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麗紅,劉琳,樓麗瓊,章玉玲,葉索娜,鐘彥嘉
(1.江西省人民醫(yī)院內分泌科,江西 南昌330006;2.江西省人民醫(yī)院護理部,江西 南昌330006;3.江西省人民醫(yī)院消毒供應室,江西 南昌330006)
糖尿病屬于終身代謝性疾病[1],患者需終身用藥治療,除給予藥物干預外,還需施行飲食控制[2-3],調查發(fā)現,部分患者在控糖治療過程中易出現低血糖,而低血糖易誘發(fā)心血管事件,嚴重者甚至導致死亡[4],故對糖尿病患者加強低血糖管理具有重要意義。目前,臨床護理糖尿病患者以常規(guī)管理為主,但療效不佳,因此,需優(yōu)化管理模式?;诖?,本研究探究糖尿病患者實施低血糖規(guī)范化管理的臨床治療效果,現報道如下。
1.1 臨床資料 選取2019 年6—12 月本院收治的1 410 例糖尿病患者作為對照組(施行常規(guī)低血糖管理)和2020 年1—6月本院收治的1 360例糖尿病患者作為觀察組(施行低血糖規(guī)范化管理)。對照組男756例,女654例;年齡52~80歲,平均(65.65±7.73)歲;病程4~18年,平均(8.95±0.61)年。觀察組男702 例,女658 例;年齡49~79 歲,平均(65.68±7.68)歲;病程4~17 年;平均(8.89±0.58)年。兩組患者臨床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所有患者均對本研究知情同意,并自愿簽署知情同意書。本研究已通過醫(yī)院倫理委員會審核批準。納入標準:符合世界衛(wèi)生組織制定的糖尿病診斷標準[5];年齡40~80 歲;簽署知情同意書;均為2型糖尿病;均接受降糖藥物治療(包括磺脲類聯合二甲雙胍口服降糖或二甲雙胍聯合胰島素治療)。排除標準:語言溝通能力障礙者;嚴重心腦血管疾病、肝腎功能不全者;應激性高血糖者;精神異常者。
隨機抽取30名護士為觀察對象,均為女性,年齡22~48歲,平均年齡(29.65±7.73)歲;工齡2~16年,平均(8.89±0.58)年。所有護士在觀察期間均未出現離職、外出學習等情況。
1.2 方法 對照組實施常規(guī)管理,遵醫(yī)囑給予患者對癥治療,定期監(jiān)測血糖水平,護士給予其講解低血糖相關知識,若患者出現低血糖,需立即詢問病情,并立即測量血糖,上報醫(yī)生,遵醫(yī)囑給予對癥干預,如進食含糖食物等,15 min后再次測量血糖。
觀察組實施低血糖規(guī)范化管理培訓,①組建規(guī)范化管理小組:內分泌科護士長擔任組長,選取30 名聯絡護士為組員,對其開展糖尿病知識及低血糖知識培訓,同時,對組員施行糖尿病低血糖專項質控培訓、信息采集及上傳培訓、低血糖識別培訓、低血糖處理流程培訓。此外,組織組員設計“低血糖知識問卷”,調查低血糖管理現狀,結合2013 版《中國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低血糖急救流程》的要求合理設計院內低血糖救治盒,如在設計過程中可充分利用救治盒的4個面及內部分隔區(qū)域,正面注明“低血糖救治盒”字樣,右側面標注盒內用物表(如50%葡萄糖及數量、止血帶、注射器、酒精棉片、血糖儀及采血針等),左側面貼上低血糖處置標準流程,盒內放置血糖儀1 臺及配套采血針、標準化升糖食物、50%葡萄糖注射液、注射器、低血糖處理預案卡等,便于護士取用,并制定低血糖預防方法及處理流程等。②建立個性化檔案:患者入院后,責任護士主動詢問病情及日常血糖監(jiān)測次數,調查其低血糖出現的原因及自我管理知識掌握程度等,并對其開展低血糖風險及自我管理行為評估。③護理實施:護士對患者低血糖發(fā)生原因進行分析,并為其制定個性化管理方案,如對于病程長且自我管理能力欠佳者,施行一對一教育,并對其家屬開展糖尿病及低血糖知識教育,每天檢查患者飲食、運動及用藥情況,若患者出現服藥依從性差等問題,應及時督促用藥。同時,在病房內張貼低血糖癥狀及處理流程,借助多媒體向患者講述糖尿病知識及治療方法,演示胰島素注射方法,并重點講述低血糖預防及處理方法,此外,結合患者低血糖發(fā)生原因指導患者合理飲食及運動,在處理低血糖過程中,嚴格按照15∶15 原則(15 g 含糖食物及15 min后復測血糖),并注意監(jiān)測患者低血糖恢復后1 h血糖值。④加強護理改進:護士長每月組織護士參加微信群會議,了解患者低血糖發(fā)生情況,統(tǒng)計護理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并制定相關整改措施。
1.3 觀察指標 比較兩組患者低血糖發(fā)生率、低血糖專項護理質量評分、滿意度及自我護理能力評分;比較培訓前后護士低血糖知識水平、低血糖處理流程執(zhí)行情況[低血糖發(fā)生后15 min 及時復測率、15 g 食物血糖升糖達標率(安全值血糖≥4.4 mmol/L)]。①低血糖專項護理質量評分:使用自制問卷(總分100分)對護士疾病知識宣教內容(20分)、低血糖處理流程(50分)、低血糖預防措施(30分)進行評估,評分越高表明護理質量越佳。②護理滿意度:使用自制問卷(總分10分)對護士服務態(tài)度(3分)、工作能力(4分)及工作積極性(3 分)進行評估,≤5、6~8、≥9 分分別表示差評、中評、好評。滿意度=中評率+好評率。③自我護理能力評分[6]:使用自我護理能力評估量表(總分172分)對患者自我護理知識、技能、責任感及自我概念進行評定,評分越高表明能力越強。④低血糖知識水平:規(guī)范化管理小組使用自制問卷對低血糖發(fā)生原因、預防措施、處理流程及原則、低血糖識別等知識進行考察,滿分100 分,得分越高表明低血糖知識掌握程度越佳。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6.0統(tǒng)計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以“x±s”表示,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n(%)]表示,比較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低血糖發(fā)生率、低血糖專項護理質量評分及自我護理能力評分比較 觀察組低血糖發(fā)生率(1.84%)低于對照組(7.73%),觀察組低血糖專項護理質量評分及管理后自我護理能力評分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低血糖發(fā)生率、低血糖專項護理質量評分及自我護理能力評分比較Table 1 Comparison of the incidence of hypoglycemia,hypoglycemia special care quality scores and self-care ability score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2.2 兩組護理滿意度比較 觀察組滿意度(98.82%)明顯高于對照組(92.77%),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護理滿意度比較[n(%)]Table 2 Comparison of nursing satisfaction between the two groups[n(%)]
2.3 培訓前后護士低血糖知識水平得分比較 培訓后,護士低血糖知識水平得分為(93.36±2.52)分,明顯高于培訓前的(88.24±2.78),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t=7.474,P=0.000)。
2.4 兩組護士低血糖處理流程執(zhí)行情況比較 觀察組低血糖發(fā)生后15 min及時復測率和15 g食物血糖升糖達標率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護士低血糖處理流程執(zhí)行情況比較[n(%)]Table 3 Comparison of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hypoglycemia treatment proces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of nurses[n(%)]
近年來,隨著人們生活質量的提高,2 型糖尿病患病率呈逐漸增加的趨勢,糖尿病的發(fā)生與不良膳食結構存在明顯相關性[7]。大量研究[8-10]顯示,低血糖事件可增加糖尿病患者不良心血管事件發(fā)生率,并可能引發(fā)摔傷、跌倒等護理不良事件,不僅影響患者的身體健康,還影響心理健康,故在糖尿病患者治療期間,還需做好低血糖預防工作。
本研究結果表明,觀察組低血糖發(fā)生率(1.84%)明顯低于對照組(7.73%),且低血糖專項護理質量評分及管理后自我護理能力評分均高于對照組(P<0.05);觀察組護理滿意度高于對照組(P<0.05),表明,糖尿病患者實施低血糖規(guī)范化管理培訓效果顯著。分析原因為,在低血糖規(guī)范化管理模式中,護士經專業(yè)理論及技能培訓后,能詳細評估患者以往低血糖發(fā)生原因,識別低血糖風險,從而更好對患者開展個性化宣教工作[11],不僅便于患者掌握自我管理知識,還能增加其認知度及重視程度,對增強其治療依從性具有積極意義[12-13]。同時,還能結合評估結果提出針對性預防措施,從而最大化避免低血糖發(fā)生。研究[14-16]發(fā)現,經低血糖規(guī)范化管理模式干預后,護士業(yè)務能力及綜合素質獲得顯著提升,這不僅有利于提升整體護理服務質量,還可增加患者對整體護理工作的好評度,對和諧護患關系及維持醫(yī)院良好服務形象具有較好促進作用。培訓后護士低血糖知識水平得分高于培訓前(P<0.05);觀察組低血糖發(fā)生后15 min及時復測率、15 g 食物血糖升糖達標率均高于對照組(P<0.05),提示施行規(guī)范化管理培訓后,護士對低血糖處理流程及相關知識掌握程度更佳,并能顯著提升護士工作責任感及業(yè)務能力。
綜上所述,對糖尿病患者施行低血糖規(guī)范化管理培訓有助于減少低血糖發(fā)生,增加其自我管理能力,并有助于提升護士綜合業(yè)務能力,值得臨床推廣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