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韻佳
以紅色文化立德樹人,是提高未成年人思想道德素養(yǎng)的重要舉措。挖掘校史,樹立模范典型,用陣地建設為紅色物質(zhì)文化做引領,將紅色資源與紅色精神深入滲透到小學生日常教育中,能夠有效引起情感共鳴,以主人翁意識完成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育人建設。
如何不斷提高未成年人思想道德素養(yǎng),堅持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如何落實立德樹人、以文化人、以文育人?這是所有教育管理者都在深思的問題。堅持從學校抓起、從小學生抓起是基本方向;著力采取教育引導、輿論宣傳、文化熏陶、實踐養(yǎng)成、制度保障等措施是執(zhí)行思路;讓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要真正內(nèi)化為精神追求,外化為實際行動,充分在師生行動中彰顯。昆明市五華區(qū)文林小學是一所百年老校,學校用有深厚積淀的校史,培育紅色文化、建構紅色文化,因校制宜、挖掘?qū)W校辦學歷史中的紅色文化元素,形成獨具特色的校本教育資源,聚焦提煉紅色非物質(zhì)文化、重視文化建設運用,創(chuàng)新開展紅色文化育人取得了顯著成效。
一、明確方向,發(fā)掘校史中的紅色文化元素
紅色文化是在革命戰(zhàn)爭年代,由中國共產(chǎn)黨人、先進知識分子和人民群眾共同創(chuàng)造并極具中國特色的先進文化,蘊含豐富的革命精神和厚重的歷史文化內(nèi)涵。學校發(fā)展中的校本紅色文化,最具歷史印證價值、文明傳承價值和政治教育價值,也最能引起師生的情感共鳴。昆明市是西南邊陲有特殊歷史背景和革命經(jīng)歷的城市,抗戰(zhàn)時期高校內(nèi)遷,在昆明創(chuàng)辦西南聯(lián)大,為西南地區(qū)帶來了先進的思想和教育,影響了一大批有志青年。他們堅持走群眾路線,在昆明辦設民眾文化補習夜校,將共產(chǎn)黨的先進理念傳播給當?shù)匕傩?。其中,位于西南?lián)大附近的文林小學就是這樣一個承擔了夜校秘密場地的紅色小學,與中國共產(chǎn)黨在民主革命時期的許多活動有重要關聯(lián)。通過挖掘文林小學校史,尋找學校紅色基因,學校確立了以潘琰烈士“剛毅、擔當、愛國、奉獻”為核心的文林紅色文化,打造探索尊重史實建構校本紅色文化——創(chuàng)新紅色文化陣地——發(fā)揮陣地育人作用的文林紅色文化育人模式。
二、傳承創(chuàng)新,因校制宜建構有特色的紅色文化
學校文化的形成不是空穴來風、憑空杜撰,只有傳承歷史、與學校育人目標相結(jié)合,創(chuàng)新建構紅色文化才能得到師生家長的認同,在學校中體現(xiàn)出旺盛的生命力。
1.梳理校史,挖掘素材
學校的辦學歷史是傳承和弘揚學校文化的根基,每所學校的不同歷史沿革,形成不同的學校文化。梳理分析校史,能從中挖掘出學校文化的契合點。文林小學20世紀40年代毗鄰西南聯(lián)大師范學院女生宿舍,見證并經(jīng)歷了西南聯(lián)大的成立和“一二·一”愛國運動。震驚中外的“一二·一”慘案中,潘琰、李魯連、張華昌等烈士的殉難地就在文林小學旁邊。潘琰烈士是中國共產(chǎn)黨地下黨員,利用文林小學代課教師的身份作掩護,在文林小學積極開辦民眾夜校,傳播先進思想,開展黨組織活動。 “一二·一”慘案發(fā)生當天,文林小學師生主動幫助一批愛國學生逃離轉(zhuǎn)移,親歷了“一二·一慘案”的發(fā)生,見證了潘琰、李魯連、張華昌三位烈士遇害的過程,深刻體會到反內(nèi)戰(zhàn)民主斗爭對中國的影響。這一段歷史成為文林小學特有的紅色文化基因,在此基礎上打造文林紅色文化,弘揚“剛毅、擔當、愛國、奉獻”的潘琰精神,成為學校落實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以紅色文化育人的策略。
2.千里尋訪,英雄回歸
文化的傳承必須尊重歷史和真相,只有基于真實的紅色文化才有育人價值和生命力。潘琰烈士犧牲于1945年12月1日,年代久遠,通過檔案查詢到的相關資料十分有限,幾乎沒有任何文字和音像記載。為了梳理烈士生平和英雄事跡,文林小學通過民政系統(tǒng)找到了潘琰烈士的胞弟潘玉琛老人,遠赴江蘇徐州對老人進行了專訪并錄制了專題片。烈士家屬無私地把家中保存的大部分烈士書信和相關遺物都捐贈給了文林小學。這些第一手資料,成為文林紅色物質(zhì)文化的重要資源。隨即潘琰烈士銅像在學校落成,英雄回歸校園,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融入學校紅色文化建設中,引領師生的精神成長。
3.建設陣地,環(huán)境育人
紅色文化是育人的重要資源,包括物質(zhì)文化和非物質(zhì)文化。烈士精神屬于非物質(zhì)文化,而非物質(zhì)文化的育人功能要依托物質(zhì)文化才能成為切實可行的教育資源,因此紅色文化育人陣地的建設就顯得尤為重要。文林小學舉行了“習浩然正氣,鑄文林之魂”為主題的紀念“一二·一”運動七十周年暨潘琰烈士銅像落成典禮,引起了社會各界對“一二·一”運動和以潘琰烈士為代表的愛國學生運動領袖的關注和追憶。文林小學還以潘琰烈士精神為紅色文化核心,確立了“校強則少年強,少年強則國強”的校訓。 2018年,建設“潘琰學堂”,建筑面積121平方米,取紀念“一二·一”愛國民主運動之寓意,以珍貴遺物展示潘琰烈士革命生涯短暫卻偉大的四個階段,并用多媒體設備實現(xiàn)互動體驗式學習。
一系列的物質(zhì)文化建設,為實現(xiàn)紅色文化育人提供了最好的學習場所,營造了師生學習英雄事跡、傳承英雄精神的氛圍,成為培育新時代好少年的最佳紅色教學基地。
三、融入辦學實踐,紅色文化立德樹人
紅色文化是開展青少年德育的有效載體,但不能孤立于學校教育教學活動之外。傳承學校紅色文化、落實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是實現(xiàn)文化育人的重要環(huán)節(jié)。文林小學以“潘琰魂·文林人”作為立德樹人的根基,設置了一系列的紅色文化活動載體。讀一本紅色書籍,組織“弘揚紅色文化”國旗下講話,黨員教師為學生上一堂紅色文化教育課,組織學生學唱紅色歌曲,讓全校師生觀看紅色教育電影……使紅色文化真正深入到師生心中,做到潘琰精神遍校園。
紅色文化要融入隊建。文林小學圍繞“一二·一”傳承日,每年12月少先隊大隊部組織開展系列德育活動。讓低年級學生 “識黨旗、認黨徽”;中年級“明黨史、知黨情”;高年級“感黨恩、跟黨走”。此舉加深了青少年學生對黨、對社會主義的感情,把革命傳統(tǒng)教育納入校園生活,使紅色文化成為校園愛國主義教育的主旋律,時代正能量成為師生的精神食糧、成長催化劑。這些活動延伸了紅色文化內(nèi)涵,豐富了紅色文化底蘊,切實把潘琰精神貫穿到整個教育教學始終,使“紅色基因”融入每個學生的靈魂和血脈。
建設紅色文化校本課程讓紅色文化有了傳播載體。文林小學利用中午自修時間,落實每一位學生紅色文化校本課程的學習。每年新生入學前,組織新生家長走進“潘琰學堂”,完成“文林小學家長第一課”,把學校紅色文化植根于家長心中,以此引領家校融合,確立正確的育人觀,讓家長認識到立德樹人的重要性。走出學校,整合翠湖周邊如昆明朱德舊居紀念館、云南陸軍講武堂等紅色文化資源,拓展紅色文化校本教育。充分發(fā)揮出紅色文化資源以史育人的作用和優(yōu)勢。
紅色文化倡導的是崇高思想境界和革命道德情操,傳播其理念、彰顯其精神有利于紅色革命精神深入人心,是落實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的有效途徑,然而每所學校的辦學歷史不盡相同,因此建構具有校本特色的紅色文化就顯得十分必要,教育不可復制更不可照搬,但是從文林紅色文化的建構實施中可以看出,學校紅色文化育人的探索和實踐需要尊重歷史、基于現(xiàn)實,立足未來,依托陣地建設和弘揚核心要義兩者有效協(xié)同,才能實現(xiàn)立德樹人的育人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