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病理學課程以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新能力和實踐能力為宗旨。針對《病理學》教學實踐中存在的問題,結合疫情期間的實際教學情況,按照學科發(fā)展的戰(zhàn)略和總體思路,轉變傳統(tǒng)教學思路,以構建線上學習平臺、線上資源“預習+討論”的課前預習模式、線下資源“知識點梳理”的課堂學習、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的考核方式,創(chuàng)新病理學課程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模式。
關鍵詞:病理學;線上線下混合;教學;課程
2020年初,受新冠肺炎(COVID-2019)疫情影響,教育部發(fā)出“停課不停學”的號召,全國高校迅速響應,轉變教學模式,將課堂由線下面授改變?yōu)榫€上授課。這是一次前所未有的“線上教學實踐”,極大地促進了我國線上教學的改革。實踐證實,傳統(tǒng)課堂單一的教學模式已無法完全適應教學發(fā)展的需求,而隨著網絡發(fā)展新興的線上教學模式卻還存在著教學效果不理想、缺乏情感交流、師生互動不便等缺點。因此,未來的教學方式必然與互聯(lián)網相結合,線上線下融合的混合式教學將被廣泛運用。雖然目前國內疫情不斷持續(xù)向好,多地已經陸續(xù)開始復學,但本科教學卻不應就此回歸線下傳統(tǒng)課堂,而應充分結合線上教學和線下教學的優(yōu)勢,積極探索線上線下混合教學模式,以此推動本科教學改革,提高教學質量。
一、學科背景
1.病理學傳統(tǒng)上課方式現(xiàn)狀
病理學是連接基礎醫(yī)學和臨床醫(yī)學之間重要的橋梁學科。病理學課程以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新能力和實踐能力為宗旨,要求學生認識疾病的本質及疾病發(fā)生發(fā)展的規(guī)律,為之后學習臨床醫(yī)學課程打下堅實的基礎。此外,學習病理學還能增強學生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提高學生專業(yè)素養(yǎng)和對醫(yī)學事業(yè)的熱愛,為全面發(fā)展打好基礎。
然而在病理學的實際教學中,存在若干問題。例如,病理學教學內容繁多,涉及面廣且課時有限,教學任務重。同時,隨著現(xiàn)代科學技術的發(fā)展,本學科相關的知識更新異常迅速,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無法充分滿足教學需求;傳統(tǒng)的病理學教學模式比較單一,效率較低,不利于培養(yǎng)醫(yī)學創(chuàng)新人才;線上資源利用形式單一,主要采用多媒體課件輔助課堂教學,現(xiàn)代科技手段運用不足等。
2.線上線下融合的混合式教學模式
隨著信息技術和互聯(lián)網技術的發(fā)展,逐漸形成了一種新的教育模式--線上線下混合教學模式。目前,關于混合教育模式的含義尚未形成共識,但有些學者嘗試對這種新的教學模式進行解釋:線上線下混合教學模式是基于行為主義和建構主義學習理論,結合了現(xiàn)代教育技術、互聯(lián)網技術和信息技術等多種技術手段,是一種經過優(yōu)化、整合、呈現(xiàn)運用的最佳教育,將面對面的課堂教學、實踐教學與在線教育進行深入融合來擴大其優(yōu)勢,這是一種能達到最佳教學效率和效果的教學模式。這種教學模式通過突破傳統(tǒng)教學的時間和空間限制,不僅發(fā)揮了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的主導作用,也充分表達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chuàng)造力,學生可以根據(jù)自己的實際情況和需求自主學習。因此,線上線下混合教學模式在當前的教育世界中得到了廣泛的推廣和應用。由于教育內容的適用性,學科之間的差異和教學方法的開放性等特點,進一步提高了混合教學模式的適用性。
二、線上線下混合教學模式的組織與實施
本課程在打造國家在線精品課程的框架下,按照學科發(fā)展的戰(zhàn)略和總體思路,結合疫情期間的實際教學情況,轉變傳統(tǒng)教學思路,創(chuàng)新病理學在線教學。本課程以“引導學生自主學習”為理念,使學生由被動接受知識轉為主動思考學習,變“學會”為“會學”;采用“成果導向+行動學習”的教學模式,引導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從而達到建構知識和提高能力的目的;最終實現(xiàn)“預習-講授-討論-整合-達標”的教學目標,從而大大提高教學質量。具體采取以下措施:
1.線上學習平臺的構建
教師采用學習通、釘釘?shù)仍诰€學習平臺,并根據(jù)教學大綱的要求,把知識點中的重點難點等制作成一個個短小的微課視頻,有針對性地講解知識,每個小視頻的時長通常在10分鐘以內。通過平臺(如學習通,釘釘?shù)龋┥铣尸F(xiàn)微課視頻,直觀地向學生展示課程知識。教師通過在在線平臺設置分級題庫等多種途徑,以更好地建立個性化的高效學習環(huán)境。同時,學生還可以利用課余的閑暇時間進行自學,以碎片化的形式來學習課內知識。如果學生遇到了不理解的重難點知識,可以利用線上學習平臺的優(yōu)勢對視頻進行反復播放,以加深對重難點知識的理解,從而更好地加強學生對課內知識的掌握。
此外,充分發(fā)揮微信等社交軟件的優(yōu)勢,利用這類交流平臺探討問題,弄清不懂的知識點,還能向老師請教自己不會的問題。作為教師,也能給學生挑選、推薦一些網絡上優(yōu)質的學習資源。例如,中國大學MOOC網站中有很多高校都開設了《病理學》的課程,它們均以短而精的微課配合適當?shù)恼n后測試題為形式,使學生可依據(jù)自己對知識點的掌握情況,進行有針對性地學習,以便不同的學習需求得到更好地滿足。
2.構建線上資源“預習+討論”的課前預習模式
學生可以利用線上學習平臺中的教學視頻、思維導圖、練習題等多種學習資源進行自主學習。首先,可根據(jù)教師提供的章節(jié)思維導圖進行預習。其次,通過觀看該部分微課視頻進行知識點的學習。如果學生遇到了不理解的重難點知識,可利用線上學習平臺的優(yōu)勢對視頻進行反復播放,也可以通過在線學習平臺或交流APP等多種的途徑向教師進行反饋。同時,教師可布置一定的課前學習任務,對學生進行在線測驗,并記錄測驗分數(shù),確保學生課前預習有效完成。在此基礎上,整個課前預習過程的時間、地點、方式都不受教師的限制,形成了學生自主安排的獨立學習模式。因此,在線學習的進度也是比較靈活的。
在正式上課之前,學生就能通過線上的方式完成老師布置的任務,并對知識點和一些概念有初步的理解。 而教師則能利用在線平臺進行數(shù)據(jù)統(tǒng)計,對學生的學習情況和存在的疑問有一定的了解。進而在設計線下教學環(huán)節(jié)的時,有針對性地對學生的難點進行講授,從而能極大地提高課堂效率。
3. 構建線下資源“知識點梳理”的課堂學習模式
在線上線下教學模式下,教師應把握好有限的課堂教學時間。一方面,教師根據(jù)學生課前預習結果挑選代表性的問題進行講解。另一方面,教師還能通過案例分析、小組討論等方式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并提高學生對知識的運用能力。教師可根據(jù)搜集到的學生們的普遍問題確定本節(jié)課討論的內容。在老師的引導下學生開始小組討論,根據(jù)學生的討論情況對問題進行一定的介紹和補充。此外,可適當引入一些相關的科研知識,增加課堂討論的樂趣,提高學生思考的積極性。每個學期教師可通過指定一部分章節(jié),將學習任務分配給各個學習小組,由各小組成員研究討論并制作匯報ppt進行演講,發(fā)表結束后由小組內部和各小組之間對發(fā)表內容等進行打分,作為平時實成績。
線下課堂能幫助構建“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形式,有效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以及學生的課堂參與程度,激發(fā)學習樂趣,增強學生發(fā)現(xiàn)、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并培養(yǎng)學生的團隊協(xié)作能力。
4. 建立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的考核方式
傳統(tǒng)的考核方式是由“平時、期中、期末”三部分組成。然而,這種終結性評價方式并不能全面體現(xiàn)學生的學習效果。因此,線上線下混合教學模式在考核方式上的改革是必不可少的。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的考核方式可由如下幾點構成: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方式可借助在線平臺將學生課前和課后的學習過程進行數(shù)據(jù)化處理。學生的學習情況在線上都有記錄,例如解決問題的情況,在線討論,在線互動和課后功課等。因此,教師可使用在線系統(tǒng)客觀地評價學生的學習狀況并給出學習成績;在進行線下課堂教學時,教師可以記錄學生在課堂上的發(fā)言、討論情況,以此檢驗學生對知識的掌握情況,并把這個作為平時成績的一部分;此外,教師進行課堂測試、階段測試和最終測試時可以采取多種方式,如線上線下評價相結合,課前、課堂和課后評價相結合,以及競賽測試和期末考試相結合等,使得學生成績評價方式更加多元化,能綜合評估學生學習效果。這種線上線下混合教學模式的考核方式能夠極大地增加學生學習的主動性,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并且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回避現(xiàn)行的考核方式的不足。
三、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模式存在的問題
(1)學生學習壓力大
線上線下混合式的教學模式需要學生在課前階段對下堂課內容進行預習并完成教師布置的任務。此外,需要觀看線上教學資源和課后拓展知識等大量學習資源。比起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要花費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另外,一部分學生已經習慣了傳統(tǒng)的線下課堂教學模式,因此在初次接觸線上線下混合式的教學模式時,會認為這種學習模式比較繁雜,會使教學負擔加重,導致他們學習壓力變大。
(2)線上精品資源缺乏
教師制作精良的線上教學資源,來吸引學生的關注是讓學生積極主動、認真的完成線上學習內容的重要手段之一。而制作精良的線上教學資源需要教師投入大量的時間和精力。教師個人的力量單薄,只能通過組建團隊,聯(lián)合相關公司來完成線上資源的制作。
(3)課前學習效果難以保障
就目前線上線下混合教學的開展情況來看,在開展課外活動方面尤其值得注意,許多課前活動常常留于表面化和形式化。首先,部分教師沒有正視課前活動的作用,往往只是為了完成課前活動這一流程而給學生布置課前任務,這就沒有充分發(fā)揮課前活動環(huán)節(jié)的作用,而且活動質量得不到保證。其次,在許多課程設計中,教師只使用教材提供的線上學習資源,而完全忽視網絡上其他豐富的資源。至于那些質量不好的在線學習資源或者完全沒有線上資源的課程,教師無法為線上學習資源建設提供可行性意見或僅敷衍了事,這就導致課前學生的在線學習資源相對單一。最后,課前老師分配學習任務的計劃不夠合理,導致學生的學習時間過長,出現(xiàn)“刷視頻”“掛機”的情況。
(4)學習效果評價方式缺乏科學性
根據(jù)不同學科所具有的知識特性,任課教師需建立起一套科學完整的學習效果評價體系,并將這套評價體系貫穿于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的整個過程,在課前,教師需要對學生的原有知識進行診斷性評價,在課中還要就學生對新知識的掌握程度進行形成性評價,而在課后需要對本節(jié)課所學內容進行總結性評價。然而,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教師缺乏對學生課前知識儲備和新知識掌握程度的了解,而對于課中出現(xiàn)的問題也不能及時解決;課后總結不夠清晰簡潔,導致后續(xù)的教學效果并沒有得到明顯的改善。
(5)難以充分實現(xiàn)差異化教學
由于不同學生的學習情況有所不同,他們的學習進度也各有差異。到目前為止,許多學校都已經意識到了這個問題并也在積極探索差異化教學研究,但是,如何借助信息化教學手段、充分發(fā)揮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方式優(yōu)勢,實現(xiàn)課前、課中、課后差異化教學,依處于探索階段。
四、對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模式的幾點思考
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不僅僅是在線教學與線下課堂的簡單疊加,更是需要整合兩種方式使其成為一個整體,使“線上 + 線下”的教學模式能達到 “一加一大于二” 的效果。 這就要更加嚴格地對教師進行要求,學生不再是課堂的聽眾或者教師灌輸知識的對象,而要主動互動、參與到課堂中去。
(1)豐富線上教學課程資源,提高學生的體驗感。我們目前的線上教學主要采用錄制視頻微課的方式,每個微課講解一個或幾個知識點,視頻十分短小,時長不超過10分鐘,這類視頻的優(yōu)點是學生可以隨時隨地學習,不受時間和地點的限制,并且時間相對較短,學生的注意力更容易集中,有利于學生掌握知識點。但同時又由于時長的限制,一些章節(jié)中晦澀難懂的知識點不能進行深入詳盡的講解,只能簡單解釋一下概念或者變相地朗讀課本內容,反而影響了學生的學習體驗。針對這種情況,我們將各個模塊內容進行了重新組織整合,使讓每個模塊中的理論部分與實際內容想聯(lián)系,既能增加視頻的趣味性,同時也給能留出一定空間給線下課堂討論,從而彌補線上課程深度不足的問題
(2)通過在線下課堂進行案例教學和講授可以很好地解決線上教學存在的問題,使得教學過程更加完整。單一的微課視頻講解讓一些知識的呈現(xiàn)方式變得死板,而病理學恰恰是一門結合基礎醫(yī)學和臨床醫(yī)學的橋梁學科,死板的呈現(xiàn)方式不利于學生深入認識疾病的發(fā)病機制以及病理的變化過程。故在線下課堂通過臨床有趣的病例的講解,能靈活展現(xiàn)知識,同時將原本枯燥的病理學理論和臨床緊密聯(lián)系起來。
“病理學”是一門知識性、操作性以及臨床性較強的課程。將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模式應用于“病理學”課程,有利于增強學生分析及解決問題的能力,使學生對病理學知識的掌握更為牢固,進而更好地培養(yǎng)醫(yī)學創(chuàng)新人才。但當前線上線下混合教學模式處于初步發(fā)展階段,有許多亟待解決的問題。因此,本文提出的建議對解決當前混合教學模式出現(xiàn)的新問題、提高混合教學模式教學質量有一定參考意義。
參考文獻
[1]賈筱琴,姜英,鄭英,王正兵.“病理學”線上線下混合教學模式的探討和思考[J].教育教學論壇,2020,{4}(53):259-261.
[2]胡爾西旦·阿布都米吉提,烏都木麗,阿仙姑·哈斯木.“互聯(lián)網+”背景下病理學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實踐[J].教育教學論壇,2020,{4}(18):169-171.
[3]張紅河,來茂德.整合模式——病理學教學改革的方向[J].中國高等醫(yī)學教育,2017,{4}(12):65-66.
[4]陳芳,王保奇.線上線下混合式病理教學的幾點體會[J].中國新通信,2018,20(22):181.
[5]田芳 等.思辨與創(chuàng)新中病理生理學線上線下混合教學模式的探討[J].中國高等醫(yī)學教育,2021,{4}(02):52-53.
樸俊杰(1987-),男,朝鮮族,吉林延吉人,延邊大學醫(yī)學院,研究方向:腫瘤分子病理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