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潔飛
用好語文教材,是開展語文教學的關鍵,是建構語用課堂的保障。教師要充分挖掘教材資源,以語言實踐為途徑,以培養(yǎng)學生的語用能力、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為根本目標,讓語文課充滿濃濃的“語文味”。
一、創(chuàng)設情境,得意得言
語文課堂上適時創(chuàng)設情境,能激發(fā)學生的學習動力,帶給學生豐富的情感體驗,促使學生在語言活動中鞏固學習成果。
如,統(tǒng)編教材二年級上冊《狐貍分奶酪》一課中,在學生學完字詞、理解內容后,教師創(chuàng)設語境,進行復習鞏固。
師:同學們,今天森林里發(fā)《森林報》啦!
(出示《森林報》,用紅色凸顯生字“奶”“始”“吵”“咬”)
狐貍來幫忙,小熊很生氣
今天,小熊哥兒倆撿到一塊奶酪,不知道怎么分,開始拌起嘴來。狐貍便來幫忙,可是他分得不勻,小哥兒倆急了,吵嚷起來。狐貍不停地咬著奶酪。最后一塊奶酪一點兒也沒剩下,小哥兒倆很生氣。
——《森林報》
師:同學們,當你們一遍又一遍讀著這份《森林報》時,你們有什么發(fā)現(xiàn)?
(學生交流反饋:《森林報》概括了課文的主要內容;課文中的生字也包含在里面。師生配樂合作讀報)
師:小熊哥兒倆很生氣?;氐郊液?,熊爸爸得知了此事。他是怎么和小熊哥兒倆交流的?請看微視頻。
(微視頻中,熊爸爸問小熊:“孩子們啊,狐貍是來給你們分奶酪的嗎?”)
(學生展開談論并在文中找出相關的證據,明白原來狐貍是來騙吃的……最后教師指導學生書寫生字“奶、始”)
教學中創(chuàng)設“閱讀《森林報》”的語言實踐活動,既使學生回顧了課文的主要內容,又對生字詞進行了復現(xiàn)和書寫指導,可謂一舉多得。課尾,教師通過生動形象的微視頻,借助熊爸爸這一角色,自然而然地引出故事所蘊含的道理,達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巧妙融合,讓學生在得言的同時又得意。
二、對比感悟,發(fā)現(xiàn)秘妙
根據教學的“內核”,將與文本關聯(lián)并適合學生學習的內容融入課堂,以相似的內容豐富“內核”,以相反的內容凸顯“內核”,可助力學生拓寬學習領域,開闊視野。
如,教學統(tǒng)編教材三年級上冊《搭船的鳥》時,教師要求學生想想作者對搭船的鳥作了怎樣的細致觀察,說說是從哪里看出來的。學生找出描寫翠鳥的相關段落,并自由朗讀,邊讀邊想象畫面,完成圖1中的填空,之后交流反饋答案:翠綠的羽毛、翅膀帶著一些藍色、一張紅色的長嘴。隨后,學生把對鳥的喜愛之情融入朗讀,并試著背誦積累。最后,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聯(lián)讀人教版教材三年級下冊《翠鳥》中描寫翠鳥外形的段落。
這樣教學,旨在讓學生通過聯(lián)讀豐滿翠鳥的形象,加深對翠鳥的了解,感受它的色彩之美。學生在對比中研讀,在研讀中思考,在思考中發(fā)現(xiàn)表達的共同點。兩位作家都對翠鳥進行了細致的觀察,抓住特點來寫,而且都寫了羽毛和長嘴。然而,郭風筆下的翠鳥是從兒童的視角來觀察的,語言淺顯、樸素、清新,具有一種純真明凈的童趣。菁莽筆下的翠鳥是以成人的視角來寫的,表達書面化,充滿語言美、意境美、情感美。
通過對比聯(lián)讀,學生發(fā)現(xiàn)表達的秘妙。原來描寫同一種事物,即便懷著相同的喜愛之情,由于觀察的視角不同,表達的方式不同,也會給人不同的全新的感受。由此,學生懂得在以后的習作表達時要有讀者意識。這樣教學就體現(xiàn)出課文應有的價值。
三、加強實踐,輸出成果
如果只是讀一讀、記一記課文,這些文字并不能轉變?yōu)閷W生的言語能力。因此,要將靜態(tài)的內容轉換為動態(tài)的活動,促使學生在語言實踐中對語言文字進行識記、領會、分析、整合,最終輸出。
如,統(tǒng)編教材三年級上冊《大青樹下的小學》的課后題引導學生想想自己的學校是什么樣的,并選擇一個場景說一說。
學生閱讀文本后,了解了大青樹下的小學是一所可愛而特別的邊疆小學,同學們在校園里過得快樂、幸福。教師讓學生快速瀏覽課文,思考這所學校有哪些特別的地方,用自己的話說一說。學生通過交流有新鮮感的句子,對這所學校已有初步的感受。在這基礎上,教師鼓勵學生用概括性的語言進行交流:學校環(huán)境特別,是因為學校位于邊疆,富有鄉(xiāng)村氣息和民族風情;學生特別,是因為不同民族的學生穿著鮮艷的民族服裝,在同一間教室里學習;活動特別,是因為校園里可以跳孔雀舞、摔跤等等。接著,教師引領學生聯(lián)系生活實際,暢談自己的校園生活。教師出示事先準備好的六張場景圖(教室里、操場上、花壇邊、圖書室里、教學樓前、大樹下),為學生搭建表達的支架,引領學生回憶過往的校園生活,同時根據課后題中泡泡里的文字提示,從“上課的時候”和“放學了”兩個方面展開交流。最后,教師鼓勵學生課后進一步互動,配上拍攝的照片,在班級里舉辦一次“我們的校園生活”主題展。
綜觀整個學習過程,學生在品讀中感知、理解文本,提取關鍵信息,進行仿說,實現(xiàn)了從“語言的吸納”到“語言的傾吐”的轉換,使“消極語言”升華為“積極語言”。
總之,教師要用好教材,遵循學生的學習規(guī)律,讓課堂開出深度學習的絢爛之花。
參考文獻:
[1]王林波.指向“語用”的閱讀教學實踐[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8.
[2]曹明海.語文教學語用論[M].南寧:廣西教育出版社,2016.
[3]劉仁增.語用:開啟語文教學新門[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5.
[4]劉書香.淺談語用學理論在語文教學中的運用[J].現(xiàn)代語文(學術綜合),2015(3).
[5]王元華.語文教學中語用的核心和層次[J].語文建設,2014(2).
(浙江省溫州濱海學校? ?325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