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珺 修紅
摘要:語文老師都知道寫日記是提高聽障學生語言表達能力和寫作能力的一種有效途徑,而教學中,想讓學生寫好一篇日記,卻并非易事,常常存在著這樣那樣的問題,如不愿意寫、沒有內(nèi)容寫、不知道從哪下手,往往寫出來如記流水賬,句子顛三倒四或千篇一律等,本文分析原因?qū)ΠY下藥,幫助學生解決難題從而喜歡上寫日記。
關(guān)鍵詞:聽障學生 日記 教學 能力培養(yǎng)
人教版聾校語文第九冊專門有一課教聽障學生如何寫日記,我在教學中用了兩節(jié)課時間為他們詳細講解了寫日記的格式、內(nèi)容和要求,用了一節(jié)課的時間讓學生欣賞別人的例作,但是當讓學生自己動手練習寫時,學生你看看我,我看看你,痛苦和無奈溢于言表。寫一篇要求不高的日記,仿佛成了他們無法逾越的鴻溝。語文老師都知道“寫日記是提高聽障學生語言能力和寫作能力的一種有效途徑”,正常孩子都畏懼寫日記寫作文,更何況我們的教育對象是聽力殘疾的學生。本身言語發(fā)育的遲緩就制約了學生語言文字的掌握運用能力的發(fā)展。在教學中,想讓聽力障礙的學生寫一篇日記,寫一篇語句通順表達清楚的日記非常困難,有這樣那樣的問題:如根本不愿意不喜歡寫、沒有什么話說沒有內(nèi)容寫、經(jīng)歷過的事情用手語能表達,但是用文字卻又不知道從哪方面寫,先寫什么再寫什么,最終導致學生寫的東西成了“啞巴文”,如流水賬一般顛三倒四沒有主題沒有重點,讓讀者看得一頭霧水,寫日記成了本學期教學的一大難點。想要幫助學生解決難題,就要找出原因?qū)ΠY下藥。
一、分析問題產(chǎn)生原因
聽障學生寫日記存在這么多問題原因是多方面的,筆者通過以往的教學經(jīng)驗分析其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學生的社會活動范圍窄,參與社會實踐機會少
由于聽力障礙,在學齡前這類孩子的大多活動僅限于家中,即便出去活動范圍也不大;入學以后多數(shù)是寄宿制生活,活動范圍多局限于校園,即便放假大多數(shù)的學生也喜歡宅在家里,導致學生社會活動范圍窄,參與社會的機會少。例如學生很少有旅游、獨自購物、社區(qū)活動等體驗,每天的吃吃飯,刷刷碗,上上課,玩玩游戲,導致他們寫作的素材極度匱乏,日記內(nèi)容就像復印的,千篇一律。
(二)手語書面語表達不同步
生理缺陷致使聽障學生溝通交流多以手勢語為主,即使是語言康復不錯的學生,也會不自覺地使用手語,學生在進行溝通交流時往往為了方便快捷,僅用手語打出一句話中幾個關(guān)鍵詞,而且關(guān)鍵詞前置,主語置后的情況頻頻發(fā)生,例如我去食堂吃飯,可能打的手勢內(nèi)容就是吃飯我去。久而久之學生的書面語和口語嚴重不同步,說的和寫出來的內(nèi)容不一樣,而且用詞顛倒情況普遍存在。
(三)學生閱讀量匱乏,書寫能力練習少
聽障學生在學前和低年級段,主要以語言康復為主,讀得多寫得少,天天做得最多的就是發(fā)音練習,會讀的僅限于書本上的字詞和課文,課外的可能就不會讀了,所以缺乏去讀課外書的興趣。課外閱讀量根本達不到要求。聾校從三年級開始才要求學生練習看圖說話,以說為主,寫只是填空式的補充,沒有獨立寫句的要求;另外聽障孩子的家長對孩子的要求一般自然降低,不去要求孩子看課外書,增加閱讀量,只要完成學校任務就行。在諸多因素影響下聽障學生大多沒有好的閱讀習慣,更談不上養(yǎng)成隨手寫一寫的習慣了。
二、對癥下藥解決問題
(一)首先愿意坐下來寫
愛因斯坦說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因此我會精心策劃能激發(fā)學生興趣的活動。
例如每天筆者會在上課前對學生的日記進行集體批改,在批改時會用顯著顏色的筆把學生日記中好的詞,通順的句子標記出來,讓大家一起讀一讀,并及時表揚學生一番。對于筆者來說,只要學生不是記錄每天千篇一律的吃飯、上課、睡覺,能寫出一點點不一樣的,就及時表揚,告訴學生寫日記就是要發(fā)現(xiàn)生活中值得去記錄的點點滴滴,讓學生明白日記不是記賬而是留存精彩的生活片段,這樣學生慢慢就知道怎樣去寫,就會愿意主動寫,日子長了學生的主動性就培養(yǎng)起來了,興趣自然而然形成。其次我會發(fā)揮榜樣的力量,在班級中經(jīng)常把學生寫得好的日記作為范文讀,并投放到大屏上讓全班學生一起讀,逐漸形成我也能像你一樣寫好的榜樣力量,激發(fā)學生愿意寫的興趣。
(二)見多識廣有的寫
黃遵憲說:“聰明來自見多識廣?!苯逃虒W中筆者采用豎起耳、多方看、邁開腿的聰明孩子培養(yǎng)模式。“豎起耳”指多渠道獲取信息,現(xiàn)在電子產(chǎn)品充斥著學生生活,筆者教會學生利用電視、手機、電腦去看新聞、查資料,收看每期的《朗讀者》《讀者》《走天下》等電視節(jié)目,見得多了,懂得的就多了;“多方看”指打開學生閱讀的雙眼,讓學生從讀課本范文到讀老師指定課外書,從讀片段到讀整篇,從周閱讀量要求到天閱讀量要求,逐漸培養(yǎng)學生閱讀習慣;“邁開腿”就是帶學生進普校做融合,到社區(qū)搞活動,到公共場所去購物,等等,參與社會實踐活動,充實學生生活,讓學生在豐富多彩的生活經(jīng)歷中積累素材,長此以往就不會擔心學生寫日記時沒有內(nèi)容寫。
(三)養(yǎng)成習慣多多寫
在培養(yǎng)學生學會豎起耳、多方看,邁開腿的同時,筆者時刻牢記教學目標,那就是讓學生寫。如在參加普校融合回來及時讓學生說一說今天的活動過程,有哪些令自己記憶深刻的,分享給大家聽一聽,說完了還要形成文字寫下來;還有在完成一篇閱讀時,我會督促學生準備一個筆記,記下感覺寫得好的地方,哪怕幾個詞,或者一句話,老師會從讀書筆記上去檢查學生的閱讀情況;另外在學生看電視、手機報紙、雜志等時,要求學生把一些場景用一句話或幾句話記下來,把覺得有意思的地方剪切下來,空閑時可以把這些集中貼到一個本子上。我班學生從三年級開始就注重這些小習慣的培養(yǎng),因此寫作能力相比較于其他平行班學生要強一點,現(xiàn)在看電影、電視劇能夠?qū)懮弦欢卧?,用微信、QQ、聊天時,學生組織語言的能力都非常強,很少出現(xiàn)“啞巴句子”。
(四)找準方法學會寫
好的方法事半功倍,在教學中我會要求學生寫前要真實經(jīng)歷,寫時要具體、集中一點寫,寫后要讀一讀,改一改。重點指導學生掌握如何改寫日記,如我會采取和學生一起集中改日記的方式,通過“班班通”軟件讓每一名同學在平臺上都能夠看到每一篇日記,然后在自己的端口進行修改,當小老師的心情就是不一樣,他們會爭先恐后去找錯字、不通順語句,會向老師一樣用紅色筆在旁邊修改,不一樣的成功體驗會讓學生牢記自己不能出現(xiàn)同樣的錯誤,我發(fā)現(xiàn)這種方法比我以前反復強調(diào)的效果要好得多。
對于五年級聽障學生,我不太要求他們內(nèi)容寫得要多么具體,用詞要多么華麗,只要學生愿意去寫,感覺到有點內(nèi)容可以寫就行了。語文教學是一個長期熏陶感染的過程,是慢功夫、細體會,回味方知無窮魅力。學生愿意寫了還用擔心以后寫不好嗎?
參考文獻:
[1]蘇霍姆林斯基.給教師的建議[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84.
[2]樸永馨.特殊教育概論[M].北京:華夏出版社,1993:103.
[3]王志毅.聽力障礙兒童的心理與教育[M].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