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靜東
【摘 要】詩詞教學作為語文課程的重要組成部分,解讀詩詞內涵和意境應該是其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內容。圍繞詩詞特征,注重從詩詞展示、每周競賽、講座聆聽和學唱引導等方面予以策略指點,引領學生在主動融入詩詞識記中深度拓展,幫助學生在主動融入詩詞意境中掌握表達規(guī)則和方法,滿足其多元發(fā)展需要。
【關鍵詞】小學語文;詩詞;情境;品讀
部編小學語文顯著的特點是注重學生文化視野和內涵的積累,注重加大詩詞教學,引導學生在主動學習和品味詩詞中深化理解識記,幫助他們在不斷開闊認知視野中強化剖析深度和廣度。詩詞教學不僅是豐富學生感知體驗的重要的切入點,更是學生主動參與交流溝通的有效途徑。教學實踐證明,詩詞教學的形式不僅是學生豐富自身認知眼界的有效渠道,更是學生掌握詩詞表達內涵意義與境界的必然載體,能夠給詩詞注入新鮮活力,利于學生在真正掌握詩詞中獲得全面發(fā)展機會。
一、詩詞林碑展示,營造學習氛圍
詩詞學習需要一定的環(huán)境,需要從激活學生的認知體驗潛能和內驅動力出發(fā),多給學生必要的點撥和指導。詩詞林碑注重環(huán)境導學,能使得學生在主動融入學習環(huán)境氛圍中產生多樣化深刻認知,利于學生在主動參與學習中形成深厚感知印象。詩詞林碑展示,不僅為學生更好學習詩詞提供足夠量的支持,還能夠幫助學生在耳濡目染的過程中形成長久記憶的印象,深化認知感悟。
教師在展示詩詞林碑的時候,可結合學期教學要求,在開學之初就開設相關詩詞林碑,讓學生在主動接觸詩詞中形成深刻印象。教師在設置林碑的時候,可根據課程教學要求,不妨以學期詩詞為根本,按照數量多少,請學生自抄相應的詩詞,按照一定的格式進行排序,形成一定規(guī)格的林林總總詩詞。教師可一般按照每學期的學習詩詞,通過分解一定的量來確定班級、教室走廊、公示欄等位置,引導學生根據這些變化來主動確定相應位置。通過這樣的方式來展示其中的內容,多給學生相應提示和展示機會,多鼓勵他們在主動接觸和學習的過程中產生濃厚的興趣。在此基礎上,教師可多在詩詞林碑中主動留下空白處,能結合留白的位置主動提出自己的閱讀理解和感受,幫助他們在主動融入相應的詩詞中形成多樣化感觸,切實增強他們的學習好奇和興趣。通過這些詩詞林碑展示來豐富教學內容,能使得學生在主動參與學習中產生深刻印象,利于學生在真正聚焦詩詞學習的過程中產生多樣化構思體驗,利于其在主動參觀學習中深化認知感觸。
教師多以詩詞林碑的方式給學生提供學習展示的載體,幫助他們在主動融入詩詞林碑學習中找到自己感興趣的內容,激活其參與研讀的激情。教師可針對詩詞林碑內容,多給他們相應指點,鼓勵他們在主動融入詩詞學習中豐富認知思維情感,增強學習主動性。
二、每周詩詞競賽,相互學習取長
我校仿照央視的詩詞大賽模式,每周開設一次詩詞背誦、默寫等競賽活動,要求學生在現(xiàn)場競賽的過程中能準確體味詩詞的內涵意義。很多同學在參與詩詞競賽之前,能主動背誦和記憶,能在有效融入詩詞競賽中不斷豐富記憶。通過以詩詞競賽的方式相互學習和取長補短,定能幫助學生在主動學習和運用詩詞的過程中產生多樣化理解體驗,引領其帶著激情主動學習和使用詩詞。
每周詩詞競賽成為小學生學習詩詞的重要推手,能切實喚醒學生的主動探究和嘗試意識。通過詩詞競賽幫助學生主動學習使用詩詞,則是學生不斷豐富自身理解思維的有效辦法。教師在組織和指導學生開展每周詩詞競賽的時候,不妨多注意如下幾方面:(一)準備好詩詞競賽的內容,明確競賽的方向、范圍和方式,在每周一告知參賽的學生;鼓勵學生積極參與競賽,引導學生多背誦和了解九年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規(guī)定掌握的詩詞和其他一些經典的詩詞;(二)詩詞背誦內容應該體現(xiàn)廣度深度,應結合學生的年級段,根據學生的實際記憶能力多予以引導,幫助他們主動從相應的詩詞中不斷豐富自身的閱讀視野和思維,讓他們在真正掌握詩詞核心要義中展現(xiàn)自己的才華;(三)詩詞競賽的方式應該體現(xiàn)多樣化和開放化,應該聚焦詩詞的理解背誦、意義表達、內涵提升等方面進行深入開展,應該讓學生在主動參與背誦記憶的前提下多提出自己的設想和意見,給他們更多的鼓勵和支持,引導他們主動走出應付被動學習境地;(四)詩詞競賽應該體現(xiàn)獎勵先進的導向性,應該鼓勵學生在大膽嘗試的前提下參與競賽,對于獲獎的同學則是頒發(fā)鋼筆、名著讀物等獎品,讓獲勝同學在備受關注中激發(fā)精益求精的進取意識和精神。
教師在運用每周詩詞競賽的時候,不妨根據課程學習內容多從學生的整體認知學習發(fā)展需要出發(fā),多給他們充分準備機會,讓他們在主動融入詩詞競賽的基礎上產生多樣化認知感觸,幫助他們形成多樣化深刻認知。教師可多邀請優(yōu)勝同學主動登臺介紹自己獲勝的經驗和方法,給其他同學提供學習仿效的榜樣,讓他們在主動參與競賽中獲得更多識記運用的方法。
三、開設詩詞講座,深度解讀領悟
詩詞解讀可謂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會因為每一解讀者的學識、知識、文化等方面的差異而變得各不相同。教師多運用詩詞講座的方式引導學生主動聆聽,鼓勵學生在主動參與聽講中發(fā)現(xiàn)其中的精華,多給他深度學習的機會,能進一步激發(fā)他們豐富的思維想象力,利于其在真正參與聽講中獲得不一樣深層次理解感知,滿足其多元化認知發(fā)展需要,讓他們在真正學習中產生不一樣感觸。
學生通過聆聽講座能有效發(fā)現(xiàn)自身在學習中存在的問題和不足,能夠從中找到更多有趣的學習方法。這些學習方法能成為他們揮之不去的永恒記憶,如,在學習《清平樂·村居》的時候,我們組織了講座,通過講座者對“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吳音相媚好,白發(fā)誰家翁媼?大兒鋤豆溪東,中兒正織雞籠。最喜小兒亡賴,溪頭臥剝蓮蓬”的解讀來深入體味其中的內涵意義。教師在講座的時候,注意了如下幾方面:(一)借助背景音樂來渲染氣氛,通過黃梅戲的旋律來給詩詞注入了濃濃的情懷,讓學生能真正體味到其中的濃濃自給自足的農村特有的時代背景,感受到農家生活中人多耕織的樂趣。(二)了解作者辛棄疾在描繪了農村一個五口之家的環(huán)境和生活畫面,借此表現(xiàn)人情之美和生活之趣。引導學生從農家生活的描述中來探尋作者內心深處的感受,特別是對寧靜生活的向往和喜愛,讓學生從作者的白描手法中展現(xiàn)農村的鄉(xiāng)土風俗,呈現(xiàn)出一種清新寧馨的風格。(三)細細解析作者在用詞方面的高超技藝,像通過一系列的詩詞描寫,通過簡潔的語言來主動闡述其中的變化,能在真正深度參與理解中體味到“大兒鋤豆溪東,中兒正織雞籠。小兒溪頭臥剝蓮蓬”的內涵意義,感受到作者筆下的農家人特有的農村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