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心是孤獨的獵手》是卡森·麥卡勒斯的處女作,也是其作品中最具代表性的一部。目前,對該小說的研究集中在作品主題、人物形象、精神信仰等方面,且以定性研究為主,對其的分析缺乏客觀數(shù)據(jù)支撐。本研究運用語料庫檢索軟件AntConc中的生成詞表、關鍵詞表、語境共現(xiàn)、情節(jié)檢索等功能,綜合定量和定性的研究方法,從語言特征、詞頻信息、故事情節(jié)及主題和人物刻畫等方面對小說進行了檢索分析,旨在為該作品的文學分析提供客觀依據(jù),以獲取對該作品更全面的認識。
關鍵詞:語料庫;《心是孤獨的獵手》;詞頻;關鍵詞
中圖分類號:I106.4 ? ?文獻標識碼:A ? ?文章編號:1673-7164(2021)33-0036-04
卡森·麥卡勒斯是20世紀美國南方女作家中的一位代表性人物,受南方背景的深刻影響,作品多以“精神隔絕”為主題[1],慣于刻畫怪誕現(xiàn)象和邊緣人物的精神世界,在美國文學中獨樹一幟?!缎氖枪陋毜墨C手》(以下簡稱《心》)是麥卡勒斯23歲時發(fā)表的第一部長篇小說,一經(jīng)問世便轟動美國文學界。目前對該作品的研究大多關注小說的主題、人物形象和精神信仰等方面,如朱振武對小說反映的信仰危機做了深刻探討[2],林斌從基督形象塑造和宗教反諷特征對小說的“精神隔絕”主題進行了剖析[1]。還有不少研究者從“創(chuàng)傷視角”[3]“凝視理論的‘他者’形象”[4]甚至“交往行為理論”[5]窺探小說中的“孤獨”主題和角色塑造,其中以定性分析為主,鮮有從實證角度對該作品進行分析。本文將通過語料庫技術,從詞頻、關鍵詞、句式等層面用具體數(shù)據(jù)為該小說的主題和人物形象分析提供客觀依據(jù),以進一步探索語料庫在文學作品分析中的價值。
一、研究設計
(一)數(shù)據(jù)采集
本研究的觀察語料庫為小說《心是孤獨的獵手》的電子文本,從網(wǎng)絡下載并整理成txt格式。參照語料庫選自北京外國語大學開發(fā)的Crown-CLOB語料庫,該語料庫分為Crown和CLOB兩個子庫,各有約100萬運行詞匯,旨在提供具有代表性的當代美國英語和英國英語樣本集。為便于對該小說進行主題分析,參照語料庫主要選取了Crown語料庫中的小說部分。
(二)研究工具
本研究以AntConc3.5.9為檢索工具,主要利用了該軟件中的生成詞表、主題詞表、情節(jié)檢索和語境共現(xiàn)功能,對小說的文體特征、故事情節(jié)和主題以及人物形象進行客觀地分析與解讀。
二、檢索結果及分析
(一)小說基本文體特征
利用AntConc 3.5.9的生成詞表功能,可以得到小說的形符數(shù)、類符數(shù)、類符形符比、詞匯密度等相關信息,這些信息反映了該小說的基本文體特征。其中,“類符/形符比是衡量文本中詞匯密度(lexical density)的常用方法?!盵6]9類符/形符比可以體現(xiàn)出文本的詞匯變化和豐富程度,比值越大,則用詞愈豐富,多樣性更強;反之亦然。但是,由于文本中功能詞大量存在,且多次重復,導致反映的詞匯密度不夠合理,因此實際應用時往往用標準化類符/形符比來計算詞匯密度。“將若干個1000詞文本的類符/形符比取均值即可獲得標準化類/形符比。”[7]89由于AntConc軟件不能直觀反映標準化類符/形符比,因此該數(shù)據(jù)需要借助WordSmith4.0軟件來查看。統(tǒng)計結果見表1。通過與參照語料庫對比可以看出該小說的標準化類符/形符比低于Crown語料庫的比值,從而反映出麥卡勒斯的用詞變化幅度不大,小說整體難度不高,語言較為樸實。從句式方面看,小說《心》的平均句長為11詞,參照語料庫的平均句長為13詞,進一步說明該小說語言難度不大,簡練通俗,易于理解。
(二)詞頻分析
詞表檢索功能還可以提供文本的詞頻信息。圖1是小說中出現(xiàn)頻率最高的50個詞,實詞包括“he”“his”“she”“her”“you”“him”“they”“them”等,多種人稱代詞的使用可以看出小說中涉及的人物較多,有個體亦有群體。最為突出的是排在第3位的“he”和第48位的“Singer”?!癶e”可以代表很多男性身份的人物,但是“Singer”作為排名最靠前的專有名詞,則比較明顯地反映出他是小說的主要角色,也是整部小說的核心人物,大家傾訴孤獨之情的主要對象。第三人稱“he”出現(xiàn)的頻率(3186次)最高,遠高于第一人稱“I”(1303次),且從語境共現(xiàn)功能可以看到第一人稱“I”基本出現(xiàn)在會話中,由此表明小說的敘事視角為第三人稱,敘述者以旁觀者身份對事件進行觀察,并能透視人物的內心活動,屬一種全知視角的敘述模式。
從動詞來看,排名靠前的動詞有“was”“had”“were”“would”“said”等,反映出小說整體以過去時態(tài)為主,是對過去事件的敘述和描繪。排名最靠前的實義動詞為“said”(561次),再結合人稱代詞“you”(978次)可以看出整部小說會話形式較多,雖然人們之間有交流,但又和孤獨這個主題相悖,作者正是想通過這種矛盾向讀者展現(xiàn)溝通的無效性,突出小說主題:人類普遍感受到的“精神隔絕”和終極孤獨。
(三)小說主題和情節(jié)分析
“在語料庫分析中,在單篇或多篇文本中具有超高復現(xiàn)頻率的詞稱作主題詞?!盵6]85“主題詞或高頻詞通常反映一部作品所討論的話題或問題的焦點?!盵8]148因此,通過分析文學作品的主題詞、關鍵詞或高頻詞等,文學作品的主題及內涵可以得到更有力的揭示。利用AntConc的主題詞表生成功能,對比觀察語料庫和參照語料庫中顯著高頻的詞語,可以篩選到小說中的關鍵詞。從排名前15位的關鍵詞(圖2)來看,“Singer”一詞位列第一(關鍵值737.48),再結合情節(jié)檢索功能可以看到(下頁圖3),辛格這個人物貫穿始終,驗證了其小說主人公的身份。排名靠前的大部分為人名,包括“Mick”“Portia”“Copeland”“Biff”“Antonapoulos”“Jake”等,小說情節(jié)也確實圍繞著這些人物展開。尤其是米克、考普蘭德、比夫和杰克四人,幾乎都把辛格視為完美的人,經(jīng)常光顧他的房間,向他傾訴不被人理解的想法和無法排遣的寂寞,認為辛格可以理解他們的心。然而諷刺的是,辛格是個聾啞人(“mute”排名第17位,關鍵值為180.32),他禮貌而優(yōu)雅,耐心傾聽他們的心聲,只把他們的傾訴當作排遣孤獨的方式,卻并不真正理解他們。辛格也有自己的孤獨,他在伙伴安東尼帕羅斯那里找到了安全感?;锇榈碾x世讓辛格失去了精神支柱,導致了他最后用自殺來解脫孤獨。辛格的離開又讓四個主要人物再次陷入精神危機,感到無盡的孤獨和迷惘。
其他排名靠前的關鍵詞也反映出了小說《心》想要表達的主題和內涵。如排在第22位的“room”(關鍵值145.38),第28位的“negro”(關鍵值97.61)和第31位的“marx”(關鍵值92.66)等揭示出該小說在描述孤獨這個大主題之下還涉及了種族歧視、馬克思主義思想等其他話題,體現(xiàn)出作者對社會現(xiàn)實——南方人的信仰危機——的深切關注。南北戰(zhàn)爭給美國南方社會帶來了多重沖擊,再加上20世紀30年代的經(jīng)濟蕭條,讓很多南方人生活更加貧苦,普遍感到精神空虛,信仰缺失,想要通過宗教得到救贖找到歸宿卻迷失在尋找上帝的途中,更添孤獨。因此,麥卡勒斯筆下的人物在內心里都感到“孤獨是深入、徹骨的,每個人都在努力尋找歸屬、尋求認同”,然而“真正的溝通難以實現(xiàn),徹底的歸屬遙不可及,孤獨無處可訴?!盵9]108
(四)人物刻畫
小說《心》的主要人物包括聾啞人辛格、少女米克、咖啡店老板比夫、黑人醫(yī)生考普蘭德以及白人工運分子杰克。麥卡勒斯用她樸實的筆觸塑造出個性鮮明卻又普遍感受到孤獨的社會邊緣人,將孤獨的深意刻畫得淋漓盡致。作者對每個人物的描述體現(xiàn)在字里行間,通過關鍵詞可以一窺究竟。
主人公辛格溫柔善良,禮貌優(yōu)雅,被認為是“具女性氣質的男性形象”[10]131。他像女人一樣注重自己的衣著打扮,給人以干凈體面的印象。雖然又聾又啞,但是態(tài)度溫和,大家都喜歡找他傾訴,他也總是耐心接受、微笑面對。從“mister”(關鍵值182.01,排第16位)一詞經(jīng)常冠于其名字之前(“mister”在小說中共出現(xiàn)85詞,冠于“Singer”之前就高達58次之多)可以看出辛格的沉默和禮貌成為大家對他尊重并產(chǎn)生信賴的原因之一。而辛格的內心情感則相對隱晦,手(“hands”排在關鍵詞第45位)成為展示其內心世界的一個工具。與其他人相處時,辛格的手總是放在褲兜中(有13處描寫“hands in his pockets”),只有面對自己的精神寄托安東尼帕羅斯時,辛格才會迫不及待地想要“傾訴”。
看到伙伴要被送去精神病院時,
(1)...his hands never paused to rest...
(2)...his hands began desperately to talk for the last time...
相隔數(shù)月終于探望到老友時,
(3)The warm blood flowed back to his face and his hands quickened.
(4)The designs of his hands shaped faster and faster.
(5)Singer laughed and his hands shaped the words with wild speed.
如果說辛格是其他四人的“救贖者”,那么安東尼帕羅斯就是辛格的“上帝”,是他宣泄孤獨情感的港灣。作者通過辛格這個人物想要表達的是殘缺者對愛和安全感的渴求,然而安東尼帕羅斯終究不是永恒,他的離世讓辛格的精神無以寄托,導致最后的自我毀滅。辛格的離去又讓四個主要人物失去了情感的依托,從而讓孤獨這個主題變得格外醒目和發(fā)人深省。
作者對其他主要人物的刻畫也可以通過關鍵詞凸顯出來。如“doctor”(第8位,關鍵值380.33)和“negro”反映了小鎮(zhèn)黑人醫(yī)生考普蘭德對黑人種族的同情。他兢兢業(yè)業(yè)治病救人,也把拯救黑人同胞當作自己的使命,然而他的理想和觀點不為人所接受,甚至連家人都不理解,最后造成了和家人的疏離。假小子少女米克喜愛音樂(“music”排名25位,關鍵值108.59),對未來充滿幻想,但是現(xiàn)實卻無法讓她實現(xiàn)自己的夢并使她感覺到被排斥在主流圈子之外,所以“room”(第22位,關鍵值145.38)被她分成了“inside room和outside room”,她的真實訴求只有在“里屋”才能得到釋放。接受馬克思主義思想的工人杰克,對資本主義社會充滿憤恨,發(fā)表激進言論,卻發(fā)現(xiàn)他的言語被人們視為瘋話,因而抑郁不得志,常常借酒消愁,所以“drunk”(關鍵詞排名58位,關鍵值62.16)這個詞和他的聯(lián)系就更為緊密(e.g. A spoonful of beer would help the throbbing in his head, but a quart of whiskey could not make him drunk.)。咖啡館老板比夫(“Biff”排名第7位,關鍵值406.6)發(fā)現(xiàn)自己異常的女性化心理之后,常常做一位安靜的“旁觀者”,所以對他的描述以動作居多(“watched”“noticed”“stared”“stood”“waited”等),通過第三人稱的描述展現(xiàn)其內心性別取向與社會規(guī)范之間的矛盾和反抗。
無論是身體殘缺者還是社會邊緣人,作者筆下的每一個人物都是獨特的,卻都帶著“孤獨”的底色。“孤獨”成了麥卡勒斯作品的一個經(jīng)典主題,讓人們對其背后折射的信仰危機更加重視。
三、結語
語料庫在分析文學作品方面有其獨特的優(yōu)勢,基于文學語料的定量分析讓文學研究“具有充分的事實依據(jù)”[8]152,為以定性分析為主導的文學批評提供了定量和定性分析相結合的新思路,有益于克服文學批評一直以來主觀性過強的弱點。
本研究借助語料庫軟件的生成詞表、關鍵詞表、語境共現(xiàn)和情節(jié)檢索等功能對小說《心是孤獨的獵手》進行了檢索分析,從更加客觀的角度探討了該小說的語體特征、主題和故事情節(jié)以及人物塑造,為該小說的文學分析提供了新的視角。
參考文獻:
[1] 林斌. “精神隔絕”的宗教內涵:《心是孤獨的獵手》中的基督形象塑造與宗教反諷特征[J]. 外國文學研究,2011,33(06):83-91.
[2] 朱振武,王巖. 信仰危機下的孤獨——《心是孤獨的獵手》的主題解讀[J]. 英美文學研究論叢,2009(01):201-211.
[3] 梁艷. 以創(chuàng)傷視角解讀《心是孤獨的獵手》中典型人物形象[J]. 文化學刊,2017(09):62-64.
[4] 王若琰,賈曉云. 基于凝視理論的“他者”形象研究——以《心是孤獨的獵手》中孤獨者們?yōu)槔齕J]. 海外英語,2020(11):197-198.
[5] 王艷榮,韓小銳. 從交往行為理論視角觀《心是孤獨的獵手》的人物孤獨[J]. 名作欣賞,2021(12):130-131.
[6] 梁茂成,李文中,許家金. 語料庫應用教程[M]. 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10.
[7] 索佳麗. 基于語料庫的化工英語詞匯特征分析[J]. 鄭州航空工業(yè)管理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6,35(01):88-91.
[8] 胡開寶,楊楓. 基于語料庫的文學研究:內涵與意義[J]. 浙江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9,49(05):143-156.
[9] 黃春燕. 何處訴孤獨——麥卡勒斯《心是孤獨的獵手》主題淺析[J]. 合肥工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23(01):107-110.
[10] 周學楠,王佳英. 麥卡勒斯《心是孤獨的獵手》人物形象解讀[J]. 邊疆經(jīng)濟與文化,2013(02):131-132.
(薦稿人:趙麗麗,太原工業(yè)學院外語系副教授)
(責任編輯:鄒宇銘)
作者簡介:趙藝(1984—),女,碩士,太原工業(yè)學院外語系講師,研究方向:語料庫語言學、英語教學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