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全剛
遼河規(guī)模的江河及其大的支流中下游,平均河寬接近百米以上,水量大,水體具有一定的流速,接近入??诘暮拥肋€會受海洋漲落潮的影響而出現流速和水位的變化。釣這種大江大河中的鯉魚,釣友們普遍使用海竿。那么,我們要選擇什么樣的河段,海竿釣位要選在哪里呢?
眾所周知,大江大河江闊水深,且長期受電魚、地籠、網具等因素影響,導致水廣魚稀。鯉魚作為一種機警的大型魚種,其喜歡逗留的河段及其水底地形地勢特征具有某些特殊性。如果我們不小心選了鯉魚數量少且不易集中的河段,“空軍”的概率就會大大增加。光選準河段還不夠,即便岸上的釣位坐對了,但無法將餌食拋到正確的落點,盲目拋竿,依然很難釣到鯉魚。
想選準大江大河易于鯉魚棲息的河段和釣位,首先要了解鯉魚的習性。鯉魚是一種大型魚,野生狀態(tài)下的苗子三年時間可長到4~5斤重,隨著個體逐漸長大,其胸鰭、背鰭、尾鰭愈發(fā)發(fā)達,加之身體呈側扁的紡錘形,水阻小,故鯉魚游動迅速而有力,特別是大個體鯉魚,更愿意在流速相對較快的急流險灘“中流擊水”,偶爾也會“躍龍門”,展示其健美的身姿,而它休息和覓食則多是在快速流動的水體的邊緣底部。雖然繁殖期的鯉魚會在近岸緩流處交尾產卵,但基本上不思飲食,因此一般情況下不宜下竿。
了解鯉魚的這些習性,有助于我們找到鯉魚覓食活動的主要河段,進而找準釣位。江河河道走向不同,水底地勢深淺不一,導致鯉魚的食物分布存在明顯的地段性和差異性,進而影響鯉魚的分布,尤其江河下游的平原區(qū)河道,水底溝坎較多,情況更為復雜。
一般來說,走向相對筆直的河道,水底相對平坦,地勢結構比較單一,深度相對較淺,河坎相對較少(從岸邊向河道主流中心區(qū)域,水體是呈緩慢加深趨勢的,有的位置水體突然大幅加深,此處即所謂的“河坎”。它多由粘硬物如粘土、亞粘土等不易被水流沖走的物質構成。河坎主要有陡坡型、直立型和凹陷型三種),即便有河坎,但坎上坎下的落差往往較小,留存食物相對較少,因此在這一帶覓食活動的鯉魚數量就相對較少,且難以藏匿大魚。
而筆者常釣的遼河中下游屬于典型的平原型河道,水面寬度幾乎都在百米以上,而且彎道眾多。彎道處(尤其是曲率較大的彎道)水底地形地勢往往較為復雜,甚至溝壑縱橫,在彎道陡岸一側的水下,落差較大的溝坎往往較多,水體較深,更容易留存豐富的食物,因此在這一帶游弋覓食的鯉魚往往更多、更集中,且易于藏匿大魚。
釣江河鯉魚不是隨便選個河段,找個位置下竿就能有好的收獲,而是要選擇曲率較大的彎道,且最好在陡岸一帶下竿。如圖1的遼河下游河段某彎道俯瞰圖,ABCD一帶均為可選的鯉魚釣位。
并不是說找準了垂釣鯉魚的河段,隨便選個位置將餌拋進去就能輕松釣獲鯉魚。根據前文所述的鯉魚習性,我們一定要找到可釣河段的主流中心區(qū)域(即上圖中的激流區(qū),這種位置目視即可發(fā)現),緊貼主流中心區(qū)域兩側邊緣的緩流區(qū)則是鯉魚休息、覓食的主要區(qū)域,該區(qū)域多在河坎的前下方,且與河道走向大體一致,呈條帶狀分布。
遼河彎曲河道水底河坎較多,一般要經過兩至三道深坎才能到達主流中心區(qū)域(所謂深坎,即坎上坎下的落差至少要達到數十厘米以上,有的可達1~2米甚至2~3米),每道坎距離岸邊遠近不一。一般來說,彎道越寬,河道陡岸(上圖示中的右岸)一側的河坎就越多,主流中心區(qū)域最深處的河坎距離岸邊也就越遠;越是河流下游,河坎也就越多;河道曲率越大,河坎距陡岸就越近,而對岸淺灘距離河坎就較遠,海竿拋投不易到位。了解這些,對于下一步如何將鉤餌拋投至河坎位置很有幫助。
筆者2019年仲秋時節(jié)夜釣遼河的魚獲
仍以遼河河下等彎道為例(見左圖及下頁圖2),該彎道曲率很大,近乎直角,水面寬200多米,最深處可達十七八米。陡岸(即圖2中的右岸)一側河坎較多,大的深坎就有三道(圖2中的右岸箭頭所指的地方)——第一道坎距岸邊直線距離八九米,坎上水深4米以上,坎下水深則超過6米;第二道坎子距岸邊大致20米遠,坎下水深大致10米上下,坎上坎下落差可達2米以上;第三道坎距岸邊大致30多米遠,坎下水深可達15米以上,坎上坎下落差在3米以上。再往前便是主流沖擊的平坦河道,水底呈近似半弧形,地勢緩慢升高,直到對岸,這一帶發(fā)育的河坎較少,落差較小,河坎距左岸的距離相對較遠,水體逐漸變淺,水流緩慢,泥沙沉積,河灘發(fā)育。
右岸的第一道、第二道河坎底部結構由洪水期間主流沖刷而形成。在洪水期、漲水期,河道中心區(qū)域水流速度如成年人小跑的速度,第一道、第二道河坎附近的水流如成年人快速行走的速度,此時如果人能靠近河岸,下竿處雜物少且不易纏線,則很容易釣獲鯉魚(實際上,洪水期的大江大河往往不具備垂釣條件,一是不安全,二是岸邊雜物會被流水帶走,導致水中雜物大幅增多,纏線概率加大)。退水后,第一第二道河坎下的水流速度相對主流中心區(qū)域來說偏緩慢,留存的食物會逐漸減少,鯉魚數量也會隨之減少,它們往往會轉移至第三道河坎,即最深處的河坎的下方活動,退水后該位置的水體流速居于整個河道的前列,正符合鯉魚喜“中流擊水”的習性,而且坎底處留存食物也多,鯉魚多集中于此。因此,我們宜將餌食拋投至圖2所示的投食有效區(qū)域。
我第一次到這個彎道專釣鯉魚是數年前8月下旬的一個下午,選好釣位、探得最深處的河坎位置后,我首次投食,六把海竿全部拋出30多米遠,落底后回拉到坎子底下——本以為到了主流最深處的河坎之下,實際是到了第二道河坎底下,結果無魚咬鉤。于是,我基本斷定這次拋投未能拋到最深處的河坎底下,遂換食后二次拋投至大約40米遠的位置。論餌食落底的時間,第二次拋投要比第一次拋投長一些,說明水體深度增加不少,且回拉時感到了突然出現的阻力,由此我斷定這次拋到了最深處的河坎底部的前方。果不其然,投竿過后十分鐘左右,六支竿子中有三支的竿梢先后點頭,除了一把竿子無魚中鉤外,其余兩支竿子各有所獲——2斤的鯉魚和4斤的鯉魚各一尾。下午7時收竿時,我共釣獲7尾鯉魚、1尾草魚。
發(fā)現這個釣點后,我此后每年都要到這里釣幾次鯉魚。不少“空軍”的釣友看到我把鯉魚釣得如此得心應手,不是懷疑自己的餌料有問題,就是懷疑自己所選的位置有問題。其實,他們的問題出在投竿的位置不準確,非遠即近,且不知道須將落底后的鉤餌拉至河坎下,自然鮮有鯉魚光顧。他們多是聽說“該彎道有鯉魚,打海竿就能釣到”便來此碰運氣。至于水底地形地勢及水流走向究竟如何,則不甚了解,因此難以將餌食拋到鯉魚集中的位置。
2019年10月3日,我再到此彎道釣鯉魚,當天北風五至六級,氣溫陡降近10℃,我斷定當天不僅能出鯉魚,且收獲要比平時可觀。果不其然,不算小于1斤的及放生的鯉魚,當天我釣獲15條超過2斤的鯉魚,另有一條巨物因漁輪泄力過緊而拉斷爆炸鉤的紅線繩得以逃脫,當天同在該彎道釣魚的其他六七位釣友的魚獲加在一起也沒超過5條魚。
再看遼河煙李彎道,該彎道有8個石頭壩護坡,呈馬蹄形(見圖3——遼河煙李彎道俯瞰圖),因石壩處投竿易掛底,所以該彎道可釣釣位非常有限。石頭護坡修筑近10年,沒修之前我就在此釣過多年,無論是鲇魚、鯉魚,還是草魚,效果都不錯。
2019年9月14日,我下午2點鐘到該彎道釣鯉魚,我釣過的一些老釣位(圖中的c、d、e、f、g一帶)已被眾釣友占據,岸邊排滿了海竿。于是,我改到a附近選位置。a的下游不遠處是一條30米寬的輸水渠,從來沒有人釣過這里。當天,我?guī)Я宋灏押8?,餌料夠換三次食。大約2點40分,我把竿子打下去,換了三遍餌料,到晚間大約7點鐘收竿為止,我共釣到6尾2斤以上的鯉魚,其中最大個體5斤多,其間因疏忽大意跑掉一條,另有兩條1斤以下的鯉魚被我放生。
第二天一早,我復來此地,該釣位被我的四名釣友早早占據。他們一共打了近20把竿子,結果四人全天只釣到一條3斤多的草魚和一條近4斤的鯉魚。天氣沒變,釣位沒變,魚獲緣何天差地別?除去餌料因素,盡管他們釣位沒錯,但拋投餌食的落點肯定有問題。大江大河不比湖庫,江河常年流動,彎道處會形成河坎,“魚道”呈條帶狀而非塊狀分布,他們盲目拋竿,餌食落點多不在“魚道”上,因此影響上魚。
可見,垂釣不熟悉的河段,不可盲目上餌拋投,而是要首先摸清主流最深處河坎的位置。方法并不難——不上餌食,空投鉛墜至目測的主流中心區(qū)域(見圖2),然后快速放線,以便讓鉛墜快速落底,待鉛墜落底后緩慢回拉,當手上突然感到阻力出現且不易拉動時,說明鉛墜已經到了落差很大的河坎底下,即主流中心區(qū)域靠近陡岸一側的最深河坎的大致位置。如果第一次沒有探到,第二次就要拋得更遠一點,直到找到河坎為止。
找到了河坎,掛餌投竿時就要讓餌團超過該河坎。因為水流較大,餌團及鉛墜落底的過程中會被沖向岸邊的斜下游方向,而非垂直下落至水底,其下落軌跡與水面的夾角(圖2中的a角)小于90°。很顯然,水流越大,a角越小;鉛墜越輕,a角也越小,因此需要我們投得更遠一點,拋至投食有效區(qū)域(見圖2),這樣才能確保餌食落到河坎的前方位置(即圖2中的“餌食可能的落點區(qū)域”)。
至于拋投距離超出河坎多遠才能確保餌食落到河坎底下,我無法給出具體數值,但能基本確定的規(guī)律是:第一,目測水流如成人行走的速度時,要使用80克以上的鉛墜(若鉛墜太輕,不等其落底就會被沖至近岸水邊)——以此為前提,水體流速越大、坎下水體越深,拋投距離越要超過河坎遠一點;第二,鉛墜越輕,越要超過河坎遠一點。我多年來的經驗是:在保證鉛墜實重80克以上(80~120克皆可)、目測水體以成年人快速行走的速度流動、河坎下方最大水深十余米的情況下,餌食至少要拋投超過河坎前方七八米以上的距離,方可確保餌食落至河坎近前方的位置,然后回拉至河坎底下即可;如果水體更深一點或鉛墜再輕一點——比如80克以下,就要拋得更遠一些;有時餌食被拋到激流區(qū),不用人為回拉,單靠流水的沖擊也可將其逐漸沖至河坎底下,此時餌食雖然已落底,但釣線還會往斜下方移動,直至停住為止。如果實在把握不住,就盡可能拋得遠些,超過太多也無妨,回拉到位即可。
需要注意的是,如果水位進一步下降,整個河道的水體流速就會變得緩慢,主流中心區(qū)域,即激流區(qū)水體流速也會變緩,此時餌食將近似垂直下落(即a角增大,接近于90°),如果拋投過遠,餌食落點距離河坎下方就會相對較遠,不利于鯉魚快速找到目標,因此需要我們緩慢回拉一下,如果感覺有阻力,說明已經到位,鉛墜已到河坎底下的邊緣。當然,仲夏、初秋、仲秋也可以在第一道河坎、第二道河坎底部釣到鯉魚,只是魚獲相對較少;尤其是仲秋、深秋后,隨著近岸水溫逐漸變涼,鯉魚紛紛游至深度更深、水溫更高的最深處的河坎底下,近岸河坎底下的鯉魚就更少了,因此要將餌食投至最深處的河坎底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