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魯迅喜愛姚茫父“山茶怪鳥”銅墨盒考

      2021-10-12 05:55:00杜鵬飛清華大學藝術(shù)博物館
      文藝生活(藝術(shù)中國) 2021年9期
      關(guān)鍵詞:陳師曾墨盒山茶

      ◆杜鵬飛(清華大學藝術(shù)博物館)

      引子

      今年時逢魯迅先生誕辰140周年。在刻銅文房收藏界,自上世紀80年代起一直流傳著“魯迅喜愛姚茫父銅墨盒”的故事,大意是說:魯迅曾于同古堂購得一墨盒,上有姚茫父繪山茶、正面小鳥并書一絕句。因小鳥雙目圓睜、正面向人,魯迅戲呼之怪鳥。幾乎所有關(guān)于民國刻銅文房的書籍和文章均對此津津樂道,筆者關(guān)注和研究姚茫父先生逾20年,回顧二人的生活軌跡,雖不乏交叉點,但就目前所見資料,尚不能確認魯迅對姚茫父銅墨盒有所偏好,特別是被不斷演繹的那個刻了“正面怪鳥”的“破墨盒子”,種種跡象表明,這只是一個美麗的傳說,是一個緣于誤讀又經(jīng)流轉(zhuǎn)變異而形成的子虛烏有的故事。

      本文旨在對此訛傳進行梳理與考證,以還歷史本來面目,藉以向魯迅和姚茫父兩位民國先賢致敬。

      首先概要回顧一下魯迅與姚茫父的人生交集。

      一、魯迅與姚茫父之交集

      姚茫父(1876—1930),名華,字重光,號茫父,1876年5月出生于貴州貴筑(今貴陽)。1897年秋闈鄉(xiāng)試中舉,1904年春闈會試及第,殿試三甲第9名,賜同進士出身。旋公派日本,入東京法政大學習法政兼習教育學,結(jié)識梁啟超、蹇季常、范源濂、周印昆、陳師曾、陳叔通、黎伯淵等。1907年底學成歸國,調(diào)郵傳部郵政司行走,補郵傳部主事。入民國后,當選臨時政府參議院議員。后辭官致力于教育、學術(shù)與藝術(shù)。

      魯迅(1881-1936),本名周樟壽,1881年9月出生于浙江紹興。1898年入南京水師學堂,改名周樹人。次年轉(zhuǎn)入江南陸師學堂附設(shè)礦務(wù)鐵路學堂,與陳師曾(1876-1923)短暫同學。1902年1月于礦路學堂畢業(yè),3月,公費赴日本留學,4月入東京弘文學院學習日語,1904年4月結(jié)業(yè),9月入仙臺醫(yī)學專門學校(今日本東北大學),1906年肄業(yè),7月回到東京,專門從事文藝譯著工作。1909年8月歸國,任杭州、浙江兩級師范學堂生理學和化學教員、紹興中學堂教員兼監(jiān)學。入民國后,受聘為教育部職員。

      從上述簡歷可知,1906-1907年,二人有近兩年時間同在日本東京,此時二人共同的好友陳師曾也在東京。但是,沒有證據(jù)表明二人在日本已相識。

      姚茫父1907年歸國,寓居宣南爛縵胡同蓮花寺,直至生命終點,長達23年。魯迅則是1912年北來,任中華民國臨時政府教育部社會教育司第一科科長,主管圖書館、博物館、美術(shù)館等事。8月,又被任命為教育部僉事,直到1926年秋離京赴廈門大學,后轉(zhuǎn)至中山大學任教,在北京生活長達14年。

      姚茫父與魯迅有逾14年同在北京生活的時空交集,也有許多共同的朋友,期間有10年(1913—1923)二人共同的好友陳師曾也在北京。

      在教育部主持的關(guān)于“國語統(tǒng)一”工作中,姚茫父與魯迅還有過一段共事之誼。教育部讀音統(tǒng)一會歷時三月余,聘員及各省代表先后到會者80余人。魯迅以部員身份參與其事,《魯迅日記》對此有記載,在《門外文談》一文中亦曲筆提及會議之“盛況”。

      姚茫父作為貴州省唯一代表蒞會,并受教育部委托在翌年完成《翻切今紐六論》,從六個方面闡明讀音、命名、聲母、四聲等一系列音韻學觀點,又為注音字母擬定一篆一草一正三體書式。其序言中云:

      癸丑春,讀音統(tǒng)一會集議京師,公定字母以表國音。復(fù)逐字審正都為一集,曰《國音匯編》。于是參差龐雜之音較有歸于一致之勢,績甚良也。惟三月之中會長數(shù)易,議論既多,案牘或略。故必整齊其行列而貫通其意義,有不能不亟事于理者,荏苒至今,始克就緒。凡所誤正亦務(wù)徹于原定之義,與求合于推行之宜,使溫故者不生墜地之虞,知新者不發(fā)煬灶之嘆。夫古今之變,未可強為,惟因時以制宜,始循序而漸進,權(quán)衡至平,豈能輕重歟。

      從中亦可想見當日會議之爭論激烈,以至于“三月之中會長數(shù)易”。毫無疑問,在長達3月余的會議期間,魯迅與姚茫父不可能沒有接觸與互動,但最終卻無緣成為知交朋友,或許是性格脾氣使然吧。對于二人各自精彩輝煌的人生而言,這當然無關(guān)緊要。

      二、魯迅與姚茫父的同好

      說到二人的交集,不能不提及兩人共同的愛好——金石碑拓。

      早在青年時期,魯迅即對金石學發(fā)生興趣,新年出城拜歲,來回總要一整天。船中枯坐無聊,每以清人吳玉搢編纂的金石學專著《金石存》遣時,該書共十五卷,著錄金石文字148種。在日期間,他曾聆聽章太炎講授《說文解字》并作《說文解字札記》。1912年到京后,教育部工作簡單乏味,他把許多時間消磨在購買、抄校墓志、碑銘、造像拓本中,曾寫下《古物調(diào)查表鈔》,對河北、山東、河南的造像及碑銘進行了調(diào)查。1915年起,更是大量購藏金石碑帖,據(jù)不完全統(tǒng)計,《魯迅日記》中關(guān)于琉璃廠的記載多達400余次,所購金石拓本超過1500張。一些同好亦不斷為他提供有關(guān)資料,如1915年12月3日,好友陳師曾贈其兩紙《后子孫吉文字磚拓》(圖1)。值得一提的是,這兩塊文字磚實物正是姚茫父所藏,拓本或許亦出自茫父之手。

      圖1 魯迅藏《后子孫吉文字磚拓》

      魯迅的金石學之好,最終體現(xiàn)在他所撰寫的考據(jù)文章和編輯整理的金石目錄中,多達十余種,主要有《漢畫像目錄》《漢石存目》《六朝造像目錄》《六朝墓名目錄》《唐造像目錄》《百磚考》《越中金石記目錄》《越中金石刻目錄》《淮陰金石僅存錄》《直隸現(xiàn)存漢魏六朝石刻錄》以及《陶齋藏秦漢瓦當文字目錄》等。據(jù)統(tǒng)計,北京魯迅博物館現(xiàn)存魯迅收藏的歷代金石拓片5100余種共6200余張。他在購買拓片的同時也抄錄大量古碑,據(jù)《魯迅輯校石刻手稿》統(tǒng)計,魯迅抄錄碑銘260種、造像344種、墓志192種,為后世留下諸多寶貴的金石資料。

      說到姚茫父與金石學,更無須多言,他本身就是晚期民國時期著名的金石學家。早在1895年在貴州讀書期間,已有《說文便讀》《讀段氏說文注逐日札記》打下堅實的小學基礎(chǔ),嚴修學政認真批閱,多有鼓勵,從此更肆力于小學。

      1900年茫父居家銳意讀書,撰成《說文三例表》《小學答問》兩部文字學專著。其晚年所輯錄的31卷本《弗堂類稿》中,更有大量關(guān)于金石文字的專門論述。生平并不寬裕的他,在購求稀見金石拓本方面,每每一擲千金,頗多豪舉。譬如1917年春,河北彰德出土唐墓畫像磚五方,姚茫父以重金四百元購得其二。親朋好友無不驚詫莫名,皆云不值。而好友陳師曾獨能理解,力排眾議,賦詩《題弗堂所藏仕女古畫磚》大加贊賞:“蛾眉奇絕內(nèi)家妝,粉墨凋零想漢唐。好古別開金石例,弗堂雙甓費評量?!?/p>

      茫父亦頗自喜,再三題詠,并以“磚墨館”顏其居所,他在《題畫磚》詩注中寫道:“始予得磚,見者都不識。聞以四百番佛得之也,則群議其浪費。及品題后,議稍稍息,而轉(zhuǎn)責其用。亦姑報之曰‘無用之用’?!庇衷凇对兕}畫磚》中寫道:“千年論畫惜無史,雙甓及時尚此模?!辈⑶易⒃唬骸皣L謂求縑素于隋唐,便如金石之于三代;宋元則秦漢矣。若非磚甓,豈能留遺以存筆墨乎哉!此所以可寶也。”

      茫父曾悉心臨摹此唐磚畫像,交由琉璃廠淳菁閣制成木版水印箋紙,一時為文人學者所重,流布極廣。魯迅在1929年9月27日至李霽野函(圖2)、其二弟周作人在1928年11月23日和25日致俞平伯函,所用箋紙皆為茫父所摹唐畫像磚箋。(圖3)

      圖2 魯迅致李霽野函用茫父橅唐畫像磚箋

      圖3 周作人致俞平伯函用茫父橅唐畫像磚箋二種

      此箋被魯迅、鄭振鐸收入《北平箋譜》,更廣為人知。鄭振鐸在《北平箋譜》序言中寫道:“姚茫父先生繼之作唐畫磚箋、西域古箋,雖仿古不同創(chuàng)作,然亦開后來一大派。”

      魯迅的文字中提到茫父,亦多與箋紙有關(guān),如在1933年10月2日寫給鄭振鐸的信中寫道:

      書名。曰《北平箋譜》或《北平箋圖》如何?

      編次??礃颖?,大略有三大類。仿古,一也;……無名氏羅漢,二也;特請人為箋作畫,三也。后者先則有光緒間之李毓如、伯禾、錫玲、李伯霖,宣統(tǒng)末之林琴南,但大盛則在民國四五年后之師曾、茫父……時代。編次似可用此法,而以最近之《壬申》《癸酉》箋殿之。

      將陳師曾、姚茫父并舉為民國畫箋大盛的代表人物。

      姚茫父與魯迅對金石碑帖的共同愛好,在茫父舊藏北齊八年《法儀兄弟八十人等造像》拓片(圖4)上有著充分體現(xiàn):此拓片不僅有二人題跋,同時還有陳師曾、林長民、林萬里、葛成修、黃云鵬、周肇祥、任可澄、邵章、羅復(fù)堪等九人題識。

      圖4 茫父舊藏,魯迅、陳師曾等題跋《法儀兄弟八十人等造像》拓片全圖及局部

      魯迅與姚茫父對金石碑拓、箋紙、書畫、篆刻等的共同愛好,卻并沒有促成二人有更多直接交往。陳師曾作為兩人共同的好友,除了前文所述“后子孫吉磚拓”外,還分別給二人都刻過多方印章,但也沒能讓二人的生活軌跡發(fā)生更多交集,這一點頗耐人尋味。

      三、“山茶怪鳥”銅盒故事溯源

      回到本文開頭所提出的問題,魯迅喜愛茫父的銅墨盒嗎?其實非常有可能!我絲毫不懷疑魯迅與姚茫父、陳師曾等人有著相近的藝術(shù)理念和審美取向。特別是考慮到他們相似的人生閱歷和共同的金石書畫愛好,并且還曾經(jīng)在與鄭振鐸的通信中直截了當?shù)乇磉_了對陳師曾、姚茫父所繪箋紙的激賞。

      但是,本文探討的不是泛泛而言的喜愛與否,而是關(guān)于一個在文化圈流傳近40年的非常具象的銅墨盒,一個由姚茫父繪茶花、怪鳥并題詩,由同古堂制成的“破墨盒子”的故事。這是刻銅文房收藏界絕對堪稱“經(jīng)典”的故事。

      最先講述這個故事的是姚茫父的孫女婿鄧見寬。1985年10月9日,他在《人民日報》發(fā)表短文《刻銅藝術(shù)》,介紹并贊賞刻銅藝術(shù),其中寫到:

      魯迅先生曾購得破墨盒子。姚茫父為盒面繪一正面鳥,兩目圓睜,立于茶花上,并書一絕句。魯迅先生戲呼這不尋常的兩目可怖的鳥為怪鳥,并贊茫父先生一反歷代畫家畫鳥只畫側(cè)面的傳統(tǒng),長期將這破墨盒子放置案頭。

      這是目前所知第一篇將此“茶花怪鳥”“破墨盒子”歸在魯迅名下的文章,不知所據(jù)何來,因發(fā)表時并未注明資料來源。

      翌年貴州省隆重紀念茫父先生誕辰110周年,貴陽市政協(xié)文史資料研究會編輯出版《貴陽文史資料選輯》第18輯,作為茫父紀念???,書中收錄了鄧見寬曾發(fā)表在《人民日報》的《刻銅藝術(shù)》,同時輯入他另外一文《博雅雋永的刻銅藝術(shù)——簡論姚華、陳衡恪的書畫刻銅》,后者對魯迅喜愛茫父這個“茶花怪鳥”銅墨盒故事作了進一步闡述:

      魯迅在同古堂購得的破墨盒,盒面由茫父繪一正面鳥兩眼圓睜,立在山茶花上。魯迅戲呼此鳥為怪鳥,認為此種不同凡響的繪畫,一反傳統(tǒng),我國歷代畫家畫鳥只畫側(cè)面顯示一眼。魯迅欣賞畫圖的能力極強,識得茫父“獨來獨往”,胸無古人,目無今人,自寫胸臆的畫家膽略。令人可惜的是,魯迅逝世后,他生前珍愛的這一破墨盒下落不明。而這種類似兩眼圓睜反傳統(tǒng)的怪鳥的畫法,不僅使人長久留念,更值得今人借鑒。

      有趣的是,《貴陽文史資料選輯》第18輯同時輯入了學者、作家鄧云鄉(xiāng)舊作隨筆數(shù)則,總題為“魯迅先生喜愛茫父藝術(shù)”,其中一段話引起我的注意:

      ……魯迅先生說“刻木印二枚成,頗佳”,很可能就是他親手刻的。因為是陳師曾代辦的,陳當時既是教育部僉事,又是書畫篆刻名家,在琉璃廠有筆單,同琉璃廠的關(guān)系很深,熟人也多,同張樾臣關(guān)系很深,代張畫墨盒畫稿。《北平箋譜序》說:“義寧陳君師曾入北京,初為鐫銅者作墨合、鎮(zhèn)紙畫稿,俾其雕鏤,既成拓墨,雅趣盎然?!币虼岁惖酵盘谜覐堥谐伎逃?,他自會親自動手的。他的店主要是賣墨盒;墨盒是北京琉璃廠的特產(chǎn),而又以張樾臣所刻為個中翹楚。手中還有一個買自同古堂的破墨盒子,年來尚未失去,刻的是姚茫父的山茶花,花上立著一個正面怪鳥(按過去正宗畫家,畫鳥不畫正面的,因其兩目圓睜,面目可怖也)。邊上一首五言絕句道:“壓斷千尋立,山茶一樹栽。自時寒鳥舞,猶向雪中來?!笨痰煤苡酗L格,但是否是張樾丞親手所刻,那就不得而知了。

      編者特別注明了“此文摘自鄧云鄉(xiāng)著《魯迅與北京風土》(文史資料出版社)一書,標題為編者所加?!?/p>

      《魯迅與北京風土》是非常暢銷,多次再版、重印,其最早版本在1982年。將兩位鄧先生的文章對照可知,鄧見寬所講述的魯迅喜愛姚茫父“茶花怪鳥”“破墨盒子”的故事,應(yīng)該就源自鄧云鄉(xiāng)這段文字。

      四、訛傳辨正

      鄧云鄉(xiāng)文中有說這個“山茶怪鳥”“破墨盒子”是魯迅的嗎?帶著困惑,筆者把這段文字逐字逐句反復(fù)品味,卻怎么都讀不出魯迅與這個墨盒有何關(guān)聯(lián),這不是鄧云鄉(xiāng)在講他自己手邊的銅墨盒嗎?本著“敝帚自珍”和舊派文人行文習慣,自謙地稱其為“破墨盒子”。設(shè)若果真這個墨盒是魯迅的,行文極為講究的鄧云鄉(xiāng)又怎會稱其為“破墨盒子”呢?

      這段文字沒有主語,因全文以第一人稱寫就,所以默認的主語只能是作者本人,也就是鄧云鄉(xiāng)先生。或許因這段文字前面一節(jié)恰好講述“魯迅與同古堂張樾丞”的故事,鄧見寬誤把后一段文字也計在魯迅頭上了。這一誤讀通過1985年《人民日報》和1986年《貴陽文史資料選輯》姚茫父紀念專輯而傳播,并為刻銅文房收藏界所關(guān)注,進而通過一本本專著和一篇篇文章的轉(zhuǎn)述、演繹,終于成為“經(jīng)典”。這恐怕與幾本權(quán)威著述的推波助瀾不無關(guān)系:

      首先是著名刻銅文房研究者周繼烈先生的《銅匣古韻:墨盒收藏》,這是關(guān)于銅墨盒收藏與研究的第一部專著。其中寫道:

      另一次,魯迅看到同古堂貨架上有方“怪鳥”墨盒,叫店員取下一看,原來是姚華畫的山茶,枝上立著一只正面的鳥,因一般畫鳥多畫側(cè)面,正面的少見,所以有些怪。盒上還題詩一首:“壓斷千尋立,山茶一樹栽。自時寒鳥舞,猶向雪中來?!?/p>

      魯迅很喜歡,于是購下。

      范大鵬先生是刻銅藝術(shù)愛好者和收藏家,學問修養(yǎng)允稱上乘,過手經(jīng)眼的民國刻銅文房精品不可計數(shù)。他的專著《鐵筆銅墨:刻銅文房把玩與鑒賞》(北京美術(shù)攝影出版社,2008),選材精審,業(yè)界評價“特點如下:一是實事求是,考證翔實,不作臆想,以科學的態(tài)度對待自己和別人的藏品;二是敘述簡明,問題的提出與解答均實在,不故弄玄虛,一語中的;三是充分反映了寫書人的文化根底,因知多,才不會犯那張冠李戴、魚獸不分的毛病;四是介紹了刻銅文房制作之程序。”然而,范老師也沒能繞過“魯迅與茫父怪鳥銅盒”這個坑,書中且把題畫詩句“山茶一樹栽”誤植為“山茶一書栽”。

      這一筆誤又被海上吳林深、吳蘅父子的《銅刻藝術(shù):傳承與探索》所“承繼”,且有所“發(fā)揚”:

      與陳師曾一樣,姚華涉及刻銅之藝,讓同時代的一些文人雅士亦刮目相看。時魯迅先生在京供職,曾在同古堂見到一個姚華所繪的銅墨盒,上面是一只站在山茶花枝上雙目圓睜的正面的鳥,旁側(cè)題詩云:“壓斷千尋立,山茶一書栽。自時寒鳥舞,猶向雪中來。”此作引起了魯迅先生極大的興趣,對畫鳥只畫側(cè)身單眼的傳統(tǒng)作品尤為欣賞,戲稱此鳥為“怪鳥”,即購回寓所,置案把玩品賞。

      文中既寫道“雙目圓睜的正面的鳥”“引起了魯迅先生極大的興趣”,可是接著卻又寫道“對畫鳥只畫側(cè)身單眼的傳統(tǒng)作品尤為欣賞”,其邏輯更令人百思不得其解。

      從鄧云鄉(xiāng)“手中還有一個買自同古堂的破墨盒子,年來尚未失去,刻的是姚茫父的山茶花,花上立著一個正面怪鳥”,到鄧見寬“魯迅先生曾購得破墨盒子。姚茫父為盒面繪一正面鳥,兩目圓睜,立于茶花上,并書一絕句”,再到周繼烈“魯迅看到同古堂貨架上有方‘怪鳥’墨盒,……很喜歡,于是購下”,故事的結(jié)構(gòu)越來越完整。其他版本的演繹還有許多,有人“繪聲繪色,如同親見”,有人將“正面怪鳥”演繹為一只立在山茶花上的“禿鷲”。如此種種,不一而足。許多人在津津樂道這個故事,只可惜“鄧冠魯戴”,這個“山茶怪鳥”“破墨盒子”的主人就這樣被認錯了。

      鄧云鄉(xiāng)原文缺省主語為誤讀留下“可乘之機”。如果說鄧見寬作為首位誤讀者情有可原,后來者讀其文而未核實鄧云鄉(xiāng)原文也可以理解??墒巧轿髯骷姨K華《姚華:舊京都的一代通人》在轉(zhuǎn)述這一故事時,則寫明:

      據(jù)鄧云鄉(xiāng)先生介紹,魯迅先生曾購得一破墨盒子,系姚華為盒面繪一正面鳥,兩目圓睜,立于山茶花上,并書一絕句。魯迅先生戲呼這不尋常的兩目可怖的鳥為怪鳥,并贊茫父先生一反歷代畫家畫鳥只畫側(cè)面的傳統(tǒng),長期將這破墨盒子放置案頭。

      鄧云鄉(xiāng)先生豈不冤枉哉?!

      行文至此,盡管筆者對自己的閱讀理解很有信心,但是列位看官未必認可,“怎么可能大家都理解錯了,只有你理解對了?”會不會真相正好反轉(zhuǎn)呢?為免爭訟,留心檢索,直接證據(jù)終于被我找到,鄧云鄉(xiāng)在所著《燕京鄉(xiāng)土記》中,有一節(jié)專講北京的“銅墨盒”,他以第一人稱寫道:

      我現(xiàn)在還保存著一個白銅墨盒子,三寸見方;一對鎮(zhèn)紙,五寸長,一寸闊。墨盒子刻的是一枝山茶花,花枝上立著一個縮頸的鳥,而且是正的,(畫家多避免畫正面鳥,因為任何鳥正面一畫,就很難看,易成怪狀。)邊上題著一首詩道:“壓斷千尋立,山茶一樹栽,自時寒鳥舞,猶向雪中來?!鳖}署“茫父”?!@是地地道道琉璃廠同古堂的出品,是琉璃廠刻銅世家張樾丞的作品,足足半個世紀以上的東西了。

      這次沒有省略主語,而這里的“我”只能是作者鄧云鄉(xiāng)的夫子自道。

      結(jié)語

      行文至此,已非常清晰,“魯迅喜愛茫父山茶怪鳥破銅墨盒”的傳奇故事,是由于文本誤讀而引發(fā)的歷時三十多年的“訛傳”。我知道,最初的誤讀者絕非故意,可能僅僅是一時疏忽而產(chǎn)生的善意失誤;我也知道,這只是一個非常細微的小問題,小到仿佛微塵,完全可以忽略不計。因為即便我不寫這篇文章,即便這一“訛傳”繼續(xù)傳之三十年、五十年,乃至永久,魯迅的光輝也不會因此而有一絲一毫的黯淡;茫父先生的博學多才與當日的輝煌,也不會因此而有一絲一毫的貶損;而其身后的寂寥,顯然也沒有因此而有哪怕一絲一毫的改觀。但是,事實該怎樣就怎樣,對于刻銅文房的研究更是如此。每當看到這個美麗的誤會一次次被引述、被重新寫入文章和專著,我都覺得仿佛是我自己沒有盡責而感到羞愧。好吧,那就讓我把它講出來,讓我自己可以心安。當然,也希望這個故事可以到此為止,畫上一個句號;更希望鄧云鄉(xiāng)先生舊藏的這個“山茶怪鳥”銅墨盒尚在人間,希望它早日重現(xiàn)。

      猜你喜歡
      陳師曾墨盒山茶
      陳師曾藝術(shù)理論及藝術(shù)風格
      圖示與觀念:陳師曾《讀畫圖》再分析
      國畫家(2023年1期)2023-02-16 07:58:20
      陳道明
      陳杰
      達云飛
      馬金海
      紅山茶
      文苑(2020年6期)2020-06-22 08:41:50
      《山茶梅花圖》
      陳師曾 納涼圖扇 榮寶齋藏
      藝術(shù)品(2018年5期)2018-06-29 02:15:15
      夢山茶
      民族音樂(2016年1期)2016-08-28 20:02:52
      崇义县| 瓦房店市| 潼关县| 新绛县| 英德市| 三台县| 中宁县| 中西区| 漠河县| 内黄县| 汶川县| 唐海县| 大洼县| 海林市| 长白| 潼关县| 贵阳市| 旬邑县| 禄丰县| 汉沽区| 凤山市| 湟源县| 开远市| 天峨县| 大悟县| 乐平市| 乌兰浩特市| 双鸭山市| 江阴市| 大名县| 阳信县| 牙克石市| 昌江| 永州市| 康保县| 江北区| 通州市| 大埔区| 民勤县| 新河县| 洪湖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