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立坤
【摘 要】道德與法治課程要有實效,就需要有機的與學校的所有課程融合,讓所有課程都蘊含道德與法治的內(nèi)容,并將道德與法治課程目標與學生的生活實踐密切結(jié)合,從而培養(yǎng)有理想、有道德、有追求的社會主義合格接班人。提高教師素養(yǎng),人人都是德育工作者,又是道德與法治課程有效實施的必要條件。
【關鍵詞】學校課程;道德實踐;教師素養(yǎng)
習主席指出“我們辦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就要理直氣壯開好道德與法治課。同時要挖掘其他課程和教學方式中蘊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資源,實現(xiàn)全員全程全方位育人。既要有驚濤拍岸的聲勢,也要有潤物無聲的效果,這是教育之道”所以“整合道德與法治課程? 打造立德樹人的立體教育環(huán)境”成了基隆落實道德與法治課程的重要指導思想。
一、道德與法治課程與學校課程相結(jié)合
1.從周恩來總理“完美”的人格中挖掘“美”的育人內(nèi)涵,展開“以健求美”、“以愛求美”、“以禮求美”、“以智求美”四條主線的教育,研發(fā)《翔宇課程》——愛、禮、智、健學校課程,引領學生在豐富且有益的學校課程中擁有“四美”(“愛”“禮”“智”“健”),培養(yǎng)強健的體魄、良好的習慣和美好的品格,成長為時代與社會所需求的“翔宇小公民”。
2.一年級開設“繪本銜接課程”及“數(shù)學引橋課程”,重視對學生良好習慣、學習興趣等全面素質(zhì)的培養(yǎng),與家長一起幫助孩子做好入學適應。
3.開設書香致遠——經(jīng)典誦讀課程,利用“書香致遠”校本閱讀課程中《弟子規(guī)》《三字經(jīng)》《對韻》《千字文》《論語》等傳統(tǒng)文化經(jīng)典導向?qū)W生進行傳統(tǒng)文化教育,培養(yǎng)學生良好行為習慣和閱讀習慣。
4.開設四季課程,對綜合實踐活動課程進行了統(tǒng)整,帶領學生參與社會實踐,開展研究性學習,引領學生走進社會大課堂。培養(yǎng)學生的探究意識、協(xié)作精神和實踐能力。
二、道德與法治與德育實踐相結(jié)合
1.圍繞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及中國夢精神,學校設立了十二個夢想主題月,“家和夢”“奉獻夢”“碧水藍天夢”“勞動夢”“童心夢”“實踐夢”“尊師夢”“愛國夢”“禮美夢”“致美夢”,以夢想主題月為主線學校開展“美麗少年夢”相約“偉大中國夢”德育主題系列活動,引導師生堅定理想信念,做“中國夢”堅定信仰者和忠實踐行者。
假期里,學校開展基隆“I”(愛)行動,利用志愿服務、社會實踐活動宣傳“中國夢”讓愛傳遞,讓真情傳遞;九月開展“良好習慣敬師恩、溫馨行動報師恩、真摯祝福頌師恩”行動,同學們用最工整的作業(yè)書寫,最專注的學習狀態(tài),最高效的課堂聽講回饋老師的關愛與教導,用溫馨的行動感恩老師。十月,學校開展了“紅領巾相約中國夢? 聽黨的話做好少年”主題隊會,深化了少先隊禮儀教育,培養(yǎng)了少先隊員愛黨愛國之情。
2.“愛的同心圓”落實“以愛求美”教育目標
(1)公益大使進校園
學校特別邀請市團市委社會志愿服務部的工作人員走進校園開展“童眼看志愿者服務”講座,引導學生了解志愿服務的意義及服務方式。邀請2014年“感動青島”十佳人物、情牽日喀則教育基金會發(fā)起人宋廣偉走進校園,為孩子們進行“弘揚雷鋒精神 做向上向善好少年”主題宣講,結(jié)合自己為西藏貧困兒童捐資助學的經(jīng)歷,引導孩子們投身社會公益、傳播社會正能量,發(fā)揚新時代的雷鋒精神。
(2)公益榜樣在身邊
學校大隊部組織學生“少先隊學雷鋒行動宣講團”,利用班隊會時間走進各班,結(jié)合學生身邊的公益實踐行動學榜樣的具體事跡進行宣講,讓所有的孩子們都感受到“雷鋒精神”其實就在我們身邊。
3.志愿服務,讓愛盈潤校園
(1)學校成立學生自主管理團及志愿服務團,增設校園志愿服務崗,如電教儀器管理員、門窗管理員、午餐管理員、圖書管理員等多項志愿服務性崗位,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志愿服務崗位,每個孩子都要參加校內(nèi)志愿服務,體驗到校園小公民的責任感和奉獻服務他人的樂趣。學校每月通過《翔宇美少年手冊》中對學生參與校內(nèi)志愿服務的情況進行記錄、評價。
(2)結(jié)合學校主題活動月開展愛的同心圓主題實踐活動。三月是我?!胺瞰I夢”主題活動月活動,學校組織開展了周恩來總理誕辰117周年紀念活動、“翔宇精神代代傳”學雷鋒月活動、及“大手拉小手,攜手文明行”、“翔宇公益實踐冬日行”學生假期公益實踐匯報表彰活動等等。校園里涌現(xiàn)出一批小雷鋒,人人以為他人、為集體做好事為榮,“愛”與“奉獻”精神盈潤校園。
4.“相約中國夢”,基隆“愛行動”
每逢節(jié)假日,學校大隊部組織全體學生走出校園,參加“紅領巾相約中國夢”社會公益實踐活動。各班在家委會的大力協(xié)助下開展了豐富多彩的公益實踐活動,有的班級走進老人院參加了助人為樂、尊老愛幼公益活動;有的班級走進社區(qū),參加社區(qū)保潔、保護小動物、愛心義賣、捐書捐款等活動;還有的同學積極參加有關文明禮儀、低碳生活,營造祥和的社會生活氛圍的宣傳活動,讓學生在自己參與活動的同時帶動他人,培養(yǎng)公民意識。
5.“四自”德育,提升學生的自我管理意識和能力
學校在日常德育工作中,著力于探索以“管理自治——活動自主——行為自律——精神自強”為基本內(nèi)涵的“四自德育”模式。學校依托少先隊組織,將自能德育滲透到每一位教師,每一位家長、每一位學生,每一節(jié)課,每一次活動,打造師生成長樂園。突出行為習慣養(yǎng)成教育,深入開展“班級管理我做主”系列活動,學生自定班規(guī),開展“班級管理我做主”小干部管理崗位輪任活動,學生自主管理崗志愿服務活動,引導學生形成良好的日常行為習慣。
重視學生的行為習慣養(yǎng)成教育,利用班隊會、校會、校園電視臺等德育陣地,深入開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新版《中小學生守則》及《基隆路小學學生一日常規(guī)三字歌》,讓規(guī)則意識深入學生心中,與學生的日常行為緊密結(jié)合,讓良好習慣如影隨形。學校定期評選表彰“學生志愿服務小明星”、 “翔宇禮美少年”“翔宇禮儀示范班”等,營造和諧、積極向上的常規(guī)教育氛圍,引導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行為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