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順丕
在融媒體時代,職業(yè)攝影記者的生存空間受到了極大擠壓,新媒體和社交媒體的崛起,降低了普通人參與信息傳播的門檻,出現(xiàn)“人人都是記者”的公民傳播生態(tài)。這種新的傳播方式,給職業(yè)攝影記者帶來了巨大壓力,如何找準自己的目標和位置?筆者竊以為,職業(yè)攝影師應主攻攝影專題進行深度影像報道,才能“圖”現(xiàn)攝影記者的優(yōu)勢。下面,筆者以自己的兩個攝影專題為例。
時間倒回4年前的2017年,我從同事的朋友圈看到一條震撼人心的找水故事: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恩施市屯堡鄉(xiāng)田鳳坪村的駐村扶貧干部和群眾一起,腰系繩子,從懸崖頂部沿繩而下,到絕壁中間的的天寶洞里為當?shù)厝彼睦习傩諏ふ宜础赐暌曨l,第一直覺就是他們拿命在尋找生命之源——水。第二個直覺就是這里能出好片,我沒有在現(xiàn)場,作為一名攝影記者,錯過了這樣一個不可能重現(xiàn)的歷史瞬間。彼時,我正在縣市出差路上。
車還沒有下高速,我接到單位領導電話,要求迅速回單位和同事一起去采訪絕壁深洞尋水的新聞,雖然很勞累,為能有機會挽回遺憾而高興。第二天一大早,我和幾名同事一起來到絕壁取水現(xiàn)場——田鳳坪村。
田鳳坪村位于朝東巖絕壁下方,這個村子是恩施市深度貧困村之一。318國道從村子境內橫穿而過,每年10月到次年3月,當?shù)亟邓疁p少,這個村就會面臨缺水問題,近800名村民要四處找水吃。 村里有著絕壁大美風光和國道的便利,但水比油貴,老百姓沒有一滴水能浪費。找到水源是全村脫貧的關鍵,駐村幫扶干部壓力巨大?!奥吠?,電有了,網有了,沒有水一切等于零?!崩习傩仗寡?。
經過多次研究,駐村扶貧工作隊決定和村民一起尋找水源,這個扶貧工作隊和村民組成的探水隊,經過艱辛努力,在朝東巖絕壁中間——距巖底300多米、巖頂100多米的天寶洞內,尋得一處水源。 如何引水出洞卻成了大難題。
來到尋水現(xiàn)場,我站在龍頭石上向下望去,500米的絕壁下,318國道如一條巨龍從村里橫過,連續(xù)起綿的大峽谷絕壁十分壯觀。一臺吊車在絕壁邊上,伸起高高的巨臂,下方掛著一個鐵籃子,人站好后,鐵籃子緩緩向上升起,避開樹枝,再慢慢下向放,大約100米后,鐵籃子到達洞口邊,下面接應的人抓住鐵籃子上的繩子,向洞內一拉,就穩(wěn)穩(wěn)當當?shù)耐T诹硕磧取?/p>
我和同事分批次坐鐵籃子來到洞里,雖然比繩安全,但還是很害怕,畢竟安全維系在鐵索上,但想到好照片在洞里,也就顧不上安危了。
找水的群眾告訴我,水源很大,水質很好,離洞口大約兩公里,洞內沒有燈光,亂石迷布,泥濘難行,全靠手電筒,走到水源點至少兩個小時。借助微弱的燈光,我和同事一路摸著前行。稀泥,亂石,深溝成了前行的障礙。
到達水源點后,嘩嘩山泉直響,我沿著繩梯,慢慢下到水里,村干部正在水源處安水管。我借助閃光燈,拍下了水源點取水的照片。回程的路上,鄉(xiāng)親們正在狹窄的石縫里鋪設大水管,頭頂燈照亮石縫,格外溫暖,我迅速定格下這個畫面。
洞口,來回運送工人的鐵籃,在藍天的映襯下,格外壯觀。這個鏡頭也很難得。來到洞口,不僅僅是需要勇氣和力量。
這樣的新聞,我明白一天、或者一次能拍完有意義的照片,我決定跟拍,根據工程的進展做出拍攝計劃。
這組成片,我前后去拍了六次,選用了其中四次拍攝的畫面,分別是2017年10月31日,11月13日,12月17日,12月27日。
每次去,因為天氣原因,總能拍到不一樣的畫面。一名工人拿著對講機坐在鐵籃里運送水管,背后大峽谷云霧升騰,仿佛從天而降的神兵;晴天,鐵籃里一名運送水泥的工人,背后,絕壁連綿,遠方村公路縱橫,這張大景照片,很好地交待了地理環(huán)境。
水送到村里后,扶貧干部和村民拿起水管,相互慶賀,喜悅的表情讓人動容。缺水缺怕了的村民,則拿著手機記錄這最具歷史意義的一刻。此刻,他們的笑容,是為千百年來不再缺水而綻放。
11月13日,新華社播發(fā)了我的一組彩色通稿照片《絕壁深洞引清泉》8張,引起了各級各部門的強烈反響,當?shù)毓╇姴块T決定投入巨資在洞口安裝變壓器和鋪電力線路,引水出洞。有了電,引水出洞的攔路虎得到解決。
前后六次冒險下絕壁進洞拍攝,經過梳理,挑選了感動自己的8張照片。照片見報后,社會各界為當?shù)厝彼那闆r感到震驚,為探水隊用生命尋找水源而動容。如此艱險的找水取水,全國獨一無二。
縱觀這次絕壁深洞取水過程,我挑戰(zhàn)自己的膽量,冒著生命危險拍攝,逼窄的洞內作業(yè)空間,鐵籃子運送材料、深洞鋪水管、懸崖安電力線路,引水進村后興奮的村民,拍攝難度之大,構成了本組照片最吸引人眼球的地方,照片發(fā)布后,這對進一步推動各地打贏脫貧攻堅戰(zhàn),決不能落下一個貧困地區(qū)、一個貧困群眾樹立了良好的榜樣和典范。
十多年前,鶴峰縣鐵爐白族鄉(xiāng)漁山村是一個非常貧困的村,距縣城150公里,離州城300多公里,山高人稀,而該村六、七組是當時唯一未通公路的小組。小山村被絕壁和深谷三面包圍,村民走路進出山要一整天。
為方便六、七組百姓出行,1997年,當?shù)卦陔x谷底480米高的地方修建了一條長近1000米的鋼纜索道,配備一個載人載物的“鐵籃子”。從此,村里六、七組196名村民過往峽谷兩邊,全靠鋼纜索道上的“鐵籃子”,這樣的出行,是冒著生命危險的。曾有村民從“鐵籃子”摔到谷底,尸體是人們用背簍背上來,在這里,出行可能會付出生命的代價。
2013年7月,我來到這個村采訪,拍下了村民用馬馱運東西到索道邊,然后用索道“鐵籃子”連人帶貨進出的照片,隨后,新華社播發(fā)通稿8張,展示了漁山人出行之難,引起了巨大轟動。縣里高度重視,委派專人進駐村里,開展扶貧、修路、發(fā)展產業(yè)等事情,助力村民脫貧攻堅。
10年過去,2020年11月、12月,我兩次走進漁山村,感受漁山之變,回訪當年坐“鐵籃子”出行的小姑娘,看產業(yè),看出行,看住房……各種變化都呈現(xiàn)在鏡頭下,回來后,我從前后三次拍攝的幾千張照片中,挑選出了7張照片,用對比的手法,以圖文并茂的方式,寫下了《再見,索道 你好,公路》攝影專題報道,見證村里的滄桑巨變,攝影專題發(fā)表后,深受讀者好評。
回看這組報道,應該是做了有心人,第一次拍時,就想到若干年要回訪這個村,所以拍時格外用心,拍下了一些難得的出行畫面,成稿時,我挑出了兩張2013年的照片,一組是2013年7月,村民張凡英帶著張鐳(左)、張?zhí)O平(右)兩姐妹坐索道回家,對比2020年12月張鐳從家門口坐車上學;另一組是2013年7月,村民谷義清用馬把山貨馱到索道邊送出村,對比2020年11月無人機拍攝的一輛農用車奔馳在漁山村的盤山公路上。本專題還有一張出彩照片,在夕陽下,漁山村的空“鐵籃子”靜靜地懸在山崖邊,成了人們觀光打卡點。清晰地對比了過去和現(xiàn)在,這樣用圖片“圖”顯了脫貧攻堅的偉大成果。
“如今,“功成身退”的索道,只偶爾用來運送貨物,成為游客的拍照點。雨后初霽,抬眼望去,“鐵籃子”高懸幽深峽谷之上,在夕陽里泛著微微的光。這條運行了23年的索道,見證著這里的日子一天好過一天。”我在文末寫道。
“2020年是中國脫貧攻堅的收官之年,這在人類歷史發(fā)展的進程中,是從沒有過的壯舉。如何展示脫貧攻堅的成效?作者別具匠心的選取這樣一個群眾出行變化的細小題材,即漁山村群眾過去坐“鐵籃子”出行和現(xiàn)在家門口坐車出行、過去用馬馱東西和現(xiàn)在用汽車拉貨進行對比,生動再現(xiàn)了該村在脫貧攻堅中所取得的偉大成果。這組報道圖文并茂、主題突出,影像今昔對比反差巨大、運用巧妙,從某一側面揭示了絕對貧困這個困擾中華民族的“千年難題”歷史性地畫上了句號,是舉國上下開展脫貧攻堅成效最有力的見證?!敝袊侣剶z影學會的評委評價本組圖片。
誠然,融媒體時代,作為一名職業(yè)攝影記者,除了在攝影上求精求深以外,力爭把圖片拍得有深度、有溫度、有細節(jié),還需要在攝像上有所突破,實現(xiàn)“影、像”雙修,更進一步錘煉自己的文字功夫,方能在這個時代,“圖”顯出自己的獨特優(yōu)勢和長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