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曼琳
新時代愛國主義教育對于實現(xiàn)中國夢有重大而深遠的意義,而語文課程的特點與要求,也使得愛國主義教育的融入有其優(yōu)勢與必要性。因此,本文立足實際,分析中職語文教學中融入愛國主義教育的必要性及現(xiàn)狀,并進一步提出具體的融入策略。以期更好地發(fā)揮語文課程的育人功能,在提高中職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同時,培養(yǎng)學生的愛國情懷,增強其社會責任感,堅定理想信念。
一、中職語文教學中融入愛國主義教育的必要性
《新時代愛國主義教育實施綱要》提到,愛國主義是中華民族的民族心與魂,是中華民族最重要的精神財富。為使民族精神得以振奮,全民族力量得以凝聚,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得以實現(xiàn),加強愛國主義教育非常必要。而青少年是祖國的未來,是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所以青少年應為新時代愛國主義教育的重中之重。
同樣屬于青少年群體的中職學生,正是需要加強愛國主義教育的重點對象?!督逃哭k公廳關于加強和改進新時代中等職業(yè)學校德育工作的意見》亦指出:“中職學生正處在人生成長的‘拔節(jié)孕穗期,最需要精心引導和栽培。他們的理想信念、價值觀、思想道德狀況,直接關系到我國產(chǎn)業(yè)生力軍的素質(zhì),關系到國家和民族的未來?!彼?,培養(yǎng)中職學生的愛國情懷有其必要性。
要培養(yǎng)學生的愛國情懷,就要充分發(fā)揮課堂教學的作用,將愛國主義教育內(nèi)容融入學科的教育教學之中。其中,語文課程具有工具性與人文性統(tǒng)一的特點,這一特點有利于愛國主義教育在語文學科教學中的融入。同時,《中等職業(yè)學校語文課程標準(2020版)》亦有要求,教師要根據(jù)語文課程的特點,充分發(fā)揮其育人功能,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歷史觀、民族觀、國家觀,培養(yǎng)學生對祖國的熱愛之情,增強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和歷史使命感。
因此,在中職語文課堂教學中融入愛國主義教育,有其優(yōu)勢及必要性,同時,對于培養(yǎng)高素質(zhì)技術技能人才,培養(yǎng)新時代的建設者和接班人,亦具有深遠的意義。
二、中職語文教學中融入愛國主義教育的現(xiàn)狀
(一)學生方面
1.學習興趣缺乏
語文課堂教學是需要引導學生體會課文思想感情的,而要在語文教學中融入愛國主義教育,培養(yǎng)學生的愛國情懷,就要培養(yǎng)學生的愛國情感,這種情感可以通過對作者或文中人物思想感情的體會來激發(fā)和培養(yǎng)。但問題在于,現(xiàn)時大多數(shù)的中職學生都存在學習興趣缺乏的情況。語文課作為基礎課,在學生眼里更是不重要的課程。這就導致中職語文課堂常常會出現(xiàn)一種尷尬的狀況,就是教師在認真教學,但學生并沒有認真聽課。在這樣的情況下,要引導學生體會文中的思想感情,進而培養(yǎng)學生的愛國情感,就變得困難重重。
2.歷史知識缺乏
學生要體會課文作者或文中人物的愛國主義思想感情,首先要理解這種思想感情。但很多課文的時代背景距離學生的生活較遠,而且現(xiàn)時的中職學生歷史知識缺乏,在這樣的情況下,他們很難去理解課文作者或文中人物的思想感情,在情感上更是難以產(chǎn)生共鳴。
(二)教師方面
1.融入意識不強
為了培養(yǎng)高素質(zhì)技術技能人才,在中職語文的課堂教學中融入愛國主義教育,有其必要性,同時,語文課程也有其優(yōu)勢之處。但現(xiàn)時很多教師在進行語文課堂教學的時候,卻往往未能夠做到有意識地將愛國主義教育內(nèi)容融入日常教學之中,依然單純地教授語文學科知識。亦鮮少通過綜合實踐活動來開展愛國主義教育。其實《中等職業(yè)學校語文課程標準(2020版)》亦有要求,即中職語文課程也應著力厚植愛國主義情懷。對于中職學生而言,雖然有德育課程可以進行愛國主義教育,但語文課通過體會文中思想感情來產(chǎn)生共鳴的教育教學方式,顯然會比德育課的結合事例進行教育的方式,更能觸動學生心靈,愛國主義教育效果也會更明顯。且愛國綜合實踐活動的開展也有其意義,但在現(xiàn)時的這種融入意識不強的情況下,愛國主義教育就難以在中職語文課堂中落實落地了。
2.背景介紹僵化
為了讓學生更好地理解課文內(nèi)容,在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基本都會進行課文時代背景的介紹。時代背景的介紹是有必要的,且應在講解課文的過程中適當?shù)卮┎灞尘爸R,以討論的方式讓學生更好地理解課文內(nèi)容。但在很多時候,教師介紹背景知識,也只是簡單地講一講或讀一讀相關內(nèi)容,之后在講解課文的時候,基本沒有結合這些背景知識進行分析。之所以要介紹時代背景,似乎只是因為語文課堂中常用的教學模式,就是先介紹時代背景,再進行整體感知。
愛國主義教育要融入語文課堂教學,時代背景知識的介紹就尤為重要,中職學生缺乏歷史知識,要讓他們理解課文作者或文中人物的愛國主義思想感情,進而能在情感上產(chǎn)生共鳴,以培養(yǎng)他們的愛國主義情懷,實現(xiàn)愛國主義教育,那么背景知識的介紹就必不可少。但如果還是以僵化單一的模式進行教學,只是在課文講解前簡單提一提時代背景,不需要在分析課文時讓學生結合時代背景,進行討論去思考作者或文中人物的思想感情,那么就無法深刻理解及體會那些愛國情感,教學效果、愛國主義教育效果就會大打折扣了。
三、中職語文教學中融入愛國主義教育的策略
(一)依托自然人文景觀融入愛國主義教育
引導學生領略祖國的壯美河山,既有利于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也有利于培養(yǎng)他們的愛國情懷。中職語文教材中有不少課文描繪了祖國山川河海的動人景致,教師在帶領學生初讀課文,進行整體感知的時候,可加入一些圖片,配以優(yōu)美的語言加以描繪,讓學生能直觀地感受到祖國的美景,在提高學習興趣的同時,激發(fā)學生對祖國的自豪感。
如在初讀《我愛你,中國》時,可結合歌詞內(nèi)容,通過展示圖片,讓學生看到春天的蓬勃秧苗,秋日的金黃碩果,南海的碧波,北國的白雪,了解祖國的富饒物產(chǎn),感受大江南北的各異景致。在讀《天路》時,也可同樣地以照片或小視頻的方式,讓學生了解青藏高原,感受高原的美景。在讀《沁園春·長沙》時,可先讓學生看看紅透的萬山,碧透的江水。在《荷花淀》中,也可先展示荷花淀的照片,感受一望無際的密密層層的大荷葉的壯觀。
通過這種直觀的方式,使學生與課文作者的情感產(chǎn)生共鳴,激發(fā)學生對祖國的自豪感及熱愛之情。
(二)結合歷史背景知識融入愛國主義教育
在以祖國山川河海的美景來激發(fā)學生的愛國之情的課文初讀基礎上,再進行深入的課文分析,讓學生結合歷史背景知識,去思考作者或文中人物的思想感情,進而產(chǎn)生情感的共鳴,并進一步加深學生的愛國之情,教師再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國家觀、民族觀。
如在分析《沁園春·長沙》時,在欣賞完萬山紅遍,層林盡染的秋日美景后,可給學生留下思考題,面對這樣的景色,作者為什么會提出“悵寥廓,問蒼茫大地,誰主沉?。俊币粏柲??繼而帶入與課文相關的歷史背景知識,讓學生了解,當時的反帝反封建斗爭正如火如荼,中華民族正面臨著重大選擇。再讓學生通過討論,探索這個問題的答案。使學生在探索思考的過程中理解作者在面對祖國的壯麗山河時,內(nèi)心對國家前途命運的思慮,以及以天下為己任,勇往直前的革命豪情。
又如在分析《我愛你,中國》時,欣賞完祖國大江南北春夏秋冬的美景后,可再深入分析歌詞中意象的內(nèi)涵,讓學生思考討論一下,該如何理解歌詞中的“青松氣質(zhì)”和“紅梅品格”?教師繼而再向學生簡述中華民族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歷史進程,讓學生理解“青松氣質(zhì)”和“紅梅品格”的內(nèi)涵的同時,亦能進一步理解,不畏艱難、自強不息就是我們中華民族的民族精神,歌詞是用青松氣質(zhì)和紅梅品格表達對祖國的贊美和熱愛。
通過結合歷史背景知識,讓學生能更深刻地體會中華民族發(fā)展之艱難,今天的生活來之不易,以此培養(yǎng)學生的民族自豪感與責任感,引導學生成為能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
(三)利用綜合實踐活動融入愛國主義教育
《新時代愛國主義教育實施綱要》提到,要廣泛組織開展實踐活動,要把愛國主義內(nèi)容融入各類主題教育活動之中。
在語文課程中,教師可以利用綜合實踐活動課來開展愛國主義教育,讓學生在活動中,更切實地理解教師在語文課堂中所滲透的愛國主義內(nèi)容,明白自身的責任擔當。
如開展以“關注家鄉(xiāng)發(fā)展”為主題的征文活動,讓學生深入了解自己家鄉(xiāng)的發(fā)展現(xiàn)狀,根據(jù)實際情況,撰寫調(diào)查報告。目的是使學生在此實踐活動中,了解到自己的家鄉(xiāng)甚至是國家的發(fā)展足跡,在撰寫報告的過程中,能夠思考如何助力家鄉(xiāng)振興。通過此實踐活動,提高學生的觀察能力與寫作能力的同時,強化學生的使命意識和擔當精神。
又如開展愛國名人事跡分享會,每位學生選取一位名人,并收集他的愛國事跡,在分享會上,與全班同學分享。意在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與口語表達能力的同時,引導他們樹立崇高的理想,激勵他們努力成為大國工匠,為國家的發(fā)展添磚加瓦。
通過綜合實踐活動,堅定學生的愛國信念,能自覺扛起使命擔當。
四、結語
新時代愛國主義教育,對于實現(xiàn)中國夢,有重大而深遠的意義,語文課程的特點與要求,也使得愛國主義教育的融入有其優(yōu)勢與必要性。
通過學習與實踐活動的結合,在完成語文課堂教學任務,提高中職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同時,培養(yǎng)學生的愛國情懷,增強社會責任感,堅定理想信念。
責任編輯 陳春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