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志興
摘 要:初中班主任作為直接管理者,對該階段學生影響重大,如今初中學生思維過于活躍且自主意識較強,班主任的管理難度也有所增加,而班主任為保障學生全面發(fā)展,則應加強德育效果,并對該教育重要性充分重視。主要對提升初中班主任德育有效性策略進行探索,僅供參考。
關鍵詞:初中;班主任;德育;有效性
初中階段是學生成長的主要時期,該階段的班主任管理工作尤其重要,為進一步強化德育效果,班主任應從多方面入手,確保學生思想向正確方向發(fā)展,并促進學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質,長成符合社會主義建設的高素質人才。但現階段,初中班主任德育工作效果不如預期理想,在多種因素影響下,導致德育實踐水平有限,從而對學生綜合素養(yǎng)提升有一定限制。
一、轉變德育理念,強化德育工作效果
在初中教育階段,為有效完成德育目標,促進學生成長,首先應確保德育理念緊隨時代發(fā)展,并將其作為德育工作基礎。傳統(tǒng)德育工作中,教育目的是為提高學生智力水平,但隨著時代變化,社會對人才需求正在逐步改變,同時德育目標也在隨之改變,基于此,為保證德育作用,初中班主任需對德育理念做出創(chuàng)新,確保該理念與當前社會現狀相符。初中德育工作,班主任應從實際生活出發(fā),將學生性格及心理狀態(tài)與之結合,科學制訂德育方法,以此激發(fā)學生興趣,引導其主動參與德育教學與活動。通過開展德育工作,班主任需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及價值觀,并通過多種方式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質,避免他們產生極端想法。初中學生處于青少年階段,該時期學生對班主任過于依賴,此特性有助于班主任提升德育效果,而此時,班主任應注意以身作則,發(fā)揮榜樣作用,在日常班級管理及教學環(huán)節(jié),應全面滲透德育,以此提高學生思想品質,并為學生后續(xù)發(fā)展奠定基礎。
二、強調師生互動,全面滲透德育
為確保德育工作順利開展,并取得重大成效,班主任應加強學生間的交流與互動,但從當前初中教學情況分析,班主任與學生關系較為緊張,部分班主任性格嚴肅,而初中階段學生叛逆心理較重,此時則容易與班主任之間形成敵對狀態(tài),該情況并不利于班主任進行德育,針對該問題班主任應盡快解決,將這一現狀努力改善。在日常教學與管理中有意識地與學生進行交流,并及時掌握學生心理狀況,了解其生活與學習需求,從而拉近教師與學生間的距離,此時再進行德育工作,效果必然有明顯提升。日常生活中,班主任應增加與學生交流談心的機會,全面掌握學生的生活狀況及學習狀況,談心環(huán)節(jié),教師應作為聆聽者出現,并非教者,需以學生角度為出發(fā)點,為學生提出建議,此時應重視心理輔導,強化學生內心承受力,也可對學生的心理素養(yǎng)進行鍛煉。
三、開展德育實踐活動,構建道德教育環(huán)境
良好的環(huán)境氛圍對學生影響重大,通常學生會在潛移默化中自覺接受環(huán)境熏陶,從而對外在及心理產生一定影響。初中班主任應對此充分認知,強化班級環(huán)境對該階段學生的影響。初中德育若單一進行說服教育遠遠不夠,班主任需結合學生發(fā)展現狀合理組織德育活動,促使學生通過實踐活動深刻感受德育思想,理解也更為深入,在實踐活動環(huán)節(jié)積極踐行行為與思想教育,引導學生將其內化于心,充分提升德育效果。班主任可將自身授課學科特點與德育相結合,對學科內容深入挖掘,將蘊含德育元素的教學資源與該時期學生興趣與特點相結合組織課堂活動,如探究合作、小組游戲等,促進學生在實踐活動中挖掘自身潛力并充分表達個人特點,實踐活動中班主任應明確德育主題并將主題中心思想進一步放大。此外,班主任充分發(fā)揮班會作用,選擇與德育相符的傳統(tǒng)文化及社會現象,引導學生進行交流互動,并形成特有的德育班級文化。
四、加強學校與家庭聯(lián)動,確保德育工作成果
學生的成長需要家庭與學校共同參與,家庭是學生獲取知識及信息的主要陣地,而家長則是影響學生思想道德品質的關鍵,因此教師與家長應充分認識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全面實現學校與家庭聯(lián)動教育,提升家長對德育的重視程度,拓寬教育層面。家庭德育具有長期感染性,可為學生提供不同體驗,因此班主任需與家長長期保持聯(lián)系,并形成統(tǒng)一德育戰(zhàn)線,以此確保德育效果。班主任可借助信息技術,在班級家長群內定期發(fā)布德育理論及常識,并及時與家長溝通學生的道德思想及行為,讓家長根據學生性格特點進行針對性教育,維護好家庭關系,并為德育打下堅實基礎,班主任也可發(fā)揮“家長會”作用,與家長探討教育策略。
綜上所述,初中德育對此階段學生成長至關重要,因此,班主任需通過轉變德育理念、增加師生互動、積極開展德育實踐活動、加強學校與家庭聯(lián)動等方式,以此提升初中德育工作效果,培養(yǎng)學生成為高素質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