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第二次全體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必須堅持黨政軍民學、東西南北中,黨是領導一切的,堅決維護黨中央權威,健全總攬全局、協調各方的黨的領導制度體系,把黨的領導落實到國家治理各領域各方面各環(huán)節(jié)?!眻猿贮h對曲藝事業(yè)的絕對領導,充分發(fā)揮曲藝藝術“短、平、快”的優(yōu)勢,把黨的路線方針政策潤物細無聲地傳遞下去,是曲藝工作者一以貫之的政治任務。
為進一步明確黨的領導之于中國曲藝事業(yè)發(fā)展的根本作用,號召廣大曲藝工作者努力做到學思用貫通,知信行合一,不斷為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發(fā)展提供曲藝助力,9月16日,中國曲協在京召開黨的領導與曲藝事業(yè)發(fā)展座談會。會議認為,廣大曲藝工作者一要堅定政治定力,始終牢記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時刻把“金杯銀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金獎銀獎不如老百姓的夸獎”當作座右銘,堅決預防和抵制拜金浮華的銷蝕,堅定信念做人,立定腳跟做事,始終把社會效益放在第一位,把群眾的掌聲與歡笑作為藝術生涯最大的成績。二要增強道德毅力,不能在“爬坡總比下坡慢”的消極意識中隨波逐流,要充分明確自身的工作是打磨具有正能量的藝術品而不是生產表面燦爛華美內里卻空無一物的“精神麻醉劑”,要持續(xù)培養(yǎng)“子帥以正,孰能不正”的氣度和胸襟,把清風正氣浸潤到傳幫帶教和作品創(chuàng)演中,為中國曲藝事業(yè)發(fā)展注入清澈見底的源頭活水。三要鍛造創(chuàng)作能力,充分發(fā)揮要學、能學、學會的“雜貨鋪”精神,把時代精神納入作品中,不斷強化曲藝的供給側結構,讓好作品與群眾的文藝需求達成動態(tài)平衡,用大量有溫度、有亮度、有深度、有廣度的“良幣”驅逐低俗、庸俗、媚俗、靡俗的“劣幣”,讓好作品成為群眾必不可少的精神食糧。四要提升宣傳實力,跟上時代步伐,在當今以網絡為底層架構的多媒介傳播態(tài)勢中堅守陣地,有效增強作品的時代感召力、藝術吸引力和市場凝聚力。
在總結會議精神的同時,本刊還認真遴選嘉賓發(fā)言之精粹,進一步展現當代曲藝工作者就如何在黨的正確領導下,用能在小事情中反映大道理的曲藝之“思”規(guī)量社會發(fā)展,用心營造曲藝藝術有益的“溢出效應”的深入思考。
1950年,時年15歲的我隨父親參加了天津市文化局為提高藝人的文化和思想覺悟而成立的夜校。第一堂課開宗明義,把“文藝要為人民服務,藝術發(fā)展需要適應時代,創(chuàng)作反映新生活的作品是編演人員的職責和使命”這一至理教給了我們,也開啟了我60多年的創(chuàng)演生涯。在這60年中,我收獲了很多榮譽,更收獲了許多批評。對我而言,后者比前者更寶貴。因為前者只能代表我的過去,而后者則時時提醒我,一個曲藝工作者應該創(chuàng)作什么、為誰創(chuàng)作,是黨對我的激勵與鞭策。一甲子多的創(chuàng)作生涯,我每進一步、每上一層臺階,都是在黨的培育、引領、激勵下完成的。撫今憶昔,感慨萬端,在新的百年征程中,我仍然干勁十足,有毅力有決心,能和年輕的同志們一道,聽黨話,跟黨走,為社會進步說和唱,為國家發(fā)展鼓與呼。
“曲藝”作為一種藝術類型,雖然在歷史上和現實中,都是一個客觀的存在,但在新中國成立之前,卻沒有成為一個獨立藝術門類,也沒有形成一個有組織的文化行業(yè)。正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及所建立的社會結構高度組織化的社會主義制度形態(tài),逐步“型塑”了曲藝作為藝術門類和文化行業(yè)的社會身份與獨立地位,一位日本教授曾感嘆:“中國的曲藝事業(yè)包括曲藝研究,是世界上最發(fā)達的。”面對這樣的歷史與現實,我們可以自豪地說:是中國共產黨及其創(chuàng)立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締造”了“曲藝”作為一個獨立藝術門類及其在中國的神圣文化地位!換句話說,沒有中國共產黨就沒有中國的“曲藝”。吃水不忘挖井人,既然中國共產黨及社會主義制度對中國的曲藝發(fā)展作出了這么大的貢獻,當代曲藝工作者就要更加自覺地聽黨話、跟黨走,在黨的英明領導下,為中國曲藝事業(yè)整體繁榮作更大貢獻。
我們這一代人是改革開放的一代人,見證了偉大祖國近幾十年的輝煌,也在助力創(chuàng)造優(yōu)秀民族傳統文化傳承發(fā)展蒸蒸日上的可喜局面,而這一切的根本,都是黨對文藝事業(yè)的高度重視,對文藝人才的悉心培養(yǎng)。徜徉在新時代的春風里,曲藝藝術迎來了大繁榮大發(fā)展的機遇和環(huán)境,我們要做一個感黨恩、聽黨話、跟黨走,有信仰、有情懷、有擔當的文藝工作者。在牢記文藝工作者的職責使命,堅守藝術理想、藝術良知和職業(yè)操守的同時,把滿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作為文藝工作的出發(fā)點和落腳點,把人民作為曲藝表現的主體,肩負起政治擔當,發(fā)揚緊跟時代、貼近生活、說新唱新、歌頌英雄、弘揚主旋律的優(yōu)良傳統,傳承紅色經典,弘揚革命精神;學習前輩的人品,堅守“板凳坐得十年冷”的藝術理想,崇德尚藝,絕不辜負觀眾的期待和掌聲;堅持創(chuàng)新求作為,主動探索實踐,以精品力作講好中國故事,傳播中國聲音。
在1996年央視春晚的舞臺上,我和趙麗蓉老師為觀眾奉獻了喜劇小品《打工奇遇》。節(jié)目在嬉笑怒罵中讓觀眾開懷大笑,感受到了喜劇的魅力,“宮廷玉液酒,一百八一杯,這酒怎么樣?聽我給你吹……其實就是二鍋頭兌的白開水”這句臺詞家喻戶曉。但我認為給觀眾印象更深的,我們最滿意的,則是小品的結尾處,趙老師揮毫潑墨寫下的“貨真價實”四個大字。這四個字不僅極大地諷刺了所謂的“宮廷玉液酒”,傳播了真善美、鞭撻了假惡丑,讓這個作品整體有了較大的升華,更鮮明地表達了我們曲藝工作者的態(tài)度,就是要以源于生活、貼近群眾、正能量滿滿的作品“勸人方”,而不是用“一百八一杯”的“宮廷玉液酒”嘩眾取寵。趙麗蓉老師過去經常講的一句話,我現在也常掛在嘴邊,“干我們這行的,要講究不能將就”。前者是精益求精,后者則是隨波逐流。講究的內涵,其實就是“創(chuàng)新+認真”。我們的每一次創(chuàng)作,都必須堅持精雕細琢,堅守工匠精神。
包括我們中國煤礦文工團說唱團在內,眾多的國有曲藝院團,可以說是曲藝方面的國家隊。我們有責任更有義務在曲藝界樹立標桿,起到榜樣的作用。作為這個團隊的負責人,我深知肩上擔子的重量,所以我時刻提醒自己,在不斷提高自身藝術水平的同時,還要鼓勵團員們多創(chuàng)作緊貼人民,緊跟時代的文藝作品,力求達到思想精深、藝術精湛、制作精良的標準。最近兩年,我們團先后創(chuàng)作了被列為慶祝中國共產黨建黨100周年“百年百項”文藝作品的《陽臺歌唱家》,和廣受觀眾喜愛的相聲《站崗》《最美畫卷》,快板《抗魔凱歌》,魔術《最美逆行者》《傲骨紅梅》等優(yōu)秀的文藝新作。這些節(jié)目一經上演,就受到了廣大觀眾的熱烈歡迎,這些作品之所以受到群眾的歡迎,重要原因就是表現了老百姓的身邊人和身邊事。也只有這樣,老百姓才會有同感,才會和我們共情。
記得1996年3月,已經從上海評彈團退休的母親帶著我們幾個年輕人去長江之畔的寶山鋼鐵集團采風,準備創(chuàng)作一部描寫全國勞動模范曾樂先進事跡的評彈作品。她帶著我們一起下車間、去碼頭、值夜班、上塔吊。當時我們頗有怨言,因為來的時候我們都認為開個座談會、查些資料,也就算是采風了,沒想到工人干的事情我們全干,就是不干曲藝工作者“該干”的事情。母親看出了我們有情緒,特地在一次午飯時開導我們:“走馬觀花地走一圈回去,我們也能寫出一部作品來,但一定是不‘貼肉的,甚至是不真實的,是沒有鮮活的生命力的。這段時間我們一起辛苦地走曾樂走過的路,干曾樂干過的活,生活曾樂生活過的生活,這是我們與他共情的一個過程。心里有了底,筆下才有戲,我們要寫的不是一層‘皮,而是他這個活生生的人,創(chuàng)作是心與心的溝通、心與心的交流,只有作者的心和人物的心相通了,你寫出來的故事才會和觀眾的心相通?!?h3>中國曲協曲藝創(chuàng)作委員會秘書長、首批“牡丹綻放——曲藝英才培育行動”入選者、山西省曲協副主席 暴玉喜
曲藝是黨的事業(yè),推動曲藝發(fā)展、繁榮曲藝文化是我們共同的追求。曲藝工作者都應該著眼這個大局、服務這個大局、融入這個大局。為此,我們的作品不能只寫一己悲歡,更不能為了博取眼球,而是為了最廣大人民群眾的精神文化需要,將更多更好的精神食糧奉獻給人民群眾。創(chuàng)作是立身之本,作品質量是我們的生命線。我們的曲藝作品好與差,最終都要靠群眾評判,要使作品真正達到傳遞正能量、傳播真善美的作用,關鍵是得到群眾認可,心甘情愿地接受教育、聽從引導。這就依靠曲藝工作者憑借高超的技藝,打造高質量的作品。提高自身水平的唯一的路徑就是認認真真學,持之以恒學,理論聯系實際學,密切聯系群眾學,通過批評與自我批評,真正讓作品有“煙火氣”和“泥土味”,這也正是我們黨的優(yōu)良作風。
近年來文化產業(yè)發(fā)展勢頭強勁,這對曲藝來說既是機遇,也是考驗。當代曲藝發(fā)展需要市場,但我們不能被市場綁架,不能被流量蒙蔽雙眼,更不能被不良習俗裹挾。相聲這門老藝術要在新的歷史時期健健康康發(fā)展,就需要熱愛它的相聲從業(yè)者面對資本杠桿時依然嚴守底線,在“飯圈文化”的沖擊下仍然保留本心。黨和人民把繼承、弘揚、推動和發(fā)展優(yōu)秀傳統藝術的重擔交給我們,我們不僅要尊重傳統、研究傳統、繼承傳統,還要激活傳統。不被資本綁架,不是說我們不要市場,而是要在堅持社會效益的基礎上,探索實現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協同發(fā)展的有效路徑。為此,我們要嚴守相聲藝術的莊嚴凈土,把黨的群眾路線貫徹落實到曲藝創(chuàng)作演出的各個環(huán)節(jié)中,以人民為師,從觀眾的心聲中捕捉靈感,豐富創(chuàng)作,清清醒醒創(chuàng)作、認認真真演出、干干凈凈發(fā)展,用真情真心來回應觀眾對我們的期望。
1947年春天,東北文協委派柳波同志從沈陽來到哈爾濱,將活躍在民間的曲藝藝人組織起來,于當年的4月1日成立了“哈爾濱市曲藝人協會”,這就是哈爾濱市曲協的前身,因此,我們總是自豪地稱哈爾濱市曲協是新中國成立最早的曲藝界群團組織。70年崢嶸歲月稠,哈爾濱市曲協與共和國同呼吸,共命運,與時代同行,與光榮相伴,不斷探索黨建業(yè)務融合發(fā)展的有效路徑,在組織建設、團結凝聚、文藝志愿、精品創(chuàng)作、配合中心工作等方面持續(xù)發(fā)力,取得不少成績。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在工作中,我們更進一步認識到,黨的領導是協會工作不可或缺的靈魂。接下來,我們還要繼續(xù)大力開展黨建工作,持續(xù)推進黨建業(yè)務深度融合,努力將協會打造成新時代的“曲藝工作者”“曲藝愛好者”之家,確保曲藝隊伍為謳歌新時代、助力社會新風尚作出新的貢獻。
(責任編輯/馬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