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每年春節(jié)、中秋節(jié)和公婆生日時,我都會給家在農(nóng)村的婆婆包5000元紅包,對此老公很感動,總夸我懂事。前不久我意外發(fā)現(xiàn),他每個月都偷偷給婆婆轉(zhuǎn)錢,少則500,多則1000。我氣憤又傷心,該怎么跟他說呢?
A:人有時很難控制情緒,隨意發(fā)泄出來會直接損害人際關系,特別在親密關系中,人們覺得跟“自己人”不需要客氣、掩飾,因而破壞性更大。你雖然氣憤、傷心,但仍保持理智,能夠有意識先來咨詢,值得點贊。
你想到要和老公溝通,可在此之前需要先了解自己情緒的出處。如果你直接說出自己的情緒和感受,不是不可以(只要不是直接的指責、批評或抱怨),但這相當于把問題打包甩給他來解決,需要他能準確猜到你情緒的來源才能真正安撫你。
若是他簡單采用無原則認錯策略,既顯得沒有誠意,你也未必真的接受。此外還有一種風險,他未必真的愿意放棄自己的想法,只是不愿爭吵,于是采取陽奉陰違的做法。
最好還是你自己搞清楚為何氣憤、傷心。是因為你介意老公多給婆婆錢,而你認為已經(jīng)給得足夠多,沒必要,還是因為他偷偷轉(zhuǎn)錢是對你的背叛?是因為你們有約定,給公婆的紅包都由你來發(fā)而他破壞了約定,還是因為你發(fā)現(xiàn)了他隱藏私房錢而生氣?再或者,是你認為夫妻一體應該沒有秘密,而他卻更親近他的家人?
丈夫孝順父母是好品質(zhì),你也確實很懂事,這二者并不矛盾,相信你們之間應該只是溝通的問題而非原則性的是非。說出你的心聲后,抱著好奇的心態(tài)去問他這么做的原因,也許根本就是誤解。比如因為你懂事,丈夫不甘人后,“媳婦都這么孝順了,我這個親兒子怎么能不有所表示呢”“給爸媽發(fā)紅包特有成就感”,等等。
切記:溝通不是為了讓對方聽自己的,過程才是在解決問題—澄清和相互理解、情緒釋然,而溝通之后,做法既可以不需要改變,也可以心平氣和商量達成新的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