是廣州市區(qū)范圍內較少仍保持著清代街道格局和多宗族共生的傳統(tǒng)村落[21](圖1-2)。泮塘五約目前未成立村委會,公共事務由村內的李氏和黃氏宗族代表共同商討決策。在早年城市改造的背景下,村內建筑風貌和基礎設施較為陳舊,歷史聚落已逐漸演變?yōu)樯藤Q批發(fā)倉儲的低價值區(qū)域,村內僅留存100余戶原住民,許多當地人已搬離,但遷出與留守居民之間依舊保持著密切的聯系,并通過舞獅、龍舟、武術等傳統(tǒng)活動保持著宗族凝聚力。2016年,廣州市政府頒布《城市更新辦法》,在市區(qū)兩級財政專項資金支持下,泮塘五約被列入廣州首批微改造項目,著力以保留歷史肌理為核心目標,修繕傳統(tǒng)建筑、完善配套基礎設施,并循序漸進地開展村落活化更新工作。這也是廣州第一個以“自下而上”方式引入公眾參與、征求居民意見之后開展設計的微改造項目,被列入住房和城鄉(xiāng)建設部全國老舊小區(qū)改造試點項目。
1 場地概況Site situation1-1 場地鳥瞰圖Bird's eye view of the site1-2麻石鋪地和巷道格局Granite paving and laneway pattern2 參與式規(guī)劃活動Participatory planning activities2-1沙盤模型征集民意A model exhibition eliciting stakeholders' opinions on future planning2-2泮塘五約風俗文化展覽A photo exhibition showing the customs and culture of Pun Tong Wuyue
微改造項目分為2個階段。第一階段(2016—2018年):重點關注村內已征收房屋的改建和私房的修繕。由荔灣區(qū)住建局牽頭,廣州市城市更新規(guī)劃研究院和廣州象城建筑設計咨詢有限公司對建筑及巷道空間進行修繕改造,改造后的公有房屋由荔灣區(qū)文商旅中心活化運營,目前已有多家文化產業(yè)入駐。第二階段(2018—2020年):聚焦于社區(qū)公共空間改善、口袋花園和基礎設施建設。在社區(qū)規(guī)劃師、政府部門、新聞媒體和相關專業(yè)人士的協同合作下,開展了座談會、論證會、社區(qū)展覽、共同締造委員會、模型搭建和設計競賽等一系列的參與式規(guī)劃活動,相關活動有效提升了利益相關方對當地歷史文化的認知,并實現了各方之間的積極互動(圖2)。
2-3 成立共同締造委員會Establishment of a mutual collaboration committee2-4 宗族長者在專家會闡明方案A clan representative explaining his idea during the expert meeting2-5 1∶1 搭建實體模型探討門樓方案1∶1 scale experimental construction of a proposed gate plan2-6 市民給設計競賽投票Public voting in a design competition
基于Reed等[13]和Yang等[22]的相關研究綜述,并結合場地情況和資源可達性,筆者建立了3個步驟的研究框架來對利益相關方進行分析:1)識別利益相關方;2)將利益相關方歸類;3)分析利益相關方的互動(圖3)。首先,結合專家意見、觀察、訪談、文本分析等方法對相關方進行識別[23]。其次,基于“影響力–利益”矩陣,在已納入“影響力水平”與“利益相關度”兩項指標的基礎上,加入“參與程度”作為衡量指標[8],更為系統(tǒng)全面地分析利益相關方特征。最后,由于項目涉及大量相關方,常規(guī)的研究方法如社會網絡分析法[23],重視個體之間的互動關系,將耗費研究人員和受訪者大量的時間精力,進而影響問卷真實性和完成度。因此,研究基于“行動者–關系”網絡的方式[24],以利益相關方類別為依據,更靈活地收集相關群體之間的互動情況。由于上述方式只反映利益相關方參與的總體情況,本研究采用統(tǒng)計分析來進一步評估利益相關方的社會人口學特征和其類別對參與程度的影響。
3 研究框架Methodological framework
2.2.1 識別利益相關方
本研究選取泮塘五約的地理界限作為利益相關方的社會網絡邊界。2018—2020年間,研究人員通過參與研討會、專家會議、日常觀察、半結構化訪談等方式確定潛在的利益相關方,并通過咨詢項目負責人核實名單,完成人員的補充更替。在充分了解項目后,根據不同利益相關方所處場所選擇在線或實地方式進行對接。對于村內生活、工作的群體,按門牌號逐戶走訪,并確保每戶至少有別進行標注,在對應象限中展示相應的影響力和利益等級,并用顏色區(qū)分其參與程度[25]。再次,通過SPSS 25.0軟件中的非參數檢驗方法,如曼–惠特尼秩和檢驗(Mann-Whitney test)和克魯斯卡爾–沃利斯檢驗(Kruskal-Wallis test),分析不同利益相關方特征(性別、年齡、教育程度和參與程度)對其影響力水平、利益相關度和參與程度等因素的影響[26],并通過NVivo 12.0軟件對訪談文本數據進行轉錄和分析,輔助解釋定量數據。
2.2.3 利益相關方互動
為進一步了解利益相關方之間的互動關系,參與問卷調研的對象需要回應以下問題:1)在社區(qū)更新中溝通過的群體;2)與這些群體的關系為合作、中立或沖突;3)希望進行更多溝通的群體。統(tǒng)計結果以“行動者–關系”網絡的形式描述相互關系[26]。由于利益相關方的人口數量不同,該選項在相應群體中所占比例被用來表示與他人的互動強度。此外,運用半結構化訪談了解其選項動因,訪談內容為:1)您經常與該群體交流哪些內容?2)是什么導致了您與該群體的沖突?一名代表被邀請參與調查。其他利益相關方則通過“滾雪球法”,即由受訪者繼續(xù)引薦其他利益相關方,并通過微信發(fā)送調研問卷。
2.2.2 利益相關者特征
受訪者被要求:1)提供人口統(tǒng)計學信息,包括年齡、性別、教育程度和所屬利益相關方類別;2)明確受訪者個人對改造項目的利益類別(“經濟利益”“社區(qū)利益”“角色和職能”和“自我實現”)和對項目的影響力(“知識”“資源”“社交技能”和“社會地位”);3)評估其利益相關度和影響力水平,依據從“無或最小”到“非常高”的五級量表(分值1~5);4)描述對項目的參與程度,包括不參與、被告知、協商、合作、共同決策到賦權[8]。此外,研究通過線下的半結構化訪談了解受訪者選擇特定選項的原因,例如:您為何與該項目具有較高或較低的利益相關度?您為何對項目具有較高或較低的影響力水平?您曾通過哪些途徑來參與該項目?
數據分析首先對每個利益相關方所表述的利益和影響力來源類別予以統(tǒng)計[13]。其次,在“影響力–利益”矩陣中按照受訪者的類3)您為何希望與該特定群體開展互動?并對訪談數據使用NVivo 12.0軟件進行文本分析。
本研究共識別了五大類14小類的利益相關方,五大類包括:1)在地利益相關方;2)規(guī)劃設計專業(yè)人士;3)地方、區(qū)級和市級的政府管理人員;4)新聞媒體;5)施工方。共計145名利益相關方人員參與了調研,約占利益相關方總人口的25~30%,符合統(tǒng)計學的常規(guī)樣本抽樣[6]。其中男性82人,女性63人;年 齡 在18~30歲 者31人,31~45歲 者38人,46~60歲者45人,61~75歲者25人,76歲及以上者6人;受教育程度方面,初中及以下學歷者53人,高中學歷者34人,本科學歷者51人,碩士及以上學歷者7人。由于客觀條件限制,本研究未能接觸到市級政府管理人員和專家顧問,他們的相關特征可由其他利益相關方的描述加以推斷,并期望未來可獲取相關數據予以補充(表1)。
表1 利益相關方分類及定義Tab. 1 Classification and definition of stakeholder groups
在“影響力–利益”矩陣中,Ackermann[25]根據利益相關方所處的不同象限確定其參與項目的優(yōu)先級(圖4):“關鍵參與者”(key player)具有較高利益和影響力,應密切參與;“主體”(subject)雖然具有一定的利益訴求,但具有較低影響力,需要將其引入參與過程,并進行信息告知;“背景設定者”(context setters)具有較少的利益,但對項目具有高影響力,會對改造提出關鍵建議,是改造過程中重要的被咨詢方;“人群”(crowd)對項目的利益和影響力有限,應予以最少的關注。
4 利益相關方的影響力、利益及參與程度Influence, interest and participation level of stakeholders
本研究中,所有政府管理人員均處于“關鍵參與者”象限。他們對改造起著行政管理職責。新聞媒體處在“關鍵參與者”和“主體”象限,由于其具有較高的公信力和社會地位,有助于向上反饋民意并推進決策和促進傳播。規(guī)劃設計專業(yè)人士直接引導場地設計,但相比公職人員更缺乏話語權,因此也被評估處于“關鍵參與者”或“主體”象限。對于上述3類人員來說,工作職能、社區(qū)利益、自我價值是他們的核心訴求。對于施工方而言,其承擔項目的建設并具有較大影響力,核心訴求為經濟利益(表2)。
表2 利益相關方的影響力及其利益類別Tab. 2 Influence and interest of stakeholder groups
在地利益相關方類別中,當地(原)居民如幾位宗族長者和一些積極參與規(guī)劃活動的居民處于“關鍵參與者”象限,社區(qū)文化傳承和物質環(huán)境建設是他們的共同關注點,他們也為項目發(fā)展提供歷史文化背景知識和積極地反饋現狀問題,其余居民則分散在另外3個象限。大多數租戶和其他市民處在“人群”象限,作為村落的外來者,他們對項目關注不多。在微改造項目的尾聲,不同文化產業(yè)的商戶陸續(xù)入駐,并一致認為場地的物質環(huán)境對其經營非常重要,這些產業(yè)的入駐也有助于提升古村的文化氛圍。
SPSS分析表明,利益相關方所處的象限對其參與程度有顯著影響(P<0.01)?!瓣P鍵參與者”和“背景設定者”通常與其他利益相關方一同協商、合作或共同決策,具有更高的參與程度。而“人群”和“主體”象限中的群體通常只處在“無參與”或“被告知”的程度。利益相關方的人口學特征諸如性別、年齡和教育程度對其影響力和利益水平高低具有顯著影響(P<0.05)。例如,男性(平均得分2.4分)對項目的平均影響力水平顯著高于女性(平均得分1.7分);31~45歲的人群具有最高的利益(平均得分3.2分)和影響力(平均得分2.4分)程度,61~75歲的群體其次,老年人(≥76歲)的影響力(平均得分1.0分)和利益(平均得分1.7分)程度最低;此外,擁有碩士及以上學歷的人群,其影響力和利益水平與具有初中或以下學歷的參與者相比,平均高出1.5分。
結合“行動者-關系”網絡及與利益相關方的訪談結果有助于了解不同利益相關方之間的互動情況。社區(qū)規(guī)劃師和設計師與大多數利益相關方群體就“征求民意并向有關部門溝通反饋”進行了密切交流(圖5)。當地(原)居民與本類別的利益相關方溝通最為密切,其中的宗族長者在“收集居民意見”和“與社區(qū)規(guī)劃師反饋”方面發(fā)揮著重要作用。新聞媒體與當地(原)居民、租戶、區(qū)級政府管理人員及專家顧問聯系較為密切,并有效“監(jiān)督與推動了行為決策” 。由于文化產業(yè)商戶入駐項目較晚,其主要與區(qū)級政府管理人員洽談承租與運營事宜。在各級政府部門中,區(qū)級城市更新和住建部門主要負責與各方的商榷與對接,由于泮塘五約沒有村委會來對接項目的進展,街道等地方機構主要起到輔助管理的作用。市級有關部門進行項目的最終審批,但由于社會地位的差距,只有兩類利益相關方(設計師和區(qū)級政府管理人員)與其有偶爾的聯系。
5 與其他利益相關方有交流的人數比例The proportion of stakeholders who had communication with others
各利益相關方之間的互動關系通常為合作或中立(圖6)。少數當地居民和租戶表示曾與施工隊,以及相關建設單位的區(qū)級政府管理人員有過爭執(zhí)。與受訪者LR-50、LR-63、TE-2和TE-24的訪談內容顯示,矛盾主要集中在公房修繕對私房的損壞,以及涉及公共開放空間排水、人行道和涼亭等基礎設施的質量問題。同時,個別當地(原)居民(例如LR-14、LR-27)也表達了新興文化產業(yè)對當地文化產生潛在影響的憂慮(圖7)。
6利益相關方互動關系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takeholder groups
7 社區(qū)更新后文化產業(yè)(左側的木制柵欄)與私房(右側的晾衣架)共存After renewal, coexistence of retailers (wooden fence on the left) and private housing (clothes hanging on the right)
圖8闡釋了利益相關方與其他群體進一步溝通的意愿。大多數在地利益相關方、設計專業(yè)人士和新聞媒體都希望能與政府部門,特別是與區(qū)級政府管理人員進行更多的交流。而地方和區(qū)級政府部門也同樣表達了與當地居民和社區(qū)規(guī)劃師溝通的意愿。此外,出于經濟利益和社會推廣的需求,文化產業(yè)商戶希望與當地(原)居民、市民游客以及新聞媒體有更多的接觸。由于大多數租戶和其他市民自視為項目的旁觀者,并沒有表露出與他人溝通的意愿。
8 利益相關方與其他群體溝通的意向The intention of stakeholders to communicate with other stakeholder groups
1)使用“參與式微改造方式”維護公共利益。有別于諸多以經濟利益為導向的社區(qū)更新項目中存在的嚴重沖突[27-28],本研究中各利益相關方都以社區(qū)利益為共同目標,且總體呈現出良性互動的關系。由與不同相關方的訪談內容可知,項目采用的參與式微改造方法,來自于公共資本的資助及弘揚當地文化的集體意愿,對項目的推動產生了積極的作用。然而,部分由施工質量引起的矛盾也彰顯了需要加強建設工程質量監(jiān)督機制的必要性。此外,由于利益相關方的互動關系是一個動態(tài)變化的過程,隨著村內各種文化產業(yè)運營日益完善,新的產業(yè)結構和旅客的涌入可能會對地區(qū)經濟、社會、文化、人口構成等方面產生影響,未來可對此進一步分析研究。
2)以“中間人”制度構建溝通橋梁。當前的城鄉(xiāng)規(guī)劃工作機制一定程度上制約了居民與政府管理人員的直接對話,案例中通過社區(qū)規(guī)劃師、設計師、新聞媒體以及當地宗族代表等充當“中間人”,有效促進了居民與政府管理人員的溝通,提升了對項目的理解認知。社區(qū)規(guī)劃師所體現的橋梁作用為在國內規(guī)劃中實行“社區(qū)規(guī)劃師制度”的倡議[29]提供了實踐論證。同時,在當地宗族文化影響下,當地(原)居民具有強烈的凝聚力,有利于宗族長者促成居民與社區(qū)規(guī)劃師等群體的溝通。而新聞媒體由于具有權威性與公信力,能夠有效開展對話并向有關部門傳遞信息[30]?!爸虚g人”制度為未來的參與式實踐提供了良好啟示,有助于相關項目尋找合適的突破口,促成不同利益相關方的有效溝通。
3)需進一步提升邊緣群體的參與度。由于社會地位等原因,項目中政府管理人員、新聞媒體和設計專業(yè)者往往比在地利益相關方有更高的平均參與程度,而宗族代表和部分居民由于積極參與各類活動,也具有較高的參與度。與此同時,女性、受教育程度較低者、年長者、租戶和其他市民在更新項目中仍然處于邊緣化的地位。根據訪談內容可知,這種現象源于在當地宗族文化中由男性主持公共事務的傳統(tǒng)、部分群體對個人認知水平的不自信、時間精力有限且缺乏參與興趣。對此,建議通過多種文化和社會活動的舉辦,提升邊緣化群體的包容度,在意識形態(tài)和興趣層面方面提升認知,并調整參與式活動的時間及形式來適應不同的人群需求[31]。
本研究為系統(tǒng)地了解社區(qū)更新中利益相關方的特征與互動情況建立了一個程序性框架?!坝绊懥ΘC利益”矩陣、“行動者–關系”網絡及相關統(tǒng)計學理論結合的方法,有效助力于識別利益相關方優(yōu)先級、評估社會網絡互動情況,在社區(qū)更新改造過程中,可以基于上述結果進一步改善利益相關方互動關系。泮塘五約是一座具有悠久歷史文化、高度社區(qū)凝聚力和強烈地方依戀的傳統(tǒng)村落。作為全國老舊小區(qū)改造的試點項目,五約微改造的優(yōu)勢與局限性,對于合理建立老舊小區(qū)有機更新的長效機制,形成在全國范圍內可復制、可推廣的模式具有重要意義。
致謝(Acknowledgments):
感謝項目中社區(qū)規(guī)劃師黃潤琳、芮光曄,新快報記者何姍,宗族代表權叔、輝叔等不同利益相關方為本研究提供了詳細的背景介紹,本研究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他人無關。此外,謝菲爾德大學風景園林系教授安娜·喬根森(Anna Jorgenson)對本研究的研究框架和行文思路給予了寶貴意見與指導,華南師范大學的黃燕如同學協助筆者進行現場調研,在此一并致謝!
圖表來源(Sources of Figures and Tables):
圖1-1、2-1、2-3、2-5由廣州市象城建筑設計咨詢有限公司提供;圖2-6由黃燕如拍攝;其余圖表均由作者繪制或拍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