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英語專業(yè)學生走入職業(yè)翻譯市場將面臨來自不同領域的文獻翻譯,傳統(tǒng)翻譯教學方法已無法滿足市場的需求,探索科學有效的翻譯課程教學模式已提上日程。研究以本人的英語教學改革研究與實踐項目為基礎,論述了項目的研究背景與意義、課題實施原則、擬解決的問題與方法以及研究過程,并對研究結果進行了討論與分析。研究從三個方面對今后翻譯課程提出了改進思路與建議,具有時代意義和應用價值。
【關鍵詞】翻譯課程;教學改革;翻譯理論
【作者簡介】許敏,河北地質(zhì)大學語言文化學院。
【基金項目】本文系2019年河北省普通本科院校英語教學改革研究與實踐項目“翻譯理論在英語專業(yè)本科翻譯教學中的應用研究”(項目編號:2019YYJG035)的研究成果。
一、研究背景與意義
英語專業(yè)學生走入職業(yè)翻譯市場將面臨來自不同領域的文獻翻譯,傳統(tǒng)翻譯教學方法已無法滿足市場的需求。如何提升教學質(zhì)量,探索科學有效的教學模式已提上日程。近十多年來,國內(nèi)翻譯教學與研究者已提出過富有創(chuàng)見的教學模式,如“項目驅(qū)動的協(xié)作式”教學模式,“應用翻譯工作坊”,“基于英漢雙語平行語料庫”教學模式,多維度探討了如何推進翻譯教學工作。從當前研究看,翻譯理論作為一個活水源頭,雖對教學的指導意義已得到關注,如“應該選擇一種理論(僅一種,無論哪個)作為特定語境下翻譯教學的基礎”,但相關教學實踐仍待進一步探索。
本課題的研究意義有:首先,時代意義。從目前的語言服務行業(yè)背景來看,對如何提升翻譯教學的質(zhì)量、滿足社會對翻譯人才的迫切需求這一問題的探討具有強烈的時代意義。其次,應用價值。本教學成果可為英語專業(yè)翻譯教學提供理論支撐和方法參考,便于引導學生在翻譯實踐中尋找較為科學的翻譯原則和方法,具有現(xiàn)實應用價值和指導意義。
二、課題實施原則
1. 以新時代的“新文科”建設為指導原則,貫徹教育部新文科建設的文件精神,推進新文科研究與改革實踐項目。
2. 以研促教,以研促改。通過探索,深化英語專業(yè)本科翻譯教學改革,提高翻譯人才培養(yǎng)質(zhì)量。
三、擬解決的問題與方法
課題擬解決兩個問題:
1. 選取恰當?shù)睦碚摵颓把爻晒?。從適用性出發(fā),在功能多樣的理論和豐富的研究成果中,析出與教學實踐聯(lián)系緊密的成果,是實現(xiàn)本課題目標的關鍵。
2. 提出應用性較強的教學方案。如何將理論知識和科研成果轉化為一套可執(zhí)行的教學方法,與翻譯課程銜接起來,是決定能否落實本課題的核心所在。
研究方法為:
1. 實驗研究法。為發(fā)現(xiàn)本課題方案與翻譯教學效果是否存在因果關系,本課題將設計兩個實驗:第一個周期為18學時,第二個周期為30學時。在兩個實驗階段,分別請同學們做同一份翻譯作業(yè),對兩次翻譯效果做出對比與評估,衡量新方案的教學效果。
2. 問卷調(diào)查法。學期結束,設計問卷調(diào)查。對回收的調(diào)查資料進行整理、統(tǒng)計與分析,從問卷中獲得有關教學效果的答案。
3. 個人訪談法。實驗過程中,關注學生對新教學模式的反饋,通過個人訪談及時發(fā)現(xiàn)問題、解決問題。
4. 文獻研究法。通過查閱文獻了解本課題的歷史與現(xiàn)狀;批判性閱讀相關翻譯理論和前沿成果,從中尋找適合應用于教學的思想和理論。
四、課題的研究過程
本次實驗在2020—2021學年第一學期的“翻譯理論與實踐”課完成,該課程共48學時。實驗對象是河北地質(zhì)大學2018級英語專業(yè)大三3班的31名學生。實驗分兩個階段,前18個學時為傳統(tǒng)授課模式;后30學時為新模式。具體如下:
1. 傳統(tǒng)教學模式授課。教學的前18個學時采用傳統(tǒng)翻譯教學模式,引言課后,開始講授字詞句段層面的翻譯技巧,包括詞義的選擇、詞性的轉換、增詞與減詞、主動被動轉換、分譯與合譯、正反轉換。在該階段結束之前,布置了兩篇翻譯作業(yè)。這兩篇作業(yè)將在第二階段時重新拿出來審視和修改。
2. 提煉相關成果。該環(huán)節(jié)為新教學模式實驗階段。研究者在深入全面把握中西翻譯理論和研究熱點的前提下,以可操作性作為遴選標準,初步選定了與翻譯實踐密切相關的四個理論,為新的教學模式設置相應的四個翻譯專題,每個專題用7個學時。這四個翻譯理論與專題分別是文本類型理論、目的論、轉換理論、異化歸化理論。
3. 實施新教學模式。積極引入上一環(huán)節(jié)析出的翻譯理論和應用型前沿成果,將其運用到剩余的30個學時的講授,以分主題講授理論和針對性練習的方式展開教學,引導學生對翻譯活動進行多維度思考,培養(yǎng)學生翻譯鑒賞能力,提高學生掌握不同文本類型的不同翻譯技巧與策略的能力。本環(huán)節(jié)的教學步驟具體如下:
(1) 每個理論專題之前,請學生課下完成一篇指定文本的翻譯;
(2) 課堂講授與該文本相關的理論,并將其應用于課堂實例。向同學們展示如何將理論應用于翻譯實踐;(4學時)
(3) 請學生結合理論修改自己的初稿(含傳統(tǒng)教學模式下曾做過的兩篇翻譯),并記錄下心得體會;(2學時)
(4) 公布參考譯文;
(5) 對比、討論、總結。賞析參考譯文的基礎上,以其為標準,審視與對比自己的初稿、修改稿。找出其與參考譯文的差異之處,同學間互相討論。最后總結個人翻譯的得失。(1.5學時)
4. 檢驗教學效果。實驗結束后,請學生匿名填寫問卷。內(nèi)容包含就專題展開的6個選擇題和4個簡答題。以問卷調(diào)查、個人訪談的形式了解學生對該教學模式的反饋意見,進行分析和總結,最終論證該教學模式的有效性以及存在的不足,在此基礎上尋找翻譯理論應用到翻譯教學的突破口。
五、 實驗結果分析
本次實驗結果通過問卷調(diào)查來檢驗,如表1所示:
前三題是調(diào)查學生在本學期翻譯專題課程開始之前對翻譯的了解狀況。從回收的31份結果看,絕大多數(shù)的同學(65%)聽說過翻譯原則或標準,比如“信達雅”或“忠實”(課下追訪);32%同學不曾聽說或關注過類似概念。這兩個選項的結果說明學生對翻譯的認識僅僅停留在一些眾所周知的翻譯原則或概念,并沒有將其貫徹到翻譯實踐中。至于翻譯理論,94%的同學沒有聽說或了解過任何翻譯理論。
后三題是學過專題翻譯之后的問答。
1. 31名學生全部認為,本實驗“增強了對翻譯和翻譯現(xiàn)象的認識”,說明達到了最基本的教學效果。
2. 在“印象深刻的翻譯理論”選擇中,文本類型理論、目的論、轉換理論、異化與歸化理論占比逐次降低,其中文本類型獲得了最大的認可,這與該理論較強的實踐指導意義密不可分。而目的論和轉換理論分別位于第二位和第三位,二者相差不是很大。異化與歸化可能因其過于寬泛及其操作性的原因,并未得到同學們的極大認可。
3. 21名學生(68%)認為,所學理論對他們今后的翻譯實踐會有很大幫助。但是,依然有10名學生(32%)選擇了“有,但不大”??梢?,即使學生能就翻譯理論與實踐的關系等做出有深度的論述,依舊有部分同學不認為其具有實踐指導性。通過訪談得知,在真實的翻譯過程中,學生可能會因交稿時間或客觀條件的限制,不會時刻牢記一些理論,從而無法真正實現(xiàn)其對實踐的指導價值。背后的原因不難理解,對比學生以前對翻譯的認知,本次翻譯專題是他們首次接觸翻譯理論,雖然通過學習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和把握,但距離熟練應用還需要一定的時間和實踐鍛煉。
4. 在四個簡答題的回答中,同學們先后對“翻譯理論的價值及作用”“翻譯理論與翻譯實踐的關系”“對翻譯實踐具有指導性的理論”以及“是否遇到無法解決的問題與困惑”等展開了詳盡論述。從同學們的詳細論述看,他們已經(jīng)對翻譯現(xiàn)象、翻譯行為以及翻譯理論獲得了較為深刻的理解,本次教學效果較為理想。
六、結語
基于本次教改實驗,我們提出以下幾點新方案:
1. 教學形式。(1)擴大學時從48學時至68學時。從問卷調(diào)查可以看出,此前學生相關的專業(yè)知識儲備極少。增多學時后,教學案例增多,多樣性增強,帶來的相關翻譯思考也會隨之增多;這也意味著可以對翻譯的藝術和技巧展開更細致入微的探討,給學生自己揣摩以及師生商討的時間。(2)新增的20個學時用在翻譯賞析上,整個課程講授過程重新分為翻譯技巧講解(22學時)、理論與實踐專題(26學時)、翻譯賞析(20學時)三個環(huán)節(jié),三管齊下,夯實學生的翻譯理論和實踐基礎。
2. 教學內(nèi)容。(1)將文本類型理論、目的論、轉換理論作為最具實踐指導性的三種理論,納入教學設計。隨著課程的多輪進行和時代的更迭,將會考慮更多前沿性、指導性理論。(2)加大各種類型的文本作為教學材料。豐富的文本能提供新問題,激發(fā)學生的理論思考;同時,為學生步入翻譯行業(yè)奠定了基石,契合了語言服務行業(yè)對翻譯人才的培養(yǎng)要求。
3. 教學理念。(1)培養(yǎng)實踐過程中的理論意識。掌握一定的理論可以對翻譯策略有宏觀站位和思考,這樣才能保證翻譯實踐不會偏航。有意訓練實踐過程中的理論意識,才能提高學生面對復雜文本時確定翻譯總體思路的能力,進而提高翻譯效率和質(zhì)量。(2)培養(yǎng)讀者意識。不同的策略面對不同的讀者。讀者的審美習慣、閱讀目的等不同,策略也應有異。清晰明確的讀者意識十分重要。宏觀策略下還需要將讀者納入考量范疇,進而做出微觀調(diào)整。
參考文獻:
[1]連淑能.英漢對比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2]張培基.英譯中國現(xiàn)代散文選[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9.
[3]J C. Catford. A Linguistic Theory of Translation[M]. London: Oxford Univ. Press, 1965.
[4]Marianne Lederer. Can Theory Help Translator and Interpreter Trainers and Trainees?[J]. Interpreter and Translator Trainer, 2007(1):15-35.
[5]Munday, Jeremy. Introducing Translation Studies: theories and applications[M]. New York: Routledge, 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