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慧妍, 闞勁松, 李明
(安徽省腫瘤醫(yī)院 & 中科大附一院西區(qū) 檢驗科, 安徽 合肥 230031)
婦科腫瘤是女性健康的重大威脅之一,手術是臨床治療的主要手段[1-3],而感染則是婦科腫瘤手術常見的術后并發(fā)癥,不僅會延長患者住院時間、增加住院費用,而且會影響患者生活質量、甚至危及生命[4-5]。由于婦科腫瘤手術范圍廣、創(chuàng)傷大,術后感染往往發(fā)生在手術部位、生殖道、泌尿道等多處,感染嚴重時病原菌甚至侵入血液引起菌血癥[4,6-9]。了解婦科腫瘤術后不同感染的病原菌種類、分布及其耐藥性,可為預防和控制相關術后感染、降低醫(yī)院感染發(fā)生率提供重要的客觀依據(jù)[4-6,8]。本研究選取2017年12月—2020年9月收治的85例婦科腫瘤術后感染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對其臨床資料、感染病原菌的組成和分布及感染病原菌耐藥性進行分析,比較不同感染部位分離的大腸埃希菌耐藥率,報告如下。
選取2017年12月—2020年9月收治的、符合文獻[10]的85例婦科腫瘤術后感染患者作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1)術后診斷為婦科腫瘤的患者;(2)有明確的術后感染的病原學診斷;(3)臨床資料完整。排除標準:(1)術前合并急、慢性感染患者;(2)年齡<18歲;(3)妊娠及哺乳期患者;(4)存在精神疾病或意識障礙患者。
1.2.1臨床資料收集 通過查閱病歷的方式收集研究對象臨床資料(年齡、疾病類型、手術類型及感染部位),數(shù)據(jù)由雙人分別查閱、錄入,經(jīng)第三人復核。
1.2.2病原菌試驗培養(yǎng)及藥敏試驗 采集疑似感染部位標本(切口部位或陰道殘端取膿性分泌物或膿液,盆腹腔積液取經(jīng)導管引流或穿刺抽取的液體,尿液標本嚴格留取中段尿,血液標本采用外周靜脈血)即刻送檢,根據(jù)《全國臨床檢驗操作規(guī)程(第四版)》[11]進行分離培養(yǎng)及鑒定病原菌。應用VITEK-2 Compact全自動微生物分析儀(法國生物梅里埃公司)進行細菌鑒定和藥敏試驗。藥敏試驗采用最小抑菌濃度(MIC)稀釋法,結果判定標準參考美國臨床和實驗室標準化協(xié)會2016版相關標準(CLSI M100-S26)[12]。質控菌株為大腸埃希菌(ATCC 25922)、肺炎克雷伯菌(ATCC 70603)、糞腸球菌(ATCC 29212)、表皮葡萄球菌(ATCC 12228)及金黃色葡萄球菌(ATCC 25923)等,菌株計數(shù)時去除同一患者相同部位分離的重復菌株。
85例婦科腫瘤術后感染患者年齡33~81歲,中位年齡為51歲,疾病類型以宮頸癌和卵巢癌為主,手術類型以腹腔鏡和開腹手術為主,術后感染以手術部位感染和生殖道(陰道殘端)感染為主,有3例患者發(fā)生多重部位感染。見表1。
表1 婦科腫瘤手術發(fā)生術后感染的患者臨床特征分析
病原菌的組成和分布結果顯示,85例婦科腫瘤術后感染患者的感染相關標本中共檢出95株病原菌。75例患者的感染性標本僅分離出檢出1株病原菌,10例患者檢出2株病原菌,混合感染率為11.76%。95株病原菌中,61株分離自盆腔引流液和盆腔切口等手術部位(64.21%)、20株分離自生殖道(21.05%)、9株分離自中段尿(9.47%)、5株由血培養(yǎng)(5.26%)。其中,革蘭陰性桿菌73株(76.84%)、主要為大腸埃希菌,革蘭陽性球菌20株(21.05%)、主要為腸球菌,革蘭陽性桿菌和真菌各1株。見表2。
表2 婦科腫瘤手術發(fā)生術后感染患者的病原菌分布與構成
對革蘭陰性菌和革蘭陽性菌中分離率最高的病原菌(分別為大腸埃希菌和腸球菌)進行耐藥性分析,結果顯示,大腸埃希菌對氨芐西林、頭孢曲松耐藥率較高,均超過80%,對氨芐西林/舒巴坦、復方新諾明、環(huán)丙沙星、左旋氧氟沙星耐藥率超過50%,僅對呋喃妥因、亞胺培南、頭孢替坦、派拉西林/他唑巴坦及阿米卡星耐藥率低于10%;不同感染部位標本分離出的大腸埃希菌菌株對同種抗菌藥物的耐藥率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腸球菌對四環(huán)素和紅霉素耐藥率較高,分別為68.75%和46.67%;對其它抗菌藥物如萬古霉素、利奈唑胺不耐藥。見表3和表4。
表3 主要革蘭陰性大腸埃希菌對常用抗菌藥物的耐藥率
表4 主要革蘭陽性腸球菌對常用抗菌藥物的耐藥率
感染是婦科腫瘤患者術后的一種常見并發(fā)癥[4-5,13]。宮頸癌、卵巢癌等婦科腫瘤患者,由于自身免疫力較為低下,術后發(fā)生感染的風險較高[3]。常見的婦科腫瘤手術包括子宮切除術、腫瘤細胞減滅術、以及盆腔淋巴結清掃術等,手術部位主要為盆腔[1-2]。在婦科腫瘤手術中,盆腔易暴露于皮膚、胃腸道和陰道的自然菌群環(huán)境,因此術后感染以盆腔感染為主[6]。本研究結果顯示,婦科腫瘤術后感染最常見部位為盆腔引流液和盆腔切口等手術部位(64.65%),其次為生殖道感染,即陰道殘端感染,占比為18.18%。《婦科手術部位感染防控的專家共識(2020年版)》指出,婦科腫瘤手術會破壞陰道正常菌群的微生態(tài)平衡,因此,術后陰道殘端感染的風險加大[14]。此外,手術范圍廣、創(chuàng)傷大、以及長期留置尿管等因素,均導致婦科腫瘤患者術后易發(fā)生泌尿道感染[15]。本研究中,除了9例患者僅發(fā)生泌尿道感染,還有2例患者同時發(fā)生泌尿道和陰道殘端感染,1例患者同時發(fā)生泌尿道和盆腔引流液感染。如果各部位術后感染未能得到有效控制,病原菌則可能侵入血液引起菌血癥,導致嚴重的全身感染[16]。
本研究結果顯示,婦科腫瘤術后感染相關病原菌仍然以革蘭陰性桿菌為主,其次為革蘭陽性球菌。分離率最高的革蘭陰性桿菌為大腸埃希菌,與相關報道結果一致[17-21]。然而,與以往相關報道的結果有所差異的是,本研究中分離率最高的革蘭陽性球菌為腸球菌,而非葡萄球菌[17-21]。藥敏結果顯示,大腸埃希菌對氨芐西林、頭孢曲松等6種常用抗菌藥物的耐藥率均超過50%。對于本研究分離的腸球菌,除了四環(huán)素和紅霉素對耐藥率高,其它抗菌藥物敏感性都較好。本研究還重點分析和比較了不同感染部位分離獲得的大腸埃希菌菌株的耐藥性特征,發(fā)現(xiàn)對同種抗菌藥物的耐藥率沒有顯著差別。
綜上所述,本研究對婦科腫瘤患者術后感染的微生物學特征及耐藥性模式進行分析,結果提示革蘭陰性桿菌,尤其是大腸埃希菌,仍然是最主要的病原菌,且耐藥性不容忽視。臨床治療時應重視病原菌的鑒定與藥敏試驗,在此基礎上合理用藥以減少耐藥菌的產(chǎn)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