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瓊(江蘇丹陽市正則小學)
放學了,小朋友們排著整齊的隊伍,走出大門。剛跨出校門,有些家長就像箭一般穿過人群,從孩子肩上一把奪過書包,樂呵呵地搭在自己肩上,跟著隊伍一起向前。望著漸漸遠去的背影,讓人陷入了沉思……
作為一名德育管理者,每天都會站在校門口護送學生離開學校,這樣的一幕幕再熟悉不過了。為什么會出現(xiàn)這樣的怪現(xiàn)象?是不是學校德育管理的某個環(huán)節(jié)出了問題?學校為了讓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在常規(guī)制度上都提出了明確要求,而且還形成了本校的一大特色。
家長給孩子背書包,是過分溺愛還是過度關心?還是我們的孩子本身不具備這樣的自主能力?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相信每個孩子都爛熟于心。但是自己的書包自己背,這么小的一件事都不能做到,問題在哪兒?如果讓此現(xiàn)象蔓延,變?yōu)槎鄶?shù)家長的常態(tài)表現(xiàn),久而久之,學生的獨立性必將缺失,依賴性更強,甚至逐漸喪失生存能力。一個小小的書包,帶給教育人的思考太多了……
針對這樣的情況,學校德育處協(xié)同其他部門,開展了一系列研究與實踐,在全校開展了“背上我的小書包”的實踐活動。
沒有調(diào)查,就沒有發(fā)言權。為了全面了解這一情況,分別選擇低、中、高年級3個班進行了問卷調(diào)查,情況如下:
內(nèi)容 二年級 三年級 六年級平時由誰負責接送孩子上學父母 18 39.1% 13 32.5% 18 45%爺爺奶奶 18 39.1% 22 55% 15 37.5%外公外婆 6 13.0% 5 12.5% 1 2.5%其他 4 8.8% 0 0 6 15%上、放學路上,孩子的書包是誰背自己 31 67.4% 20 50% 35 87.5%父母 1 2.2% 4 10% 1 2.5%爺爺奶奶 10 21.7% 9 22.5% 3 7.5%外公外婆 1 2.2% 1 2.5% 0 0其他 3 6.5% 6 15% 1 2.5%
調(diào)查發(fā)現(xiàn),學生平時的接送主要由爸爸媽媽和爺爺奶奶負責。自己的書包能自己背,高年級做得還不錯,只有個別幾個孩子不是自己背的。但是在低、中年級,情況卻不太樂觀,發(fā)現(xiàn)很多都是爺爺奶奶背書包,可以說老少一起上學的現(xiàn)象尤為嚴重。
每年暑期的新生家長培訓,學校德育部門給家長上的第一課就是給孩子“斷奶”。這個問題家長們的答案都是一致的,都覺得要斷,要學會放手,讓孩子懂得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道理。但是在現(xiàn)實生活中,為什么家長就做不到呢?通過調(diào)查問卷,主要原因有:平時老人接送較多,父母沒有辦法管到老人;看著孩子辛苦了一天,父母能為其分擔一點是一點;低年級的孩子小,書包很重,父母心疼,怕孩子背不動。
所有的理由都很在理,父母有這樣的考慮也是人之常情,情有可原。但是靜心思考,這樣的包辦代替,只會剝奪學生自我成長的機會。因為隨著孩子年齡增加,如果一直都是靠父母包辦,孩子的自我意識越發(fā)強烈,很多事情會覺得理所應當,你不幫,你不做,就是你父母不對。記得有一次走到當?shù)匾凰「呒壷袑W的門口,一位高中生走出校門,將書包一下扔給了在門口等待已久的媽媽。一個成年人,書包都背不動嗎?說嚴重一點,等以后踏入社會,他的擔當,他的責任感何在?
家長知道這樣做不可取,知道要給孩子“斷奶”,讓他們明白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書包得自己背。家長的認知層面沒有問題,只是行動還沒有與認知相吻合,做到知行合一。結(jié)合現(xiàn)實及以上的調(diào)查分析,如何解決這一問題,需要家校聯(lián)合,采用契合實際的方法,去打一場持久的攻堅戰(zhàn)。
各班開展調(diào)查,如實填寫調(diào)查表,班主任掌握一線資料,了解班級中存在父母長輩背書包的人數(shù)及原因,并對所有情況進行匯總分析,計算出主觀、客觀原因的所占比,清楚本班學生的總體情況,為后期的教育提供依據(jù)。
通過前期的父母問卷,有很大一部分家長反映,因為爺爺奶奶心疼小輩,還有個別爺爺奶奶不知道書包要孩子自己背。第一,學校通過德育部門發(fā)放宣傳單,讓家庭里的每一位成員清楚學校這一舉措的意義所在;第二,通過晨會、班會等德育陣地,采用情景模擬的方式,讓孩子在生動形象的表演中,知理導行;第三,每個孩子都是家庭里的掌中寶,而且特別是低、中年級的學生,他們還處于“權威崇拜”階段。他們對家長、特別是對自己的老師,總是懷有崇敬和依戀的感情,特別是老師的話,那是絕對權威。利用孩子去教育家長,這是最有效、最直接、成本最低的教育資源,所以孩子的教育,班主任要作為重中之重去落實。
研究者發(fā)現(xiàn),養(yǎng)成一個習慣需要21天。當然,21天是一個大致的概念,一種行為持續(xù)的時間越長,形成的習慣就越牢固。研究者發(fā)現(xiàn),不同的行為習慣形成的時間也不相同,一般需要30天至40天??傊瑫r間越長,習慣越牢固。所以,習慣要堅持訓練,因為在這個過程中,是孩子的習慣培養(yǎng)由被動到主動再到自動的過程。隨著大數(shù)據(jù)時代的到來,我們就可以每天利用微信、App等打卡的方式進行,激起孩子的行動熱情。班主任根據(jù)班級實際,確定打卡周期,比如,低年級可以選擇20天,中高年級可以選擇一個月,完成的根據(jù)班級常規(guī)評比進行獎勵。
行為養(yǎng)成要從規(guī)范走向習慣,一定要做走心的教育。這就少不了班主任的總結(jié)活動,有人說,總結(jié)無非就是班主任站在講臺的一言堂,這段時間誰做得好,誰做得還有所欠缺,這樣的總結(jié)是虛化的,沒有一點生命力。都說教育要走心,教育要接地氣,班主任要講究藝術,采用多樣化的小結(jié)方式,塑造孩子行為養(yǎng)成。
班主任在打卡過程中,選取典型案例,利用晨會,進行宣傳,起到榜樣示范。
結(jié)合原有設定周期,班主任總結(jié)點評,讓學生認識自我的優(yōu)勢和不足,明確今后努力的方向。班主任可以利用班會時間,結(jié)合個人打卡記錄單,帶領學生分析總結(jié),對標找差距,讓自己的書包自己背這一行為慢慢成為學生自己的一種好習慣。
班主任要做個有心人,充分利用本次實踐活動,善于發(fā)現(xiàn)學生在其他方面的改變,用手機記錄下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身影,將視頻、照片等素材在晨會、班會、班級群進行展示,讓無痕教育悄然發(fā)生。
說一說,畫一畫,寫一寫,是談收獲的方式。班主任可以組織孩子說一說本次活動的收獲,低年級的孩子還可以畫一畫,享受成功的喜悅,激起學習的一種自信。中高年級的孩子,可以寫一寫,把參與本次活動的心路歷程寫下來,與同學、家長進行分享。通過這樣的方式,分享成長的快樂,同時能更好地督促自己再次出發(fā)。
學校是教育的主陣地,家庭是教育的主戰(zhàn)場。本次實踐活動,離不開家長們的密切配合,充分發(fā)揮家長團隊的力量,我們的教育才能取得最佳的效果。如何調(diào)動家長的積極性,只有讓他們看到教育效果,看到孩子的變化,感受到孩子的成長,他們才會選擇和相信你。班主任可以組織一次總結(jié)會,要求孩子和家長一起參會?;顒又?,班主任向家長們展示這一活動開展以來,學生變化的照片、視頻,還有孩子們的收獲集,這里可以是畫,也可以是文章。所有的資料,都來自孩子們真實的心聲,哪位家長不會為之感動?哪位家長不會不支持老師提出的每一項舉措?
人人都知道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但是并不是每個孩子都能做到。就如自己背書包,看似一件再小不過的事,目前來看,不是每個孩子都可以做好。小學生是養(yǎng)成行為習慣的關鍵時期。作為班主任,抓住生活中的小事,加強學生的行為養(yǎng)成教育,更要協(xié)同多方因素對學生持之以恒地感化、固化、強化,不斷督促,促進學生的行為習慣養(yǎng)成。