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磊
【摘 要】在核心素養(yǎng)培養(yǎng)背景下,小學科學教學更要以新課改理念為指導,以學生的全面發(fā)展為核心目標,遵循學生認知發(fā)展規(guī)律,將核心素養(yǎng)與科學教學真正融合起來,不斷提升教學能力,積極探究構建高效化科學教學的有效策略。
【關鍵詞】核心素養(yǎng);小學科學;有效策略
新時期,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成為學校教育的重要內容之一。核心素養(yǎng)是指學生應具備的、能夠適應終身發(fā)展和社會發(fā)展需要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茖W核心素養(yǎng)包含科學意識、思維品質、實踐創(chuàng)新、實驗探究等。在教學中貫穿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旨在以培養(yǎng)“全面發(fā)展的人”為核心,為學生的終身發(fā)展奠定基礎。核心素養(yǎng)培養(yǎng)背景下小學科學教學的有效策略,成為具有重要研究價值的課題,在此筆者結合具體實踐作如下幾方面研究。
一、融入相關生活素材,增強學生科學意識
小學科學教材中的很多知識都與學生的生活緊密相聯(lián)。核心素養(yǎng)背景下的小學科學教學中,教師可以結合教材知識融入學生熟悉的生活素材,來解釋科學現象,讓學生更加形象、生動、直觀地理解科學知識,增強科學意識,引導學生去發(fā)現生活中的科學,并能夠學以致用,通過實踐操作解決實際問題,促進科學核心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
比如,在教學“各種各樣的天氣”的內容時,老師首先給同學們播放了都非常熟悉的《雨中即景》,讓同學們通過直觀的影像了解天氣對生活的影響。歌曲播放完后,教師讓同學們結合自己的生活體驗,談談自己除了大雨天,還知道哪些天氣?在同學們紛紛回答完之后,老師引領學生們開展了“認識各種各樣的天氣”的學習活動:同學們,天氣除了用文字來表示,還可以用什么來表示?請思考一下自己在日常生活中見過哪些表示天氣的方法?隨后教師出示了一些圖標后,讓學生來猜一猜,晴、多云、陰、雨、雷陣雨、雪的圖標,之后,教師再要求各個小組利用自制的天氣圖標合作學習,在認識了天氣圖標的基礎上,再讓學生來思考天氣圖標的作用;在遇到天氣變化時,應該怎么辦?整個教學活動緊緊圍繞學生的生活經歷,實現了引導學生關心天氣,關注天氣預報,學會如何在天氣變化時,照顧好自己,不讓爸爸媽媽擔心的教學目標。
二、積極創(chuàng)造思維機會,提升學生思維品質
思維品質作為科學核心素養(yǎng)重要的組成部分,需要引起教師的重視,要通過有效的教學手段,積極為學生創(chuàng)造思維的機會,提升科學素養(yǎng)培養(yǎng)的有效性。
(一)創(chuàng)設恰當問題情境
新課改理念強調,小學科學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運用所學的科學知識,來看待世界,培養(yǎng)學生科學探究興趣。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結合所教學的知識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啟發(fā)學生思考、發(fā)現,并找到解決問題的途徑,從而促進科學核心素養(yǎng)的形成。比如在教學“國旗怎樣升上去的”的內容時,教師創(chuàng)設了這樣的情境:同學們,我們學校每天會舉行升國旗儀式,你們知道國旗是怎么升上去的嗎?學生發(fā)言后,教師出示了升國旗的片段,并請同學們仔細觀察旗桿上有什么裝置,可以幫助國旗比較容易的上升,同學們觀察之后,找到了升國旗的機械原理,老師由此導入了進一步的教學。
再如,在教學“月相的變化”的內容時,教師創(chuàng)設了這樣的情境:“同學們,宋代大文學家蘇軾在《水調歌頭》里寫到‘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 ,古人借著月相寄托情思,你們關注過月相嗎?”學生們在談論自己看到的月亮的形狀時,教師對月相作出了講解,然后要求學生把自己看到的畫出來。并提問學生畫的月相是在一個月的什么時間?并讓學生展開討論,月相變化的規(guī)律,以此來引導學生進行科學探究,讓學生在問題的引領下去探究科學,發(fā)展科學核心素養(yǎng)。
(二)探究活動巧妙提問
在小學科學教學中,科學探究的過程就是引導學生通過科學思維方式,獲得科學知識的過程。老師結合教學內容巧妙提出恰當的問題,可以此幫助學生理順思路,或者讓學生之間產生思維的碰撞,從而促進學生思維能力的發(fā)展。
比如,在教學“我是怎樣出生的”的內容時,在體驗活動中,老師提出這樣的問題:想象一下媽媽在肚子中孕育我們的時候體態(tài)是什么樣的?我們在大街上看到的孕婦都是什么樣子呢?你想學一學她們的樣子嗎?老師在找了幾個同學上臺模仿孕婦,體驗了走路、坐公交、買菜的樣子后,再讓學生來談談自己的感受……隨后,給學生們講解了一個母親孕育寶寶艱辛的歷程,契機對學生們進行了感恩教育,讓學生認識到父母對孩子深深的不計回報的愛,并給學生們播放了很多父母陪孩子上醫(yī)院、做游戲、做飯、洗衣服、接受孩子之類的照片,加深對父母之愛的體驗,并再次提出問題:學習了這些知識后,你是不是有很多話要給爸爸媽媽說呢?你想用什么方式說呢?
(三)延續(xù)問題思考
課堂教學時間的結束,并不意味著我們引領學生進行科學探究的時間結束,趣味性的,與學生生活密切相關的探究活動,應該延伸到課后。比如,在教學《人體司令部——大腦》的內容時,教師提出了這樣的問題:通過本節(jié)課知識的學習,我們對大腦有了基本的了解,但是,還有許多問題我們這節(jié)課沒有了解到,誰還有問題要提出呢?學生隨后提出了一些自己還不明白的問題:“大腦是通過什么向人發(fā)出命令的呢?”、“人們常說,腦子越用越靈,為什么呢?”……教師最后總結出這些問題后說,課后,請同學們通過上網、去圖書館查資料的方式,來收集有關大腦方面的知識,下節(jié)課我們再一起討論好嗎?這樣的拓展形式,激發(fā)了學生的探究興趣,并把問題延續(xù)到了課后。
三、有效開展科學實驗,鍛煉實踐創(chuàng)新能力
(一)提高小組合作進行科學實驗的效果
基于核心素養(yǎng)培養(yǎng)的小學科學教學中,教師要通過方法指導,引導學生思考、實踐,培養(yǎng)科學探究能力和綜合素養(yǎng)。在新課改背景下的科學實驗教學中,主要采用小組合作方式。但是,在這樣方式的實施過程中,學生的整體參與率并不是很高,有的學生在小組實驗中,不能夠親自動手,而是看著組長自己在操作,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很難得到發(fā)展?;诖耍诳茖W實驗中,教師要按著“組內異質,組間同質”的方式,結合學生的學情和教學內容的特點,劃分實驗小組,讓每一個學生在小組實驗當中都有自己的任務,讓學生在參與的過程中獲得真實的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