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品文,萬春
南陽市中心醫(yī)院肝臟外科,河南 南陽 473000
結腸癌是腸道惡性腫瘤的最常見類型之一,近年發(fā)病率逐步提高且有年輕化趨勢,符合根治性手術指征的早中期結腸癌患者改善生存結局的最可靠手段是早期積極實施結腸癌根治術,但部分患者術后仍出現(xiàn)復發(fā)轉移,是患者5年生存率不高的首要原因。微小RNA(microRNA,miRNA)與結腸癌關系的研究已經(jīng)開展較多,發(fā)現(xiàn)不少miRNA可影響結腸癌細胞的增殖、侵襲等惡性生物學行為并最終影響治療預后。miRNA-3120-5p是近年發(fā)現(xiàn)的miRNA類型,細胞研究證實其可促進結腸癌細胞的侵襲,但關于結腸癌患者中miRNA-3120-5p的表達情況及其對治療結局的影響等研究尚未涉及。本研究以此為切入點探討結腸癌患者中miRNA-3120-5p的表達情況及其對患者生存預后可能帶來的影響,旨在為結腸癌患者術前死亡風險預估、治療方案細化等尋找更多可靠的參考指標,最終改善結腸癌患者的生存結局,現(xiàn)報道如下。
收集2015年1月至2017年1月在南陽市中心醫(yī)院接受結腸癌根治術的118例原發(fā)性結腸癌患者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①經(jīng)病理檢查確診為原發(fā)性結腸癌;②首次確診并接受治療;③符合結腸癌根治術指征;④臨床資料完整,配合完成治療及術后隨訪,患者或直系親屬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①合并其他原發(fā)惡性腫瘤性疾??;②合并嚴重心肝腎功能不全、嚴重自身免疫性疾病等可能影響病情轉歸的疾?。虎廴焉锘蛘卟溉槠谂?。病例脫落標準:①術后突發(fā)其他疾病或者意外導致死亡;②隨訪期間失聯(lián)。118例患者在隨訪期脫落9例,最終109例患者作為結腸癌組,其中男性56例,女性53例;年齡36~79歲,平均(62.38±13.29)歲。取同期在南陽市中心醫(yī)院進行體檢且各項檢查結果均在正常范圍內、既往無腫瘤病史的100名志愿者作為正常對照組,其中男性54名,女性46名;年齡34~77歲,平均(62.17±11.65)歲。結腸癌組與正常對照組的性別、年齡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留取結腸癌組患者入院即刻(未經(jīng)任何治療時)、正常對照組入組即刻的空腹外周靜脈血標本,2000 r/min離心10 min后留取上層血清標本并凍存于-80℃冰箱中備用,具體miRNA-3120-5p水平測定步驟如下:加入Trizol提取總RNA,采用酶標儀測定其濃度及純度,使用反轉錄試劑盒將總RNA反轉錄為cDNA。以U6作為內參進行標準化定量,U6上游引物5'-GCGATTGAGCTGAGAGTTA-3',下游引物5'-TCGAACGATAAGCTGGATAGA-3';miRNA-3120-5p上游引物 5'-ATCCGAGTAGTTAGCGCTAAGTC-3',下游引物5'-GCTAGCTTGAACGTAGCTAGA-3'。使用聚合酶鏈反應(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試劑盒進行基因擴增,反應條件為:95℃10 min、95℃ 20 s、60℃ 30 s、72℃ 30 s,共42個循環(huán)。
收集109例結腸癌組患者的臨床資料,包括性別、年齡、長期煙酒史、腫瘤部位、術前是否行新輔助化療、是否合并梗阻、TNM分期、分化程度、淋巴結轉移、術前癌胚抗原(carcinoembryonic antigen,CEA)水平。
以結腸癌患者完成根治術后24 h作為隨訪起點,術后每6個月(或者患者自覺不適即刻)進行一次腸鏡、胸部CT、腹部CT檢查,以明確患者是否出現(xiàn)復發(fā)轉移。隨訪方式主要包括電話、門診復查等,隨訪截止日期為2020年1月1日或該日期前患者確診復發(fā)轉移當日,隨訪不影響患者采取恰當?shù)闹委煼绞健?/p>
結腸癌組患者術前血清miRNA-3120-5p水平為(0.66±0.11),高于正常對照組的(0.51±0.09),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t=10.733,P<0.05)。
隨訪期內,109例結腸癌根治術后患者出現(xiàn)復發(fā)轉移34例,總復發(fā)轉移率為31.19%。ROC曲線顯示,術前血清miRNA-3120-5p水平預測結腸癌根治術患者復發(fā)轉移的最佳截斷值為0.68,曲線下面積(area under the curve,AUC)為 0.816(95%CI:0.730~0.902),對應的靈敏度、特異度分別為69.33%、70.59%。(圖1)
圖1 術前血清miRNA-3120-5 p水平預測結腸癌根治術患者復發(fā)轉移的ROC曲線
復發(fā)轉移、未復發(fā)轉移結腸癌患者的性別、年齡、長期煙酒史、腫瘤部位及是否行術前新輔助化療、是否有梗阻發(fā)生情況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復發(fā)轉移、未復發(fā)轉移結腸癌患者TNM分期、分化程度、術前CEA水平、術前血清miRNA-3120-5p水平及是否有淋巴結轉移情況比較,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表1)
表1 結腸癌根治術患者復發(fā)轉移影響因素的單因素分析
以結腸癌根治術患者復發(fā)轉移作為因變量(未復發(fā)轉移=0,復發(fā)轉移=1),將單因素分析中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的指標(TNM分期、分化程度、淋巴結轉移、術前CEA水平、術前血清miRNA-3120-5p水平)作為自變量納入Logistic回歸模型,結果顯示,TNM分期較高、分化程度較低、合并淋巴結轉移、術前CEA水平增高、術前血清miRNA-3120-5p水平較高是結腸癌根治術患者復發(fā)轉移的獨立危險因素(P<0.05)。(表2)
表2 結腸癌根治術患者復發(fā)轉移影響因素的多因素分析
miRNA在人體多個生命過程中均扮演重要角色,且越來越多研究指出其可調控惡性腫瘤細胞的增殖、侵襲。miRNA-3120-5p屬于新型miRNA,國內雜志對其報道較少。Xu和Wen的研究指出miRNA-3120-5p可能通過靶向Krüppel樣因子4(Krüppel-like factor 4,KLF4)促進腫瘤細胞增殖和侵襲。Hongdan和Feng的研究在結腸癌細胞中發(fā)現(xiàn)miRNA-3120-5p的異常高表達。既往研究均提示miRNA-3120-5p參與結腸癌的發(fā)生發(fā)展,本研究中首先對比結腸癌根治術患者術前血清miRNA-3120-5p水平與健康志愿者的差異,發(fā)現(xiàn)結腸癌組患者術前血清miRNA-3120-5p的水平高于正常對照組,與既往研究結論基本吻合。且進一步分析miRNA-3120-5p水平對結腸癌根治術患者復發(fā)轉移的預測價值發(fā)現(xiàn),術前血清miRNA-3120-5p水平預測結腸癌根治術患者復發(fā)轉移的靈敏度、特異度分別為69.33%、70.59%,提示早期測定miRNA-3120-5p水平有助于結腸癌患者的預后評估,且可能對復發(fā)轉移風險較高的結腸癌患者進一步細化治療方案以期優(yōu)化最終結局。
結腸癌根治術患者的復發(fā)轉移是一個多因素參與的結果,經(jīng)單因素、多因素分析結果發(fā)現(xiàn),TNM分期較高、分化程度較低、合并淋巴結轉移、術前CEA水平增高、術前血清miRNA-3120-5p水平較高是結腸癌根治術患者復發(fā)轉移的獨立危險因素。TNM分期、分化程度、淋巴結轉移是最為典型的惡性腫瘤病理特征,國內外研究均明確其與腫瘤患者病情密切相關,惡性程度較高者根治術中若遺留微小殘留灶則可短期內出現(xiàn)復發(fā)轉移。CEA是典型的腫瘤標志物,且在較多研究中被發(fā)現(xiàn)與結腸癌關系緊密。李東言等的研究指出,CEA在早期結腸癌患者的診斷中具有較高準確度,其表達水平的升高與腫瘤惡性程度呈正相關。吳勝文和周蓉的研究認為,CEA升高是ⅡA期結腸癌患者的預后不良因素,有可能被用作ⅡA期結腸癌患者需要輔助化療的高危因素之一。術前血清miRNA-3120-5p水平較高是結腸癌根治術后復發(fā)轉移的影響因素之一,進一步佐證了該miRNA對結腸癌惡性演進及不良治療結局的影響。關于miRNA-3120-5p促進結腸癌術后復發(fā)轉移的具體機制不明,有待后續(xù)更多研究深入開展明確。
綜上所述,結腸癌根治術患者術前血清miR-NA-3120-5p水平異常增高,且對術后復發(fā)轉移具有一定預測價值。高表達的miRNA-3120-5p是結腸癌根治術患者復發(fā)轉移發(fā)生的獨立危險因素之一。本研究也存在以下不足,如納入病例數(shù)有限,可能引起數(shù)據(jù)偏倚,未涉及miRNA-3120-5p對結腸癌產生影響的具體機制,均有待后續(xù)研究進一步補充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