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 華
(新疆阿勒泰地區(qū)哈巴河縣第二小學 新疆阿勒泰 836700)
思維導圖是一種全新的引導理念,將其應用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可以有效提高語文教學質量,促進學生思維發(fā)展。因此,最近幾年,思維導圖在我國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應用也越來越廣泛。
思維導圖從概念上來講指的是對某一個知識點或者是系統(tǒng),利用序號或者是等級差異形成相應的樹狀結構,用來體現(xiàn)人體大腦變化的一個過程,也是人思維能力向外發(fā)散的一種具體表現(xiàn)。教師采取構建思維導圖的教學方式,可以彌補傳統(tǒng)教學方式的弊端,結合語言智能、數(shù)學智能和創(chuàng)造智能的作用,促進學生思維的廣泛性和全面性發(fā)展。思維導圖的教學方式在當前的教育工作中已經(jīng)得到了較為廣泛的應用,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和思維水平,幫助學生實現(xiàn)思維方面的創(chuàng)新[1]。
和西方等發(fā)達國家相比較,我國教育事業(yè)在思維導圖應用方面還不是特別深入,相關調(diào)查資料也顯示,我國對思維導圖教學工具的探索仍停留在初級階段,還需要教師轉變理念進行深入研究。筆者通過分析發(fā)現(xiàn),西方等發(fā)達國家在思維導圖的應用上,比較注重其在小學生思維融合發(fā)展中的作用,故而在小學教育目標上就制定了要實現(xiàn)思維導圖和小學教學的融合。
我國受傳統(tǒng)教育思想的影響,在思維導圖的研究上,還沒有完全將其應用在小學教育工作中,一定程度上也阻礙了小學生的思維發(fā)展。
思維導圖是一種有效的教學輔助工具,將其應用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可以有效促進學生的思維發(fā)展。具體表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第一,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教師構建完善的思維導圖,可以讓學生在閱讀文章的過程中充分發(fā)揮自己的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構建完善的邏輯關系,以此促進自己思維的全方位發(fā)展。第二,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應用思維導圖,可以彌補我國傳統(tǒng)教學方式的不足,利用思維導圖指導學生的學習,讓學生掌握思維導圖的正確使用方法和邏輯關系,有利于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和語文教學質量。第三,教師通過構建思維導圖,還可以幫助學生建立有效的思維模式,為學生后期接受更高層次的語文知識奠定基礎,可以完善學生的知識體系和方法技巧,進一步挖掘學生的學習潛力,發(fā)展學生的思維,讓學生在未來的學習甚至是工作中都可以采取構建思維導圖的方式,清晰自己的學習和工作思路,提升學生的個人能力。
低年級小學生年齡較小,上課時候經(jīng)常注意力不集中,教師采取傳統(tǒng)的說教式教學方法很難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在一定程度上也不利于對學生語文素質的培養(yǎng)。因此,教師需要運用思維導圖吸引低年級學生的注意力,讓小學生主動參與到課堂學習中,以此提高教學效果。另外,教師在運用思維導圖的時候,需要結合學生的身心發(fā)展情況,選擇合適的方法構建思維導入,通過豐富的色彩和新穎的結構促進學生的思維發(fā)展[2]。
例如,在部編版小學語文一年級下冊《動物兒歌》的教學中,教師就應用了構建思維導圖的方法,讓學生將自己不認識的帶有動物偏旁的字找出來,利用不同顏色的畫筆將其展示出來,注意聽這些字的讀音,并猜測是什么意思。教師應用信息技術進行動物兒歌朗誦,結合圖片,為學生構建了思維導圖,在不同顏色的動物詞組下面連接的是相關兒歌畫面,大大優(yōu)化了教學環(huán)境,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也較高。
識字教學是小學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內(nèi)容,就我國小學語文識字教學的基本現(xiàn)狀來看,部分教師采取的教學模式還較為單一,通常是將生字詞的結構展開,采取拆解教學的方式,或者是讓學生對生字進行反復抄寫,加深學生對生字的記憶,這樣的教學方式雖然可以取得一定的效果,但隨著時間推移,容易降低學生的學習興趣,影響識字教學質量。另外,拆解式的教學方法更加適合低年齡的學生,對高年齡段的學生來講,效果還有待提高。因此,教師需要應用思維導圖的教學方式進行識字教學,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采取生動、形象的教學方式,幫助學生鞏固課堂學習的內(nèi)容。另外,教師還可以將字謎和思維導圖結合起來,以此促進學生的思維發(fā)展,提高識字教學效率[3]。
例如,教師教學“淚”這一生的時,就應用了思維導圖教學法。如圖1所示。教師為學生展示了“左右結構—和水有關—和眼睛有關—傷心時跑出來”的思維導圖,很大程度上加深了學生對“淚”字的理解和記憶,提高了學生的記憶效率。另外,學生面對這樣的思維導圖,還順利對“淚”字進行了組詞,結合和眼淚相關、和水相關,組了眼淚、淚水等詞語。這種教學方式更加生動和形象,可以幫助學生更加形象地理解和記憶生字。
圖1 “淚”的思維導圖
閱讀教學也是小學語文教學的關鍵內(nèi)容。小學語文教材中有較多的記敘文、說明文、古詩詞和文言文等,教師在閱讀教學中可以結合不同類型的閱讀材料,制定不同的思維導圖,提高閱讀教學效率。
在記敘文閱讀教學上,教師可以將事情發(fā)展的六要素作為構建思維導圖的關鍵,讓學生在閱讀過程中找到事情發(fā)展的時間、地點、人物、起因、經(jīng)過和結果,按照這六個要素填充思維導圖,加深學生對文章的理解。在說明文的閱讀教學上,教師可以按照是什么、為什么、怎么辦等邏輯順序構建思維導圖,促進學生的思維發(fā)展。
例如,教學部編版小學語文二年級上冊《小蝌蚪找媽媽》時,筆者就采取了構建思維導圖的方法,向學生提出問題:小蝌蚪在找媽媽的過程中都遇到了哪些問題?讓學生用不同顏色的筆畫出來。這個時候,仍然有學生沒有閱讀思路,教師繼續(xù)填充子問題,對學生進行思維啟發(fā),如:小蝌蚪在找媽媽的過程中,一共遇到了幾種動物?每種動物和小蝌蚪發(fā)生了怎樣的對話?小蝌蚪是經(jīng)歷了幾次失敗才找到了媽媽?教師運用思維導圖對學生進行問題引導,幫助學生理清了閱讀思路,學生通過小組討論,很快就找到了問題的答案。學生的整個學習過程比較清晰,也比較有趣[4]。
在傳統(tǒng)的小學作文寫作教學中,教師都會為學生分析和解讀作文題目指導學生的寫作思路,這樣的教學方式雖然可以取得不錯的教學效果,但學生寫出來的文章在內(nèi)容和框架都差不多,這在一定意義上不利于學生思維的真正構建,不利于學生創(chuàng)造性思維的發(fā)展。另外,時間長了還會讓學生形成思維依賴,當學生獨自面對寫作時就會產(chǎn)生茫然無措的感覺,沒有寫作的思路。因此,教師需要運用構建思維導圖的方式對學生的思維進行啟發(fā),突顯學生的學習主體地位,讓學生積極主動地思考,而不是依賴教師的思維。另外,教師在運用思維導圖進行教學時,還要讓學生自由選擇所需要的素材,激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造靈感,幫助學生在腦海中形成清晰且全面的寫作思路,從而順利完成寫作[5]。
例如,教學部編版小學語文五年級上冊的習作《我想對您說》時,筆者就轉變了教學思維,采取思維導圖的教學方式,并沒有直接拿主題讓學生進行作文寫作,而是讓學生結合寫作要求進行深層次的思考。教師讓學生想一想在現(xiàn)實生活中和父母的相處經(jīng)歷,并應用信息技術為學生展示了一些有趣的圖畫,如長輩和晚輩之間的對話、家長和孩子看待同一件事情的不同看法,有效激發(fā)了學生的思維,學生開始主動分享自己和父母、教師等長輩之間的故事,說出了自己內(nèi)心的想法,為更好的寫作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綜上所述,構建思維導圖是最近幾年興起的一種教學方式,脈絡清晰的思維導圖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梳理知識結構,從而促進學生的思維發(fā)展。為此,小學語文教師要加強對思維導圖教學方式的研究,將其應用在實際的語文課堂中,具體可以應用在課堂環(huán)境優(yōu)化、識字教學、閱讀教學和寫作教學中,清晰學生的學習思路,幫助學生在較短的時間內(nèi)完成理解并掌握語文知識,促進學生思維的全方位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