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雪芳
【摘 要】 美術鑒賞教學是高中美術教學的最主要組成部分。不但可以有效培育高中生藝術能力,還能夠切實影響高中生的審美意識。因此,如何在高中時期的美術鑒賞教學中促使高中生形成正確審美心理,是當下美術教師都一直摸索、實踐、探究的教育話題。本文就是從高中美術鑒賞教學對學生審美心理發(fā)展的影響過程切入分析,以期為接下來的美術鑒賞教學指明方向,提供參考。
【關鍵詞】 高中美術? 美術鑒賞教學? 學生? 審美心理? 影響研究
前言:
高中時期的學生學習壓力較大,開設美術鑒賞課程在一定程度而言,就是緩解學生的學習壓力,為學生提供情緒釋放途徑。并使學生通過優(yōu)秀的美術作品賞析,提升自身的藝術感性。在感受藝術魅力的同時,掌握一定美術理論,促進自身的身心健康同步發(fā)展。因此,在高中時期的美術鑒賞教學中,美術教師應該根據(jù)學生的實際審美需求,創(chuàng)新美術鑒賞教學方法,培養(yǎng)高中生的審美能力、思維能力、創(chuàng)新能力。
一、高中美術鑒賞教學對高中生的審美心理影響
在高中時期的美術教學中,學校開設專門的美術鑒賞課程對于高中生的審美心理發(fā)展與審美能力培育都具有十分重大的實際意義。畢竟,在傳統(tǒng)的美術教學中,美術教師容易混淆鑒賞教學與理論教學的本質區(qū)別。而開設專門的美術鑒賞課則可以放大學生的學習主體地位,讓學生在實踐體驗性較強的鑒賞學習過程中,強化藝術感知,深刻美術信仰,于鑒賞中獲得從身到心的審美升級。
(一)為其提供基礎的理論知識
高中時期的美術鑒賞課之所以能夠快速、高效的提升高中生的審美能力,影響高中生的審美心理,在很大程度上都是因為美術鑒賞教學為高中生提供了一個檢驗美術理論知識的實際陣地,讓高中生的基礎美術理論有具體的應用途徑。畢竟,美術鑒賞的理論知識不僅影響高中生的美術作品鑒賞角度,還會對高中生的實際鑒賞標準、審美標準等產(chǎn)生影響。而在存在一定鑒賞標準尺的基礎上,學生鑒賞相關美術作品,才能有依可循的對美術作品完成初步審美評價。讓審美心理這種融合了主觀態(tài)度與客觀理論的綜合心理,在美術鑒賞教學中擁有客觀基礎,區(qū)別鑒賞與欣賞的實際不同。
(二)幫助學生理解藝術背后的美
高中時期的美術鑒賞教學不僅可以為高中生提供堅實的理論基礎,還可以幫助高中生理解美術作品背后的美,促進高中生的審美心理進一步發(fā)展。畢竟,美術鑒賞教學中的審美心理體現(xiàn)在學生接觸美術作品并欣賞美術作品的全過程。只有學生通過眼睛完成初步的美術作品“視覺”欣賞,高中生的下一步細化鑒賞才能依據(jù)自己已有的生活經(jīng)驗有序展開。這樣,高中生對美術作品的鑒賞不僅有自己的獨特理解,還有明確的美術理論結構,可以貫徹美術鑒賞的整體審美過程,協(xié)助學生完善審美心理。
(三)實現(xiàn)理性與感性的深層結合
高中美術鑒賞教學,是將鑒賞所需的美術理論知識與學生本身的早期審美心理相互結合的實際過程,能夠實效助推學生的審美心理層次拓展,實現(xiàn)高中生的感性與理性融合。即一方面,學生通過美術作品鑒賞可以細化理解美術創(chuàng)作的色彩搭配、構圖布局,從基礎元素拆解上加深鑒賞理解。另一方面,又可以在理論性鑒賞避免主觀心理過重的同時,從自身的情感視角賦予美術作品一定的人文元素挖掘,通過對作者的了解,作品表現(xiàn)的表面感知等延展美術鑒賞的藝術性價值。不單純憑借個人主觀感受判定作品的好壞、美丑。
二、高中美術鑒賞教學中學生審美心理形成的過程分析
在高中美術鑒賞教學中,高中生的實際審美心理由不同的審美影響要素組成,主要包含:審美感知、審美想象、審美情感。而將這三種會影響高中生審美心理的要素,放置在高中生的審美心理形成過程加以分析,則需要在以下三方面細化探討。
(一)感知外在的“預熱期”
美術鑒賞教學的第一個階段是讓高中生在實際的美術作品鑒賞中,首先直接感知美術作品的外在呈現(xiàn)。而這一階段的高中生審美心理一般都還在發(fā)展的淺層階段,只擁有模糊的藝術感知。因此,美術教師所能利用的鑒賞“第一印象”就是讓學生在此時期鑒賞美術作品的線條、框架、色彩等,獲得一個大體的鑒賞認識。而后提煉感官刺激,獲得心靈上的美感提升。讓學生在形成成熟審美心理的過程中,嫻熟應用審美感知,體會鑒賞的具體樂趣。
(二)體會韻味的“認知期”
高中生在經(jīng)歷了美術鑒賞教學的第一階段后,可以有計劃、有目的的進入美術鑒賞的第二階段,即體會美術作品的內在韻味階段。指高中生在美術作品鑒賞的過程中,對于鑒賞的對象可以融合自身的真實生活經(jīng)歷,以及其他相關的藝術理解,挖掘作品背后的內涵。那么,在這一階段的高中生審美心理就是指高中生形成的“體驗心理”。具體而言就是,首先,美術教師向學生傳授作品的創(chuàng)作背景,加深學生的作品鑒賞層次性、時代性。其次,學生自身在相關材料的收集整合中,進入更深一層的作品鑒賞分析,將作品體現(xiàn)的情感價值與自身的情感相互共鳴,與作品水乳交融。
(三)領悟深意的“高潮期”
高中時期的美術鑒賞教學的第三階段是啟導學生整體化看待美術作品,從前兩個階段的感性認知過渡到理性認知的轉化過程。畢竟,美術作品大多抽象,對美術作品進行絕對化的美感界定存在困難。但是在美術鑒賞教學中,使用的美術理論是理性存在的,也是可以隨著高中生的鑒賞層次而相應加深、拓展的。因此,高中生在理性與感性相統(tǒng)一,抽象與具象相融合的狀態(tài)下,達到更高層次的審美境界,自然也可以助推高中生審美心理的優(yōu)化形成,使美術鑒賞不局限在感性或理性的單向體驗中。
三、在高中美術鑒賞教學中提升學生審美心理的主要措施
(一)把握學生的美術審美需求
美術教師在高中時期的美術鑒賞教學中,首先,應該認真審視班級學生的美術鑒賞問題,而后結合學生的審美素質重點分析,驅動學生向優(yōu)質審美心理變化。例如:高中生在初進入美術作品鑒賞狀態(tài)時,都是依靠單純的“視覺直覺”來完成“欣賞”,因而鑒賞的是認知,而非審美。美術教師應要求學生先行用“點、線、面”完成簡單作品繪制,然后通過提交作品的問題呈現(xiàn),從中提取高中生的實際審美需求,讓美術鑒賞教學最佳化貼近學生感受。
(二)注重美術鑒賞教學方法的創(chuàng)新
高中時期的美術鑒賞教學不應只局限于“鑒賞”與“欣賞”兩方面。美術教師還可以使用具體的美術體驗手段,豐富學生的美術感受,改變實際的美術鑒賞教學方法,以此使高中生的審美心理優(yōu)質形成。例如:美術教師在引導班級學生鑒賞《麥田上的烏鴉》時,就可以打破傳統(tǒng)的“我講你聽”模式,而使用多媒體啟導法、情境互動法、小組合作學習法等,強化學生的主體地位,讓學生的試“學”走在細“教”之前。
(三)引導學生體驗美術作品的人文色彩
高中生除了通過分析美術作品的創(chuàng)作要素、創(chuàng)作方法、創(chuàng)作技巧等提升客觀的審美能力外,還可以學習一些與作品鑒賞相關的多角度解讀視頻。如:作品創(chuàng)作時代背景的解讀,作者的個人經(jīng)歷解讀,作品創(chuàng)作的小故事解讀等,切實引導高中生深入感受作品傳遞的人文色彩,將學生的藝術感受能力與學生的藝術審美心理緊緊掛鉤。如:敦煌彩塑藝術作品的多角度鑒賞。
結語:
綜上所述,高中時期的美術鑒賞教學,不論是對開闊高中生的藝術眼界,還是增長高中生的藝術知識,陶冶高中生的美術情操都具有十分明確的導向意義。因而,美術教師通過美術鑒賞教學提高高中生的審美能力,優(yōu)化高中生的審美心理,需要根據(jù)學生自身的實際審美需求,對應創(chuàng)新美術鑒賞教學方法,以此使學生在正式的美術鑒賞學習中形成正確審美心理,深化個人意識感受,而后驅動自身綜合發(fā)展。
參考文獻
[1] 鄒麗娜.高中美術鑒賞教學與學生審美能力的培養(yǎng)研究[J].美術教育研究,2020(23):166-167.
[2] 李怡婷.高中美術鑒賞課融入審美體驗的策略研究[J].科學咨詢(教育科研),2020(11):169-170.
[3] 林志萍.高中美術鑒賞課融入審美體驗的策略[J].美術教育研究,2020(05):146-147.
[4] 李江東.淺談高中美術鑒賞課融入審美體驗的策略[J].美術教育研究,2020(02):147-148.
[5] 吳旭.高中美術鑒賞課融入審美體驗的策略[J].文學教育(下),2019(04):1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