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劉紅
中國營養(yǎng)學會推薦,一個人每日谷薯類攝入量是250~400克,日常生活中吃好主食有幾個妙招。
黃金比例。正常人要遵循“碳水化合物50%~65%、脂肪20%~30%、蛋白質10%~15%”的科學膳食模式。每餐建議不要都是精米白面,粗糧占主食比例的20%~30%。老人要保持每日碳水化合物供能比不小于50%,蛋白質不超過20%,脂肪不超過30%。
搭配粗糧。平時在蒸白米飯時,可加入高粱米、藜麥、糙米等雜糧,熬粥時可以加點小米、紫米、燕麥、堅果等。烙餅或做饅頭時,摻點玉米面、黑米面。這樣不僅能增加礦物質、B族維生素和膳食纖維等營養(yǎng)素,還可以豐富口感。紅豆、蕓豆、綠豆、鷹嘴豆、蠶豆等雜豆,與谷類食物搭配食用,也可以起到很好的蛋白質互補作用。
薯類替代。除了精米白面,薯類可以起到替代部分主食的作用,土豆、紅薯、芋頭、山藥等薯類每天可攝入50~100克,其富含膳食纖維及維生素C,可促進腸道蠕動。一項研究表明,與吃精制谷物相比,每天吃薯類,血液指標和整體健康指數會更好,如土豆中鉀含量較高,適合血壓高人群。
多種烹調。炒飯、油餅、炸醬面等主食可能使油、鹽、糖超標。除了少吃些,也可以改變烹調方法。炒飯、炒面可以只放一次油,用不粘鍋來炒。做油餅、酥餅時,不用油煎,可嘗試蒸烤。帶餡兒的主食,可少放肥肉,多放蔬菜、豆制品等配料。
另外,一日三餐還可根據個人情況來分配主食攝入量。比如中年人晚餐時間應酬多、喝酒多,吃主食少,就應有意識地在早餐或午餐加主食,避免不吃主食帶來的健康風險。老人時間較充裕,早餐盡量做得豐富一些,主食量多一點,雜糧、薯類搭配起來,再加一些肉、蛋、奶、堅果、小菜等。高齡、衰弱、消化能力差的高齡者,可減少粗糧攝入,多吃一些粥、米糊、米漿等,也可以粗糧細做。有糖尿病的人,主食不要做得太軟爛,搭配肉、蛋、水產品、大豆、蔬菜一起吃,可抑制血糖快速上升。如果血糖控制得不好,每餐主食可以少吃一點,但在兩餐之間要適當加餐,定時定量,保持血糖平穩(wě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